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财会人员职业发展的影响
现如今FSSC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不过SSC到底是提升了财务的专业性还是导致了财务人员的边缘化,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众所周知财务的真正价值不是对业务的支持, 而是助推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优化, 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 因此财务共享中心应运而生, 蓬勃发展。
但我们似乎都忽略了蕴含其中的服务二字, 似乎从诞生之初SSC的角色定位就已经出现偏差。 它应该是一个管理的角色, 却沦为了提供财务核算处理员工报销为主的操作间。成本的严苛控制直接导致了工作强度的提升, 流程的不完善无疑暴露出很多风险, 更重要的是财务已经彻底沦为附属, 不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会计也不再是会计, 就算不懂财务依然可以依赖强大的ERP处理日常业务……
变异的FSSC会走向何方?
本文转载自http://bbs.esnai.com/thread-4945839-1-1.html。
鉴于本人之前写的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VS系列已被改了标题转载到网络这片汪洋中各种不知名的地方,前两天我竟然还在微信朋友圈收到一个前同事发给我一个链接,问是不是我写的,我一看也是这个系列的其中一篇。。。 故开本帖之前先声明:敬请各位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并附本文链接。深谢!
===============================================================
今年以来在视野职业规划版碰到不少在外企圈工作的会计以及有意去外企做会计的朋友都在议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简称FSSC)的岗位做起来枯燥无聊,不值得去。由于我半年前在“财会人的职业发展之我见——通才vs.专才”(http://bbs.esnai.com/thread-4919239-1-1.html)的帖子里提到了这种目前许多大型集团性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我想可能是其中的一些段落给许多朋友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其实事情没有大家想的简单,凡事也都是有正反两面性的。我没有在FSSC工作过,但我以前供职的一家美资企业是有FSSC部门的,故在此专开一贴,多分享些我对FSSC的认知(仅适用于制造业或有商品流转的贸易型企业),以及我个人认为什么人去那里工作会对自身职业发展有益。
在大型外企FSSC做会计,确实很容易沦为集中共享模式下的机械化“输入工”,这一点让我想起以前我在美资企业工作时某一年发生的两件事:一是公司在全球下属工厂大举力推“精益制造”管理模式,二是财务部会计科迁出工厂财务部并入FSSC。我有一次听车间主管跟我闲聊,说以前线上的工人常有机会去做不同工序,组装多个模块,甚至有的在公司做了五六年的老工人几乎一台成品机从头到尾的组装都干过,对整个生产线流程很熟悉,但公司推行“精益制造”模式以后生产效率是大大提高了,可工人们被要求更“专”,很多工人只懂一个工序、组装一个模块,如果一台成品机下线检测不合格,没有一个人有能力“回顾”所有工序来判断有可能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名主管最后下的结论是这是精益制造模式的缺点,不利于培养“全才”型工人,而给生产支持工程师带来了更多压力和工作量。
我听了他的话顿时就想起了我们财务部的那些刚转去做FSSC的会计们,他们就象这些车间的“工人”一样,由原来的“全才”变成不那么有会计感觉的“专才”了。首先,我想有必要重点介绍两件事:一是我以前工作的这家美资企业财务部组织架构的发展与变革,二是ERP系统。因为说到FSSC,其实它是ERP系统催生的,而ERP系统的应用又严重影响了企业组织的变革。理解这些故事,有助于理解“ERP不等于ERP系统”这个道理,我一直都认为,若是国内的企业都真正懂这个道理,恐怕他们的ERP系统也不会那么多失败的案例。同样结合目前国内企业不论国企民企又都大张旗鼓地搞共享服务中心的现状,我一样担心在十多年前中国那轮ERP浪潮中上线的那些不成功的ERP系统现在到底能催生出几个成功的共享服务中心(不好意思刚开篇就喷多了~)。
我刚加入这家制造与国内本土销售职能兼具的运营实体时,它还是JV(即中外合资企业),在外方母公司的整体集团架构中它是接受所属的事业部的“全球制造运营中心”管理的,它初期财务部门的架构和很多单一生产型实体企业的财务职能很象,即财务总监几乎是财务相关的职能什么都管的,下辖会计科、成本科、一名财务副经理和一名财务分析员,会计科负责销售与生产所有业务的核算,但工厂特有的生产成本与存货流转的核算与分析由成本科负责,工厂的预算与经营业绩展望(即滚动预测)由财务总监带领财务分析员完成编制、分析与汇报,财务副经理是中方投资者派出的,负责所有税务申报和发票管理事务。除了这个合资企业的财务部,另有一个事业部财务分析部门专门负责中国区事业部的财务分析,但更多是销售和事业部利润层面的,与工厂经营分析无关。因此如果撇开财务分析、税务等职能只看会计的话,这个时期财务部门的会计科是“游离”在集团整体的FSSC之外的。
在此我想插播一个我的发现:在企业信息化管理日趋提升的今天,一家企业不管是否用ERP系统,只要是脱离了手工账,即用了某财务软件系统组件的公司基本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会计岗位的分工是跟着财务系统的模块而设的,这多半也是为了符合不相容职责分离的内控原则。所以了解FSSC是怎么回事,就需要对ERP系统有基本的理解,那些对ERP系统乃至整个IT管理都不感兴趣的童鞋,或者对“信息流”和科技知识不感冒、觉得很抽象难理解的童鞋,基本已经可以判断你们不适合去FSSC工作了。
最初我公司用的是ORACLE非ERP的财务系统,只包括AP/FA/GL三个最简单常用的模块,生产部门用的是公司自主开发的MRP与JIT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生产物料系统(物料需求计划与准时制造相结合),从与会计分录无关的生产订单计划、物料需求预测、材料采购、库存管理、物料清单的签发与变更、质量管理,到与会计分录有关的生产成本与存货流转交易均在这个生产系统里记录操作,而且不论是这个生产系统还是销售部门用的其他各种信息系统,都与财务用的ORACLE系统没有关联。此时期的会计科只有AP组(负责AP模块)和两名总账会计(一名负责GL模块,一名负责FA模块和内部往来交易),采购发票不论是生产型还是非生产型,是商品还是服务,都是AP组直接照着收到的纸质发票往AP模块里输入。由于没有AR模块,所以销售开具的增值税发票由总账会计在GL模块录入,因此无法对应收账款销账进行追踪和账龄统计,此外销售收入确认与成本结转、生产成本核算、存货流转、工资计提、月末费用预提、内部往来交易等这些业务也都是由总账会计与成本科直接在excel里完成核算汇总并填制转账凭证后录入GL模块的。此时会计科的会计们的工作特点是:需要手工校验业务部门传来的各种合同与单据,遇到不懂这些纸质资料反映出来的业务性质的话,会计不知道该怎么做分录都会去找业务部门问清来龙去脉。所以那时的会计科是真的在理解业务后做“会计”,那时的会计科真的是懂得会计的任务——根据会计准则确认与计量。
而后来跟随集团亚太区的ERP项目计划,中国区所有分支机构的ORACLEERP系统相继上线,我工作的这家企业也不例外。除了生产运营依然沿用原生产系统以外,公司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其他非生产业务全部在ERP系统中处理,各模块间的集成与关联程度一下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公司财务部的会计科不论是在岗位分工还是核算方法上都相应改变,增加了销售订单管理OM模块、AR模块、销售库存INV模块(交易模式变为工厂完工产成品在产权上先要转移给销售组织),OM模块与业务部门的销售发货模块、AR模块、INV模块都有关联,AP模块也与业务部门用的线上采购模块(iProcurement)和“全球商品与服务供应商库”(Global Store)系统关联,FA模块也与线上采购模块与AP模块相关联。此外,由于中国工厂还承接集团在亚太区其他国家的销售订单的生产供货业务,所以公司还专门成立并招聘人员组成新的“区域订单履行”部门来处理ERP订单的亚太区存货分配(IA模块)及与中国工厂生产部门的排产协调(IC模块)。ERP上线后的第二年,AP组又上线了ORACLE的工作流WORKFLOW模块与费用报销iExpense模块。因此,在这个运营实体的价值链活动中,产-供-储-销这几大环节中,除了“产”以外的所有职能发生的经营活动几乎都能在ERP线上解决,工厂原有的生产与物料管理系统也与ORACLEERP建立了信息传送接口,以确保工厂系统的生产计划模块能顺畅接收来自ORACLEERP的OM模块中核准释放的销售订单,生产完工后的产成品库存在物理上被移送到销售组织的仓库的同时(物流),也从生产系统中扣减工厂库存数量并输出到ORACLEERP的INV模块增加销售库存数量(信息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ERP系统初始化两年后的会计科已具备了脱离原工厂财务部并入集团FSSC组织的基础。恰逢那年外方又出资买了中方的股份,从此这个运营实体由JV变成了独资企业。于是企业原有财务部门开始了一系列重组:原中方派出的财务副经理职位取消,回归中方出资单位,中国大陆区新招聘了一名税务经理负责包括这家运营实体在内的外方所有在华分支机构的税务申报和与各地税务局的协调沟通。ERP上线后,原工厂财务部会计科的分工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为契合ERP不同模块的责任,会计科的分组基本具备了ERP管理环境中的“基于业务循环和流程”的雏形——
【1】岗位分组变化:
原AP组改称P2P(从采购到付款业务循环,Procure to Pay),负责AP/WORKFLOW/iExpense三个ERP模块,负责非生产型采购业务发票校验和员工费用报销发票审核,生产与非生产所有采购业务和员工费用报销的付款,与供应商和开户银行对账,出纳也编在这个组;
原总账会计加上新招聘的会计分成2个组:
O2C(从销售订单到收款业务循环,Order to Cash),负责OM和AR两个模块,主司销售订单审核与销售收入确认、应收账款催收与核销、与客户对账;
A2R(从会计科目到财务报告,Account to Report),负责FA/GL/INV三个模块,主司固定资产核算(FA)、销售成本结转和销售库存账龄(INV)、GL模块的维护与月末关账、GL模块里兼做工资核算与集团内部往来核算、合并上报集团各类管理报表(海波龙系统)
【2】会计核算方法和单据信息流的变化:
所有销售发票的开具、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的确认、销售成本的结转和销售库存的减少都由OM模块负责人根据销售合同收入确认的条件核准一笔“发货”交易而“触发”同时产生,所有与AR相关的核销也全转到在AR模块处理,与以前做这件事的GL模块完全无关了。AP组的人再也不用手工核对发票、月末向业务部门催要各种未付发票、统计应计提的费用项,只要不是生产型材料(即采购的物品不需进入生产管理系统记录材料库存),所有外购商品和服务从用户填采购申请,到采购部门寻找供应商、下采购订单再到用户收货确认(包括服务),整个流程都是业务部门在ERP系统的线上采购模块和“全球商品与服务供应商库”中完成的,员工费用报销也是个人在iExpense模块里填写费用报告,扫描发票原件做为附件提交的。此外工作流WORKFLOW模块的上线使所有单据和支出申请的审批都能在线上完成。AP组可以在AP模块里关联线上采购模块里的相应采购订单和收货单据执行“三单匹配”校验(Three-wayMatch,即采购订单、发票、收货单或服务确认单三者校验),自动生成“匹配发票”、“不匹配发票”、“无发票收货单”等报告,匹配发票可供付款,其他不匹配发票是AP组需要反馈业务部门调查解决的事项,月末的应付未付的费用计提项,也由AP模块根据“无发票收货单”列表出具“待计提项列表”,如果待计提列表在AP模块中被核准,即自动产生预提分录。这些分录涉及的借方会计科目,在线上采购模块中定义各类采购项以及iExpense模块中的费用报销项时已由ERP项目组在后台一次性设置好,这样当业务部门在线上采购模块中提交的收货确认时,以及员工在iExpense模块中提交的费用报告被核准时,都可以在AP模块的“待计提列表”产生预提分录时自动分配记入预设的借方会计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