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其实也有一些假设,国内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不重视这些假设。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假设有:
(1)经济人与“等量资本,等利润”假设。马克思的《资本论》一直强调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转换成他所批判的庸俗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语言,也就是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如果在农业上的投资,农业资本家不能获得平均利润的话,他就会从农业生产退出,转而投资其他生产领域。
(2)劳动生产率与土地自然生产力有差异。 同样的劳动投入在不同的土地自然生产力上转化成的劳动生产率也不同。
(3)同一产品、同一市场、同一价格。市场没有能力鉴别同一产品是优等地生产的,还是劣等地生产的。在不考虑同一产品品质差异情况,它在同一市场买同一价格,不论是优等地生产的,还是劣等地生产的。或者说,劣等地农业生产投入决定农产品价格。
(4)人口与粮食生产的增长指数不同。前者是几何指数增长,后者是算术指数增长。这导致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旺盛,农产品价格上涨。
这样,劣等地等边际土地能被开垦投入农业生产,是因为资本投入刚好能获得平均利润,但没有超额利润。正好,劣等地农产品的价格构成等于资本投入+平均利润,即社会平均生产价格,其他土地上产出的农产品都按这一价格出售。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比边际土地的好的土地变成中等质量或比劣等地好的土地在农业生产中就获得了超额利润。同样,优等地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这些超额利润都转化成级差地租。
土地质量 | 资本投入 (货币/土地面积) | 平均利润 (货币/土地面积) | 产出 (产量/土地面积) | 农产品价格 | 超额利润转化级差地租 |
单价 | 总价 |
优 | 100 | 20 | 4 | 60 | 240 | 120 |
中 | 100 | 20 | 3 | 60 | 180 | 60 |
劣 | 100 | 20 | 2 | 60 | 120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