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宏观经济学为何会发生崩溃
《资本论续――信用价值论》终于已经在淘宝网上发行。这是一部全面研究当代资本生产过程与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巨著。之所以说是理论巨著,这不仅仅是因为其篇幅长(73多万字),而是说其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十分丰富,超出一般人们所能想到的与当前经济学界的理论视界,甚至也超出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涉及的资本的范围。本篇先介绍一下理论方法论问题。
《资本论续――信用价值论》是从批判西方宏观经济学方法论开始的。西方宏观经济学为何会发生根本性错误,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其理论方法是根本性错误的。用《资本论续――信用价值论》中所归纳的西方宏观经济方法论,其特征有二:
一是表面现象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因为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上的漏洞,最终导致他的继承者放弃对价值的研究而滑向对价格的研究。社会财富是由劳动价值构成的,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表面现象。西方经济学对价格研究深入,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的层面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与微观经济学正是需要建立在表观层面相关。但是宏观经济学却不能停留在对价格的研究,而应研究它的本质――价值生产。宏观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对价值的研究基础上。一切只研究价格,或者以价格为基础的各种范畴的宏观经济研究(例如,GDP就是一个以价格为基础的量),都可称其为表面现象性的(宏观)经济学。
马克思《资本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上的研究,他所研究的是私人资本(在蔡定创的《资本论续-信用价值论》中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故需要指明《资本论》的理论范围)本质的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现在有不少论著动则都以“资本论”来为题目,包括当下热门,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各种版本的“新资本论”等等,其实都与《资本论》无关,因为这些论著从方法论上来说就是不对的,仍然没有脱离西方宏观经济学所特有的表面现象经济学的臼槽。皮凯蒂也像弗里德曼研究货币一样,对历史现象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纳总结,贫富差距是资本运行的结果,是表观层面的内容。还有一些经济学论著也是仅对当代经济的、金融的表观现象进行描述与总结,与《资本论》的本质分析方法论都是根本相违背的。这样的宏观经济学,在《资本论续――信用价值论》中,将其称之为经验一级的学问,也就是总结总结经验而已,这样的宏观经济学自然是远离科学的表观经济学。
二是“黑箱”经济学。由于西方宏观经济学不能深入到经济本质,只停留表观层次上进行分析,这就使得其必然无法深入到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分析,在宏观经济上也只能浮在经济的一些表面的总量数据方面。因此,西方宏观经济只能将经济运行过程当作一个不可知的“黑箱”,例如,像弗里德曼研究货币一样,将货币政策、货币数量当作经济学系统“黑箱”的输入,GDP产出当作“黑箱”的输出。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主流理论,像IS-LM宏观经济分析模型,就是这种“黑箱”经济学方法论的典范。将投资量、货币量当作输入变量,将产出当作输出,研究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不问是中国的经济过程还是美国的经济过程。像这些被舍去的不可知的“黑箱”,却是各个国家、各种时期本质是千差万别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这种建立在对表面现象研究基础上的“黑箱”经济学,最多也就是个别时期个别国家的经验总结,这种经验级别的学问普适性很差。中国要想用西方宏观经济学来指导经济实践,想不出错都难。
《资本论续――信用价值论》之所以用以马克思《资本论》续作题目,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沿袭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本质过程进行分析;二是以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私人资本生产过程作为《信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续写马克思身后发展到当代社会的多种不同性质的资本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并不是重写马克思《资本论》中已有的内容,而是继承与发展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理论也必须要发展,否则,不少结论也的确是过时的。例如,关于劳动价值问题、价值规律问题、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问题等等,都进行了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其实,要为《资本论》写续集,这是需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的。《资本论》是真懂了没有?对当代经济理解是否透澈?作者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还有待于读者的评判。但是,《资本论》也的确要续写,否则,这一曾经影响整个世界一半人口而为之而奋斗的伟大理论,也的确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在某些方面有些过时。《资本论续――信用价值论》以《资本论》为基础,全面研究了当代信用价值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社会资本(是重新定义过和新概念)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非资本生产过程与运行规律。限于篇幅与作者的精力,有不少研究也只是开了个头,或者说是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具体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与细化,在解放了的新思想面前,也必将产生大量的研究新领域。因此,《资本论续――信用价值论》也只不过是为开创真正的当代宏观经济学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