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论文中经常看到在论文的讨论、不足或展望部分中,作者会提出大量目前论文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从单篇论文的研究来讲,这种陈述不但不会降低论文的研究层次,相反还能体现出笔者对于目前研究的方向和热点的把握,让审稿人和读者对作者目前的研究产生无尽的期待和好奇心,因此也会增加论文被录用接收和被引的概率。
通常来看,我们论文的研究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数据的可获得性;(2)样点的布置;(3)方法有待完善;(4)研究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条件限制。这些研究不足是目前学者进行研究中普遍碰到的情况,一个单位、一个研究团队的能力、知识和技术设备是有限的,而目前公开获取的数据多集中于社会统计数据和部分遥感数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是对于目前大多数研究人员经常遇到的问题,数据的可获得性限制在论文不足中出现的次数最高。土壤学研究对于样点的布置有很多的讲究,是时空变化还是控制性试验,对于采样点的设置有多种不同的选择如:uniform grid;grid;plot,长期监测样点的代表性问题等等。特别是在山地丘陵地区进行时空变化的研究地表的破碎和土壤属性的结构性突变对于空间变化的展布研究有巨大的限制;特定的研究方法都是基于特定的要素演变规律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限制性和适用性,最典型的就是目前地理学的研究中大量使用的数理统计与概率论,有的应用确实存在不合适或不满足使用条件的情况;技术和设备的限制通常多指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和长期监测设备的缺失,因为大型设备和野外监测站点的建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普通研究人员是无法承受的。虽然没有在论文中过多的提及这方面的不足,但是同领域的人一看就知道,应了那句话:都是一个山上的狐狸,别玩什么聊斋。
五一前夕课题组去江苏沿海考察和采样,一路听下来看下来感觉目前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现实的距离还很大,大多数的研究都只停留在论文中,不能满足现实实践的需要,这与我们在论文中常给出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有的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提出的不足自己也没准备去继续补充和完善,自己都没有当回事。将研究的不足当做理所当然,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同时,我在考察中发现我们的不足与地方实践中的不足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应用研究需要得到地方的大量支持,特别是采样。我发现我们常在论文中提出的不足与展望在地方ZF眼里都不是问题,我们经常提到的数据可获得性限制,他们不屑一顾,我们这边都有,只是都是内部数据,不方便给你;我们所谓的样点设置不足,他们会说找几个人多挖几天补上即可;方法的问题,他们会说我们不关注这些,只要你用目前最流行的方法搞就行;仪器和设备那就只是钱的问题,钱到位都可以解决。而他们关注的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增加多少产量?几年收回成本?我们统统都不知道。
为什么说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有点浮躁和脱离实际,其实就是没考虑科学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轻描淡写的陈述研究不足,甚至主观上不去继续深入完善研究,研究的不足像秃子脑袋上的虱子一样明显,而将论文研究不足作为可以逃避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认为这也是目前科学研究与现实应用之间距离越来越远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以后能经常看到有不断深入和逻辑继承的系列论文。
*此文转载于李建国博文,虽然出自理工科老师笔下,但对社会科学研究同样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