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的私有权界定,甚至明确的产权界定,也并未产生有效率的激励——大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证明他们的时间和受教育的权利即便是排他的清晰的界定给每一个学生,也并没有让他们中的大部分充分利用他的资源。
我的观察是:他们上课的积极性相当低,效率更低;课余的学术研究时间少,甚至完成作业的情况也不理想;相反,他们对娱乐、恋爱、无所事事的偏好相当强。不能排除勤奋学生的存在,但是就整体而言,似乎是这样的。一旦临近考试,便形成极大的反差,他们学习时间一下子就增加了,同时效率也提高了。
在同样的资源产权界定条件下,对资源利用的效率差别是如何产生的?这又涉及另一个问题:产权的界定,必然的形成对经济主体的激励吗?至少在上面的学生身上,产权的完整和清晰不是形成对行为激励的充分条件,认真的分析形成行为激励的充分条件就更有意义。首先,可以从最直接的利益激励方式——考试出发来分析。考试的作用,更明显的是不及格会给学生造成的损失,即一种额外的成本。虽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收益并不可观,甚至不明显,但不及格的后果却很明显,是一个强烈的负激励信号。这种负激励能够形成对学生的短期有效激励,所谓短期,就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而在长期中,考试,事实证明也没有成功的提供让学生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的足够激励,那么,对这一清晰产权的内容的激励因素的真空,究竟由什么来填补呢?什么因素缺位,使得这一独特现象有别于其他经济主题的行为?
关于财富或收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学是通过两个效应来分析的。收入效应使得个人因为财富的增长而降低了利用自身人力资本的激励,个人倾向于选择对闲暇的更多的消费。替代效应使得个人因为在更容易获得财富时自身人力资本的收益提高,或者对闲暇的消费意味着更高的机会成本时,个人会形成利用自身人力资本的很强的激励。两个效应必须经过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才发挥作用。
借鉴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人力资本产权的三大特征——第一,人力资本天然的归属个人;第二,人力资本的产权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第三,人力资本总是自发的寻求实现自我的市场。(周其仁,1996)
本文所分析的大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正是人力资本范畴归属个人的资源,其产权只能属于其个人。另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一项一般性的产权,并不具有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可是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产权却没有对其主体形成有效的激励。
第二个特征明确了产权作为对经济主体行为效率激励的必要条件,因此,它并没有说明明确界定产权以后,是否会形成效率。
第三个特征为我们解释上面的现象提供了重要启示,人力资本(或一般产权)产权总是寻求自我实现,在可选择的方式中,经济主体会选择更高的效用。学习的过程与娱乐的过程相反,前者是投资行为,后者是消费行为;投资过程往往伴随负效用,而消费显然为学生提供了较高的效用激励。但如果投资的产出能把未来的效用按某种“折现率”折线为当期效用而超过“消费”的效用,学生会花费更多时间、提高效率进行学习和研究。可见,正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模糊性和最关键的——延迟性,使得学生对未来效用的评价很低。尽管每个人都向往未来过上高品质的优越生活,这只是一种理想,是来自对自己人力资源和受教育产权以外的因素影响,因此,它不能直接构成对学生行为的激励。“空洞的口号”“不切实际的空想”,这些都是脱离人力资本产权基础的结果。真正能形成对实际行动的激励的,必然是基于自身的人力资源特征的对未来的理性预期,它产生的激励,在长期最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在我看来,明确的产权之所以未能导致有效的激励,是缺少了明确的效用刺激。人力资本投入的一个特点是,起码在劳动就业以前,它的投资与未来收益之间存在时滞,这个时滞所包含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导致不能为主体带来足够的限期效用,进而不能提供足够的激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求内容和不同性质的需求之间层次关系。在现实世界里,人在具体的经济条件下,总是能够表现出需求的不同特点。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就是对主要的需求内容的实现的预期。在需求满足之前,如果人力资本的预期价值能够同主要需求相匹配,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现实预期与需求状况的一致性就形成最有效的激励。任何导致这种一致性偏离的因素都会降低激励程度。
激励是一个动态过程。预期的实现是加速的,当取得一定成果后,对该行为的激励随之加强。距离目标越近,激励越强。
当一方面的需求得以满足,则更高一级的需求便位居主导地位,对行为形成激励。
但人力资本并不是满足需求的唯一因素,这一点对解释大学生的行为有更强的现实性。能够对学生自己的人力资本形成替代和挤压的,是中国传统的父母供养子女的做法。经济上不独立,并不是对人力资本产权的侵蚀,却是一种排挤。有比产权更有效的激励因素。
既然当存在需求时,父母随时准备满足他们,那么通过负的效用投资人力资本或开发动用自身人力资本总是不理性。大学生中,经济上不依附于父母的,大半是父母没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提供经济支持的,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经济上“断了后路”,其自身人力资本便没有替代品,所以其需求(哪怕再小)总会导致更强的行为激励。他们被认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贫出才子”。这些正是强烈的激励效应的形象表述。相反,家境殷实的学生,尤其在中国的传统中,他们没有足够的开发人力资本的激励。但是,经济条件的优越,从来都应当被认为是一种幸运的事,纵然它会降低个人努力的倾向,但它在基本需求方面更好的满足这些人,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接触先进事物的机会。他们所乐于做的事情,归因于社会文化传统,体现他们身份的符号体系对他们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他们拥有独立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因此他们的行为可以体现他们所接受的另一类激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