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寻真》
第7章 对宇宙现象的解释-3
(第7章共分为5部分上传)
(第25~29章的哲学内容已在论坛第二区中的哲学版块上传,请前往阅读和评论)
7.8 超新星爆发是怎么回事
超新星爆发是现代天文书上或天文网站上的说法:
“超新星爆发是大质量恒星临终前极其辉煌的一次表演。刹那间一颗庞大的巨星就引火自焚为一团八方扩散的烟尘雾气,可能仅仅遗留下一小块密实的劫后残骸。虽然作为恒星的一代风流史就此告了一个段落,但它的慷慨捐躯并不会就此默默无闻。实际上往往正是这惊天动地的献身促成并参与新一代恒星的诞生”;“恒星的衰老从核心部分热核能源逐渐枯竭开始。恒星进入垂暮之年并不平静,其外形和内部性质所发生的变化极为激烈”。
这些说法真是矛盾重重,既是“热核能源逐渐枯竭”,又还会进行“惊天动地”、“引火自焚”的“辉煌”“献身”表演;既是成了“烟尘雾气”和“劫后残骸”,又说“促成并参与新一代恒星的诞生”。这实在令人摸不到头脑。
作为“星云说”主体思想的天体形成观点,是让天体斯斯文文地诞生出来,可是在“超新星爆发”的表述中,又让天体惊天动地毁灭掉,而且还将灭亡和诞生混为一谈。这些说法显然都是与自然界中不管生命界还是非生命界的生灭过程规律相违背的。实际上,生命界的诞生,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激烈的阵痛过程(由演化过程的巨涨落现象造成了新旧系统的分裂),而死亡却都只能是非自觉而有气无力的悄然消退过程,哪怕有垂死挣扎也是十分乏力和短暂的。我们的先人早就在《增广贤文》中对生死现象做过科学而形象化的描述:“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再说无生命的物质吧,例如各种金属工具或器皿,它们被提炼面世时也都要经过有声有色的冶炼和锻造,而这些物品被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最终也都是经过老化过程,使其逐渐面目全非而悄然回归大自然。本书中爆发式的核球喷射的天体诞生理论,正好符合自然界中上述的诞生规律。反过来,天体的灭亡过程也同样应该符合自然界规律,也会是斯斯文文地消失掉,绝不会在临终前还做出极其辉煌的表演。尽管子天体最后回归母核球时也会有碰撞和声响,但绝不是什么大爆炸。围绕地球旋转的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升空时也都声势浩大,但当它们能源被耗尽之后掉回地球时,也都只是悄然而归,尽管也撞了一下地球并发出了一些声响。
“银河系中的超新星爆发,是非常罕见的天象。有史以来人类只记录到9次,都发生在望远镜发明之前,而且全部都记录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从汉代一直到明朝”;“这9次超新星爆发,都在现代天文观测中找到了当年的遗迹”[28]。对此,既然历史事实被记录在案,当然无可辩驳,问题是应该如何分析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文献[28]中对这9次“超新星爆发”有逐一详细介绍,笔者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提供给读者共同讨论。具体请参见表7.8,观测到的相对应遗迹参见彩图7.8-1~7.8-11(本书的彩图统一放在书尾部,序号与章节序号相同。有关天文的彩图均由文献[28],即《文科天文》的光盘图从电脑屏幕上重新拍照得到)。
表7.8:中国古文献中有记录的9次“超新星爆发”
序号 | 发生年代 | 相应朝代 | 所在星座 | 本书彩图序号 |
1 | 公元185年 | 东汉中平二年 | 半人马座 | 7.8-1 |
2 | 公元386年 | 东晋太元十一年 | 人马座 | 7.8-2 |
3 | 公元393年 | 东晋太元十八年 | 天蝎座 | 7.8-3 |
4 | 公元1006年 | 宋景德三年 | 豺狼座 | 7.8-4;7.8-5 |
5 | 公元1054年 | 宋至和元年 | 金牛座 | 7.8-6;7.8-7 |
6 | 公元1181年 | 南宋淳熙八年 | 仙后座 | 7.8-8 |
7 | 公元1408年 | 明永乐六年 | 天鹅座 | 7.8-9 |
8 | 公元1572年 | 明隆庆六年 | 仙后座 | 7.8-10 |
9 | 公元1604年 | 明万历三十二年 | 蛇夫座 | 7.8-11 |
笔者完全不同意用现代天文界那种“超新星爆发”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人所记录下来的宝贵历史资料。结合了从现代技术所拍得的天体爆发遗迹照片看来,大概应该是超星系的核球正好喷射出一束熔液来到了被我们看得见的天际,这些熔液在近一两千年来正在从无序到有序地进行着演化过程,最终将形成类似于银河系的另一些新的星系。当然,喷射出熔液来的也有可能是比超星系的核球低了一个档级的银核的兄弟姐妹星系。彩图7.8-4是光学图像,为什么就像一条火龙呢?这是否就像4.9中所讲的太阳风喷射方式一样,从超星系核球或者低一个档级核球的电磁输送通道中送出来的一股水龙卷风模样的高温熔岩呀?是否从公元1006年一直喷射了1000年,直至2008年还被观测到依然在喷射呢?如果是,那也并不奇怪,像银核那么大的质量,或者哪怕只是太阳的质量,都不是短时间就能被抽填灌满的。用抽水机抽干一个或大或小的池塘的水都要一小时或一天,抽填灌满一个地球所需的时间肯定要以月、年为单位计算,至于针对太阳、银核而言,尽管“抽机”的口径不同,计算的时间尺度相信也不是简单的“年”就可以了。具体很值得大家讨论研究。从彩图7.8-1~7.8-11所显示出来的情况,都表明了新的星系尚未形成,那些遗迹目前仍然是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本身就是核球喷射事件发生时间较晚的证据,这也正是文明较迟到来的地球人类还能有机会将它们记录下来的理由。
为什么说那些遗迹目前仍然是混沌状态呢?细心观察这9次爆发,其中第5、6次可能是拍摄到了偏侧面的照片,所以图形全貌近于椭圆形;第7次的照片则难说出是遗迹的前后左右哪个方向。此外,第1、2、3、4、8、9共6次遗迹的照片,都近乎圆形,说明都是螺旋轨迹喷射物质所扫过的平面的比较正面的照片。其中第2号的中心核球特别清晰,第9号则勉强可见中心影子,其他的中心部位都被密云遮盖。显然,从每个遗迹各自的整体看都是一团模糊。只有再过若干亿年之后,它们才能按照系统演化规律演变成为类似于银河系的旋涡星系,或者类似于太阳系这样清晰有序的椭圆星系。究竟如何演变,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如何从混沌变为清朗,具体请细看第8章。
文献[28]对于序号6遗迹照片的解释是“照片表现出它有复杂的X射线结构,还有两股喷流”;对序号8遗迹照片的解释是“直径17光年的气体云仍以960万千米/时的速度扩张”;对序号9遗迹照片的解释是“直径14光年的气体云以640万千米/时的速度扩张”。真是巧合,“还有两股喷流”和有“速度扩张”的这几例喷发都与发生时间较晚相对应(分别为831、440、408年前),是否它们又作为次级核球在喷射诞生出自己的子天体呢?因此,该如何结合图像对这些解释进行理解,都希望专家们能进行更多的讨论和研究。
笔者并不排除还有别的情况,但完全不同意目前天文界有关“超新星爆发”的说法。所谓“超新星爆发是中等质量和大质量恒星与自身重量抗衡到最后,一次最猛烈的爆发。……爆发之后,恒星死亡”;“超新星爆发是一颗恒星死亡的诏告,同时也是新一代恒星诞生的动力。超爆冲击波会促成原本弥散的星云或星际物质聚集在一起,迈上新恒星产生的途径”[28]。这些话都是令人费解的,死亡和诞生纠缠在一起,能量的转换和传递又很混乱,动力来源莫须有,都使人无法理解。关于天体的诞生和灭亡问题是属于天体演化中的重要质变问题,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问题,更多的分析还请见第25章。
总之,笔者认为所谓“超新星爆发”完全是核球天体正在以喷射方式诞生出子天体的现象,并不是“大质量恒星临终前极其辉煌的一次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