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误区,我们是否在为他人做嫁衣?
——读《使少数人富起来的改革》有感
Written by :1994出生的经济系大学生
人们都知道古典经济学流派始祖亚当·斯密对于“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述: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这只手受着市场中每一个人的利己心驱使,将市场中的我们引领至一个能将稀缺资源进行最优配置,能使得生产和交易的效率达到最大,能使我们的效用最大化的“大同社会”。这样的表述看起来是那么让人欣喜,那么让人心驰神往。不由得使人觉得,只要我们身处在一个“完全竞争”或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生活在一个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环境里,我们的生活就是舒适的、安逸的、富足的。
真的是这样吗?阅读过Dale Wen博士所著的《使少数人富起来的改革》之后,中国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使得我心生困惑,这种疑惑催促着我用自己的方式和角度来给出一个解释。
首先,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市场化:“利用价格机能达到供需平衡的一种市场状态叫市场化。”大家都知道,供求平衡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状态,是社会总供给曲线和社会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如图1-1所示。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支付意愿小于P0的
人们是否就无法购买价值为P0的物品了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这样,当我们的市场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将市场价格设定在了均衡价格P0上,社会总福利确实达到了最大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中的个体都能达到个体的福利最大化,过上更好的生活。并且,自由竞争市场是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自然界的,它们都有激烈的竞争,有筛选排除的效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看起来残酷,但是确是真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所提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将社会的发展表述为:“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普遍的现象在人类的进化、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之中有很多人会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将我们区分于那些只知道弱肉强食的自然动物,但是不论你承认与否,我们的市场就是另一个自然界,被弱肉强食和优胜劣汰充斥着。如图1-2所示,这是一幅简化了的企业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图像。如果市场中的价格定位在P1处,那么企业获得正经济利润,这样的收益会吸引更多类似的企业进入到该行业中,进而加剧行业内部的竞争。在这种竞争过程中,整个行业的价格将被看不见的手降至P0处,能以更少的成本制造同质商品的企业将继续生存下去,而那些投入产出比较低的企业将会因为长期亏损而被驱逐出市场。这样的驱逐是一种自然行为,并不违背道德或是市场准则,也正是这样的一种“驱逐”体现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本质。
说到这里,我们大致可以对这只“看不见的手”有了初步的了解,它会利用强大的市场机制将不适合在市场中存在的企业驱逐出市场,而保留那些可以以较低成本创造更多效益的企业。这样的效果可以使得社会资源被更有效率地利用,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社会福利最大化”是一个非常含糊的表述,它是基于“功利主义”的价值标准。市场经济体制下追求的只是总体的最大化,而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不能从“福利”上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市场经济并不关注贫富之间的差距,只是关注总体效用之和。
由此,我不经要问:中国市场化而引致的GDP大幅增长的背后,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真正拿在手上,装进了荷包里的?我们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逐步形成了“劳动力商品化”的格局,被称作是“世界工厂”。但是我们是“世界工厂”还是“世界的工厂”?沿海城市泛滥成灾的“血汗工厂”的出现到底是由什么原因而导致的?0.45的基尼系数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多年来的以出口型经济而带来的繁荣是否真的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生长的土壤,抑或是仅仅在为他人做嫁衣?这些问题我将在《看不见的手要将我们推向何处》以及《人地矛盾在现代的宣泄》两文中和大家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