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Andrew J. Hill撰写的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最新论文“The Girl Next Door: The Effect of Opposite Gender Friends on High School Achievement”实证考察了异性朋友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同群效应(Peer Effects)是教育经济学中非常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由于个体在受教育期间有大量时间与校内朋友共处,朋友群体的构成,包括其性别构成将会对个体的激励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作者即采用工具变量方法实证考察了朋友性别构成对个体学业成绩的影响。
对这一问题的考察面临严重的内生性问题:个体周边朋友的构成并不是外生的,而是自选择的结果:父母会有意识地为孩子选择学校,孩子会在同学中有意识地选择部分作为朋友。尽管现有文献借助于随机实验方法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察,但具体针对性别构成与学业成绩间关系的因果识别研究却尚未展开。本文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不足,采用“邻居中同学的性别构成”作为“个体汇报的朋友中性别构成”的工具变量进行实证考察。
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来自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Health (Add Health)。该数据涵盖1994-1995年美国7-12年级的青少年样本。这些样本是经过严密的考虑而后被选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高度代表性。作者采用前述工具变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发现朋友中的异性占比会对高中学业成绩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个体朋友中异性占比每上升1个标准差,GPA将下降0.4(0.5个标准差)。男女生之间的平均GPA差距为0.2,这一下降水平相当于这一差距的2倍,颇为可观。对于16岁以上的学生来说,这一负面影响在各个学科都存在;对于16岁以下的学生来说,这一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数学和科学学科。
进一步地,作者还试图探索内在作用机制。考察发现异性朋友占比的上升会使青少年学生对老师更加叛逆、更加不愿再课堂上多花精力,进而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与此同时,异性朋友增加也会显著提升恋爱(a romantic relationship)发生概率,而这也会对学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本文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虽然家长和政策制定者不能直接影响学生朋友中的性别构成,但可以在上述机制上采取一定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异性朋友的负面影响。
来源:论文大焖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