引言: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使得许多经济学家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中国改革的动力是什么?最优路径又应该如何?学生这几天对此也进行了一点还不严谨的思索,形成了这样一个核心思想:在既定的要素禀赋结构下,政府要通过改革和开放来促进比较优势的发挥,同时,从长远考虑,政府要适当的利用后发优势来改善要素禀赋结构。根据这一看法,学生对中国改革的路径进行了以下尝试性的判断:先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来促进经济增长,获取支持改革的力量,增加政府收入和外汇储备为政府干预提供资源,然后尽力解决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问题从而完善金融体系,为比较优势的发挥提供支撑,最后改革土地制度。
关键字:中国发展与改革 比较优势 后发优势 要素禀赋结构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里,最基础的几个因素是:完善的产权制度,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政治失灵较小的政府。市场机制在配制资源上至今为其他体制所不能替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提供一个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如果不存在市场失灵,以效率上讲,政府的角色就应该是一个“守夜人”的角色。现实中,假设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仍然有干预经济的冲动,这是因为1、政府所关注的目标不仅有效率还有公平2、政府失灵给予了经济参与者刊用政治权利来为自己谋刊的手段。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①世界由两个国家组成,A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B是有着非常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美国。②不存在政府失灵③中国政府的行为目标有:执政、效率、公平。中国为何走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其原因在前面的分析中已有阐述,这里不再重复。下面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是,走什么样的渐进式道路才能实现把政府目标的最大化。
笔者觉得,在转机的过程中,市场应是中心,政府只是起补充作用。在制度层面上,政府应该引入可以在市场机制环境不充分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的制度并辅助它发育完善,而非建立一种与市场机制不相容的制度来替代它,从效率讲,政府应该这样做。面对如此多的有待改变的制度,政府应该从何处突破呢?由于,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中,经济力量源自于比较优势,而经济力量的加强能够在政治上赢得足够多的力量来捍卫有助于其发挥比较优势的制度,因而改革的突破口应该在制度变革后能够现实出极强的比较优势的地方。根据中国的要素颤赋结构,笔者觉得这个突破口在于能够充分挖掘出劳动要素比较优势的地方。因此,中国在选择能够政府在效率与公平(或政治风险)之间折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机制后就要采取果断措施促进劳动力要素在全国的自由流动。这制度改革必将极大促进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如下好处:①局部分工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率,带动了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改革取向提供了支持②经济的发展使政府的收入增加,从而增强了政府在促进效率与公平上的选择空间。③积累了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了在进行国内金融体制改革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降低政治风险。当这一重点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表现有二,一是经济增长,二是劳动力能比较充分地活动)。但是中国在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不会很长时间的保持,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在世界分中的地位将会变化。很快,中国必须寻找更强的增长动力。考虑到一旦中国的这种分工地位动摇,外国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求将降低,劳动力价格将下降,劳动力可能以新回流到农村,如果新的增长动力还未挖掘出来,进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将会带来很大的政治风险,对社会公平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在第二个增长动力找到并加强之前,土地制度还是不能私有化的。因为短暂时间内土地变革并不能使其在世界分工中采取比较优势,而且极易使农民失去最后的避难所,这时的第二个增长动力应该是金融系统,原因有:①长时间的高经济增长使中国人均收入显著提高,而中国的高储蓄率又使金融部分积累了丰裕的资金。这大大缓解了中国资金稀缺的状况。②资金的运作效率低下,使得资金不能实现挖掘社会潜在比较优势的作用,使许多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企业因而借贷限制而发展受阻。不过,金融体系里占主导的是国有银行,而国有银行的问题总是和国有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改革将是中国改革最核心的一环。这一步走好了,中国改革基本上就完全成功了。
如果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了,中国已经培育了合格的微观经济主体。可以想像,中国的潜在比较优势的时期,人均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工业化进程将加快发展,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对政治风险比较敏感的中国政府现在要做的就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土地不再成为其最后的避难所,于是,政府现在可以实行土地私有化,让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来推动农业的现在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将在转机的过程中成为了中等发达国家,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成为一个指日可待的事情。
不过,这一过程中有几个颇具威胁性的问题:
① 政府失灵不能过于严重。考虑到中国短时间内不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发展中较少干预即使不是最优选择也应该是次优选择。不过,由于中国的开放程度已经提高,而国民民主法制意识也不断增强,政府的行为将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② 政治风险不能太大,中国政府在统一问题上一定要处理好。在对土地制度进行根本变革之前,要在农村建立初步的社会保障体制并在农业上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以缓解农民的不满情绪。
③ 改革期间经济一定要保持增长势头,至少不能有大的衰退。
主要参考文献:
谭崇台 周军《发展经济学中市场体制形成理论述评》 谭崇台首页
李金滟《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首届发展经济学论坛综述》,《经济学动态》2006 第9期
后记:本文系本人在准备武汉大学西方经济学研究生复试时所写,用时很短,故在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和与经济现象的吻合程度上所做的工作还不够。但是,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使我冒昧在文章还不成熟时就发表出来与各位,尤其是西方经济学方向的研究生交流。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减少交流的成本,提高交流的收益,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谢谢大家的支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9 18:06:2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