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创业与在校学习在很多高校中仍然泾渭分明。不要把教育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创业阶段,而是要创造条件实现这两个阶段之间的无缝切换。比如,有些创业经历也可以折算成满足培养方案的学分;建立弹性学制甚至打破学制来满足创业或学习的需要,“嵌入”是实现创业与学习相融合的方式。
一流大学的创业教育,跟培养学生创办公司区分开来。一流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缓解就业压力,更不是把学生都往商业这条路上引导;一流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者,培养既有梦想又肯实干的创业者,将来他们走出学校,可以创办企业,也可能是创办社会公益事业,或者在大型组织中创造性地改变现状,实现创新突破。无论是走学术研究道路还是投身于公共服务,首创精神都是基本功。不同行业其实都需要创业,以创业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训练-----business plan为例,这个词汇常被翻译成“商业计划”。实际上,这种翻译过于狭隘,不能揭示其实质内涵。Business,可以是商业活动,还可以是事业,是创新实践,是新的政策或者服务,凡此种种都需要系统性地训练如何筹划和赢得资源与支持,这是一种广泛存在而且极具价值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创新创业的学术研究多发生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中,但创新创业教育不该是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某种专才培养类型,更应该被定位为具有通识内涵、多元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创业者?
创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创业者?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一词可以清晰、全面地表达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它表示成为企业家应具备的能力,而引申开来,它意味着首创精神,这种精神对很多创业者来说是终生受用的,也是衡量创业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正是具备了这种精神,创业者才会在以后的事业开拓和发展中,不抱怨、不等靠要、更积极主动把想法变成现实。
首创精神实际上是三种素质的综合体——“LIG”,即Leadership(领导力)、Innovation(创新力)、Globalization(全球化)。其中,“领导力”意味着心中有愿景,可以团结合作并共同实现目标;“创新力”是指敢于打破不合理的旧制度,创造性地构建新格局,使组织焕发新生。杨斌重点解释和强调了“全球化”。他说,“全球化是指在更大范围里去改变世界,包容多元并强化自信。今天,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创业热潮从一开始就具备全球化特征。以清华的一个创业团队为例,他们的资金可能是全球化的,合作者和用户可能是全球化的,未来他们还可能通过上市成为全球化经济体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如何评价创业教育?什么是真正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度思考。既不能只看表象的繁荣,走向记工分式的误区,也不能当作一种政绩工程来做。真正的创业教育“是对创业能力的锻炼培养,更是对首创精神的激发塑造”。(源于千人智库,eww150428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