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统一度量
仇德辉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改造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提出用“广义有序化能量”来定义价值,并采用“标准食物能量”来作为价值度量的基本尺度。本文通过如下三个途径实现所有价值的统一度量:生活资料价值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层次,且均可折算成标准食物能量;劳动价值可以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价值”来进行度量,因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生产资料价值的客观作用是替代、补偿、加强、扩展劳动价值,因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进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本文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整个社会科学走向自然科学化铺平道路。
一、价值的物理学定义
1、物理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冲突。19世纪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推演出的退化观念体系,它认为,由于能量的耗散,世界万物越来越趋于无序化;另一种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观念体系,它指出,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越来越趋于有序化。
2、耗散结构论。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当宏观系统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而且存在“负熵流”时,就可能形成“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的自组织结构,由于存在非线性的正反馈相互作用,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生物机体(包括人类)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它只有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因而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由于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往往需要以环境更大的无序化过程为代价,因此从整体上讲,由生物机体或人类社会本身与周围环境所组成的更大范围的物质系统,仍然是不断朝无序化的方向发展,仍然服从热力第二定律。
3、负熵。物理学认为,“熵函数”是用以判断物质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判别函数,系统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的有序化程度,系统的熵值越小,它就越是有序;系统的熵值越大,它就越是无序。一般的物质系统总是不断朝无序化的方向发展,即系统的无序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系统的熵值将会自发地增大,即自发地出现“正熵”,因此,要想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规模,就不断必须不断向其输入“负熵”,以抵消不断增加的熵值。也就是说,“负熵”是维持和改变“耗散结构”有序化运动规模的动力源。
4、改造耗散结构论。耗散结构论存在两大理论缺陷:一是把“负熵”看作是推动耗散结构有序化发展的动力源,事实上,“熵值”取决于物质系统的能量与温度的比值,“熵”是系统的一个状态函数,“负熵”不可能直接进行输入或输出,只有负熵所对应的能量能够进行输入或输出,当系统的温度相对稳定时,熵值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能量的变化,因此真正推动耗散结构有序化发展的动力源不是“负熵”,而是“负熵”所对应的有序化能量;二是“负熵”只考虑了能量交换对于系统的有序化影响,而没有考虑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对于系统的有序化影响,事实上,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换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系统能量交换的效用,从而间接地影响着系统的有序化过程。
5、有序化能量与广义有序化能量。根据“熵”的原始定义dS=dQ/T可知:T是熵流的温度,其值永远为正;而dQ是该熵流中能够改变系统有序化程度的那部分能量。“负熵”中真正推动系统的有序化过程的是它所含有的那部分能量,称之为“熵变能”,用dQ来表示,即
dQb=T×dS (1)
熵变能可分为两种:“负熵变能”就是用于促进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那部分能量,因而称之为“有序化能量”;“正熵变能”就是用于促进耗散结构无序化过程的那部分能量,因而称之为“无序化能量”。
自然界的物质具有物理、化学、生物、社会、信息等非能量型的特性,只要组织得好、配合得好,同样都可以用来维持和促进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效果。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从客观效应上确实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替代的、广义的有序化能量。
6、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价值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来表示,它由“有序化能量”Qs与“替代有序化能量”Qt所组成,即:
Q=Qs+Qt (2)
7、价值的度量。“有序化能量”是一种实在的能量,“替代有序化能量”是一种虚拟的能量或能量当量,但是“替代有序化能量”的产生、维持和发展必须耗费另外一些实在的能量,因此它也是一种间接的、实在的能量。由于价值是一种广义有序化能量,因此其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二、价值的起源
1、植物的“价值”起源于光能:太阳能。植物的“价值”(或有序化能量)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太阳能而形成的,并将会以糖、淀粉、植物蛋白、植物纤维、植物油等有机物的形式稳定地储藏于植物体内。
2、动物的“价值”起源于植物:食物能量。食草动物可以通过食用植物来吸收到植物及细菌所贮存的有序化能量,食肉动物可以通过捕食食草动物来吸收到食草动物体内所贮存的有序化能量。
3、人类的“价值”起源于植物和动物:食物能量。人类通过食用植物和动物来吸收到它们所贮存的有序化能量,并在此基础上逐渐进化出来更多、更复杂、更高级的价值形式。
三、价值的结构图谱
人类社会千姿百态的各种价值形态存在如下严密的逻辑联系:
几点说明:
1、价值可分为生活资料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价值是一种间接的生活资料价值,是为了生产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料价值。
2、生活资料价值可分为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等四个基本层次。其中,较高层次的价值总是为了在更大概率上、更稳定地、更可靠地维护较低层次的价值。
3、生产资料价值可分为劳动价值和扩展劳动价值,其中扩展劳动价值是为了替代、扩展、强化和放大劳动价值。
4、扩展劳动价值可分为自然性生产资料价值与社会性生产资料价值。
5、自然性生产资料主要是指自然性劳动工具及其扩展形式,它可分为工具、技术与科学三种基本形态。
6、社会性生产资料主要是指社会性劳动工具(即人与人的分工与合作)及其扩展形式,它可分为经济、政治与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四、生活资料价值的统一度量
在总体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价值的主观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但客观目的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更多的劳动潜能,并释放出更多的劳动量或劳动价值。
1、标准食物能量。人们消费食物的核心动机是为了摄取其中的生物化学能量,为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提供能源。为了实现价值度量的准确性,在特定的社会区域内,必须选择一种较为普遍的食物作为价值度量的“原器”,并将其单位质量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作为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2、温饱类价值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这是由于所有非食物能量形式的温饱类生活资料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节约、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食物能量。
3、安全与健康类价值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价值。这是由于安全与健康类生活资料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改善机体的内部健康和外部安全特性,从而降低温饱类价值在转化为劳动潜能、劳动量和劳动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失效率。
4、人尊与自尊类价值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安全与健康类价值。这是由于人尊与自尊类生活资料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改善人的“社会认可”状态和“认可社会”状态,从而降低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和温饱类价值在转化为劳动潜能过程中所产生的失效率。
5、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这是由于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生活资料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改善人的“人类认可”状态和“认可人类”状态,从而降低人尊与自尊类价值在转化为劳动潜能过程中所产生的失效率。
五、劳动价值的统一度量
人类机体及人类社会就是典型的价值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生活资料价值,产出劳动价值,具体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生活资料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二是劳动潜能在劳动过程中转化为劳动量;三是劳动量又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劳动价值,并将其凝聚于产品之中。这三个过程如果有信息的注入,就会产生价值的增值,如果没有信息的注入,则只能进行价值的等量转换,而不会产生价值增值。这样,劳动价值可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价值消费量”来进行度量。
由于生活资料价值可以进行统一度量,并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则劳动价值也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六、生产资料价值的统一度量
生产资料价值可分为劳动价值与扩展劳动价值,其中扩展劳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替代、补偿、加强、扩展人类机体的劳动价值,它在生产系统的均衡状态下可以与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具有等效的价值增值效力,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进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
扩展劳动价值可分为自然性生产资料价值与社会性生产资料价值。其中,自然性生产资料主要是指自然性劳动工具及其扩展形式,它可分为工具、技术与科学三种基本形态,其中,技术是关于劳动工具的规则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劳动工具),科学是关于技术的规则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技术,还是一种特殊的、更高层次的劳动工具);社会性生产资料主要是指社会性劳动工具(即人与人的分工与合作)及其扩展形式,它可分为经济、政治与文化三种基本形态,其中,政治是关于经济的规则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经济),文化是关于政治的规则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政治,还是一种特殊的、更高层次的经济)。
七、价值实现统一度量的重大意义
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价值的生产与消费,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与文化关系等)在本质是都是一种价值关系或利益关系,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在本质上都是价值关系上的矛盾,因此价值理论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价值理论上的任何微小差异将会以不断扩大的方式向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进行传播。实现价值的统一度量,就能够有效地实现所有社会科学的完整与统一;从物理学角度来定义价值和度量价值,就能够有效地实现整个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衔接。因此价值实现统一度量可以为实现整个社会科学走向自然科学化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