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采用美国高中生调查数据,论证了在校的异性朋友比例对他们的GPA会有负向影响。由于在校朋友的性别比例是一个与学生家庭背景、择校等很多因素相关的内生变量,因此作者采用了学生邻居中的异性朋友数量做为工具变量来排除内生性。具体地,该IV为该学生20个同校的邻居中的异性加权平均比例。因为父母在为孩子择校或者选择家庭住址时,一般不会考虑到居住地附近孩子的异性校友数量,因此这个工具变量可以看做是外生的。但是,以工具变量(IV)作为identification strategy通常很容易遭到质疑,尤其是弱工具变量这一问题,对IV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限制。因此作者在工具变量的有效性上特别做了进一步验证。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加权方式来衡量工具变量,并对2SLS的第一阶段回归进行了F检验并给出弱工具变量的置信区间。
在初步结论的基础上,作者对该效应在不同年龄的学生(16岁以上和16岁以下)和不同学科上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和异性朋友交往对学习成绩的负向影响对16岁以上的青少年更为明显,并且在数学、科学、历史和英语四个学科上这种负效应都显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负效应呢?对于异性朋友比例影响学习成绩的机制,作者从学生的校内表现和校外行为两方面进行的探讨。学生校内行为是用学生自己汇报的和老师、同学相处情况以及课堂融入情况进行衡量,而校外行为则用恋爱关系、吸烟和喝酒等行为进行衡量。将这些变量对GPA进行回归发现,异性朋友的比例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产生负面影响,并且恋爱关系也显著地不利于学生成绩(看来家长们对早恋的焦虑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