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所谓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从会计学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抄来的。
可见,生产资料的价值由于转移到产品上而被保存下来。(有什么证据能证明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等量转移?谁见黄金的价值从来不变?谁见过物化劳动的价值永远恒定?价值都象这样等量转移,中国就应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劳动的价值是变动的,物化劳动如此,所谓活劳动也如此。同样一个工人,同样的劳动时间,昨天的价值与今天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226
新价值的加进,是由于劳动的单纯的量的追加;昨天的8小时劳动与今天的8小时劳动是不相等的,是不同质的,是不可以直接相加的。一个农民去年种粮,劳动时间3000小时,收入10000元;今年搞养殖劳动时间不变,收入20000元。一家工厂,去年生产DVD产值1亿,在其它所有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今年的产值却只有1000万。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同一劳动由于它的二重性造成的这种二重作用,清楚地表现在种种不同的现象上。
假定由于某种发明,纺纱工人6小时纺的棉花同过去36小时纺的棉花一样多。作为有目的的有用的生产活动,他的劳动的能力增加为6倍。他的劳动的产品也增加为6倍,从6磅棉纱增加到36磅棉纱。但是,现在36磅棉花吸收的劳动时间只和过去6磅棉花吸收的劳动时间一样多。加在每磅棉花上的新劳动比用旧方法时少5/6,因此,加进的价值也只是过去的1/6。另一方面,现在在产品36磅棉纱中包含6倍的棉花价值。纺纱6小时,保存并转移到产品上去的原料价值是过去的6倍,虽然加到同量原料上的新价值小5/6。这说明,在同一不可分割的过程中,劳动保存价值的属性和创造价值的属性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效率提高了,剩余价值也会增加,而这个增加的剩余价值与工人同样多的6小时劳动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才是应该重点论述的。此处不提剩余价值,而在计算所谓的剩余价值率时,却又会偷偷塞进去。假设这是一家企业采用的发明,也就是说市场的供求不会改变。现在为了适应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再假设该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产量进行了进行了裁员。再假设工人6小时劳动价值6先令,棉纱售价6先令/磅,其它成本24先令/6磅,那么,使用发明前剩余价值为6先令。使用发明后,剩余价值为(36*6-6-36*4)66先令。这多出来的60先令的剩余价值又是怎么回事,又是谁创造的?这个例子正常情况下应该放在前一章或后一章。然而马克思没有这么做,这太重要了。如同在前面假劳动力的价值是6小时劳动而在这章里就直接拿来应用,好象是已经证明过了的。这是马克思的逻辑。) 纺同量的棉花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加到棉花上的新价值就越大;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纺的棉花磅数越多,保存在产品内的旧价值就越大。
227
如果纺纱过程的技术条件不变,而且它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不变,(变是永恒的,没有不变的。对于过去的劳动在当前时间点上,也只能按当前的效率来评价计量,也就是说今天的价值不等于昨天的价值。任何劳动的价值量都是在不停地变化的,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不断变化,它所含的劳动量相对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在不断变化。)
但是不管怎样,他两个劳动小时保存的价值总是一个劳动小时的两倍。(两个劳动小时保存的价值并不一定是一个劳动小时的两倍。今天的太阳不是昨天的太阳。昨天的一个劳动小时所相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与今天的一个劳动小时相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并不一定相等、张三一个劳动小时相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与李四一个劳动小时所相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也不一定相等。)
229
这十分清楚地表明,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在劳动过程中因本身的使用价值的消灭而丧失的价值。(这只是会计核算方便采用的方法,从经济学上讲,它必须是按当前的公允价值转移的,否则,是不能更新的,否则社会只能重复而不能发展。客观事实之所以没有发生这种现象,就因为现实中没人会相信这种鬼话。)如果生产资料没有价值可以丧失,就是说,如果它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那末,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价值,而不形成交换价值。一切未经人的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风、水、矿脉中的铁、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等,都是这样。这些生产资料之所以在今天可以与劳动产品相交换,具有交换价值,只是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既指所有权的私有,也指使用权的私有)。
231
这位“学者”还借这次引证的机会说道:“李嘉图学派通常把资本当作‘积蓄的劳动’包括在劳动概念内,这是不高明的,因为资本所有者不单纯是生产和保存它<什么东西?>,而且的确还做了更多的事情:就是节制了自己的享受,为此,比如说,他要求得到利息。”(同上,[第82页])这种单纯从“要求”中得出“价值”的政治经济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方法”是多么“高明”啊!这些观点仍然是现代庸俗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资本不是积蓄的劳动,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在原始积累过程中,是有许多血腥、不法和不道德的因素,但这决不是所有原始资本的积累途径,更不是永远的积累途径。鼓励投资就是鼓励积蓄的劳动用于再生产,但按马氏理论鼓励投资就是鼓励洗钱。
233
。相反,作为这个力量的价值再现的,也并不是生活资料,而是生活资料的价值。同样一些生活资料,如果它的费用减少一半,仍然产生同样多的肌肉、骨骼等等,总之,仍然产生同等的力量,但不是同等价值的力量。(吃两个面包产生100公斤的力量与吃一个面包产生100公斤的力量,虽然在力量上是相等的,但不是同等的价值。你吃一个面包,那么你就只能得到一个面包,虽然你出的力量是一样的。)这种把“价值”换成“力量”,以及全部伪善的含糊其辞,掩盖着这样一种显然徒劳的企图:想从预付价值的单纯再现中得出剩余价值。现代庸俗经济学的主要部分仍然是掩盖这种徒劳的企图。】
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即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却不是这样。当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假设生产过程在工人生产出他自己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以后就停下来,例如,他劳动6小时加进3先令价值。(劳动6小时价值等于3先令,劳动有时没有价值的,有时是有价值的。)
234
然而我们已经知道,劳动过程在只是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并把它加到劳动对象上以后,还越过这一点继续下去。要再生产出这一等价物,6小时就够了,但是劳动过程不是持续6小时,而是比如说持续12小时。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超额价值是谁的价值,是劳动的价值还是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已经有一个自身的价值,劳动没有价值。按说劳动没有价值,劳动6小时与劳动12小时是没有区别的。有什么理由假设劳动力的价值是6小时劳动?6小时劳动的价值又是多少?既然6小时劳动的价值是3先令,又有什么理由不认为12小时劳动的价值是6先令?)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
可见,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谁知道不变资本为什么不变吗?因为等价交换
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可变量。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
235
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谁知道可变资本为什么可变吗?因为不等价交换,资本家用3先令交换了6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