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李攀
3035 1

[学科前沿] 中国究竟该如何突破科技创新的瓶颈? [推广有奖]

贵宾

学术权威

74%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鼓励原创论坛首发

计量学习解答资料

中国经济书籍资料

威望
4
论坛币
515545 个
通用积分
17.8129
学术水平
1954 点
热心指数
2245 点
信用等级
1864 点
经验
397955 点
帖子
5820
精华
4
在线时间
33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1-27
最后登录
2017-1-9

二级伯乐勋章 一级伯乐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李攀 发表于 2015-10-30 12:32:4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大的国家战略之下,我国各阶层都展示出了空前的热情,而作为科研人员这一群体天然就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而这些人的创新积极性该如何调动?我国众多的技术成果该如何落地?需要改进之处还很多,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第一,中国ZF要系统性的建设“科研基础设施”。首先,就是要重视基础型的研究。纯粹理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是一切知识创新的根本源泉,其重要性怎么说都是不过分的。但是,这样的研究往往距离产生效益还是有较长的距离的,所以这部分研究可以理解为科研的“公共物品”,需要ZF进行资金扶持。ZF在对这部分研究进行资金扶持的过程中,要重视的是对科研机构的整体资金投入,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的目标引导。这样才能保证科研人员在宽松的环境下自由探索。

  其次,中国的“科研基础设施”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缺失。在中国,长期存在科技成果归属权不明确,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把自己的成果变成实际产品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法律和政策风险。这就逼得很多科研人员只能把实验和论文当成毕生的追求,而无法实际把科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产品。所以,中国现在急需一个从国家高度的顶层设计,用法律形式明确我国现行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和转化后的效益分配权,解脱掉科研人员身上的“隐形枷锁”。

  再次,我国急需新型“技术交易平台”。技术交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体制机制的枷锁需要打破,还需要创新交易的机制。技术交易要想成功,必须有一个专业中介机构,能够承担技术评估与评价,并整合科研人员、企业家、金融资本的力量,共同成为一个项目公司为科技转化结果负责。这样的技术转化,才能保证创新出来的技术成果在交易过程产生价值,并最后在最终产品端有成果。

  第二,科学创新还需要呼唤我国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种精神体现在工匠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和自豪,也反映在他们对产品质量和工艺要求的虔诚上。“工匠精神”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因为科技创新要最终落实到产品,离不开一个高水平的生产环节;而一个具有高水平和“主动思考能力”的生产环节,又能不断地对科技进步提出反馈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果科研和生产形成良性活动,对于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都巨大促进作用。

  实际上,“工匠精神”虽然是一个舶来词汇,但是其精神内核: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品质确实长久的流传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只是近年来社会风气日渐浮躁,优秀的技术工人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和物质回报,这才使得中国的传统精神逐步退化,而要向德国、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强国学习“工匠精神”。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在引导社会舆论和提高工人待遇上下功夫,让整个社会认识到熟练技工的重要,提高其社会认可程度,同时也要切实提高工人待遇。“脑体倒挂”的时代越快来临,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就能够得到提高。

  我国是一个科研大国,但是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上和“工匠精神”培养上还有很多体制机制性的障碍和观念上的问题需要突破。现在的障碍和问题越多,越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所能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潜力越大。我很期待着在中国经济寻找新动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正能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科技创新 资本的力量 科研人员 技术交易 基础设施 中国 创新 如何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kongqingbao280 + 100 + 40 奖励积极上传好的资料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40   查看全部评分

zounghy 发表于 2015-10-30 12:53:0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一个科技工作者,要作出一项科研成果,有多么不容易!

首先,科研人员是花大成本培养出来的。国家、父母、家庭,缺一不可。有时还要加上单位的付出。如何回报?回报给谁?如何度量?一串问题要面对和解决。

其次,如何让科研人员安心,如何解决后顾之忧?家人怎么办,孩子谁来养,老人怎么照顾。又是一串问题。不是所有人都能读完博士进流动站的。

第三,如何给研究人员提供环境和进步通道。不是每个成果都是可以提前看出能否成功的。成功了,所有主体都来抢,没有成功的呢?谁来支持?都靠风投?风投也不是万能的。

第四,如何保障研究人员的权利不受侵犯。一个技术人员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研发成果,单位领导一个职务内发明,全拿走了。成果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呵呵,这是真事儿,本人经历过的。

第五,如何评估成果价值。不仅是经济学的问题,更是社会对研发人员的态度。不公平,造假,冒名顶替,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不仅是体制的问题,更是社会风气的问题。就如一个学生,好不容易写了篇有水平的论文,要发表了,他很可能不是刊文的第一作者,而第一作者可能是领导、导师等人。这样的事情还少吗?见怪不怪了吧?这就是大环境,就是社会风气。

还有很多很多。

呵呵,都是版主的这个文引发了我一连串的回忆和思索。

不写了,太多了,都是泪。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没有庸人 + 1 + 1 + 1 精彩帖子
李攀 + 100 + 10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