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阶段,流通中的纸币量和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是影响单位纸币值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阶段,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不再直接表现为它与金属货币量之间关系的变化, 而是直接表现为与它所表示的价值量之间关系的变化。这样,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仍然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即流通中的纸币量和它所表示的价值总量之间的变化。
我们可以利用流通中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来说明这一问题。
流通中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平均流通速度
依据此公式我们可以得知, 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平均流通速度=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我们知道,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是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货币表现。
所以待售商品价值总量=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平均流通速度。
这一等式的后半部分代表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是前半部分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货币表现。
单位纸币值的计算公式我们就可以这样表示
单位纸币值= 待售商品价值总量\ 流通中的纸币量×纸币平均流通速度
= 待售商品价值总量\ 流通中的纸币量 × 1\ 纸币平均流通速度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论证了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纸币年平均的流通速度是稳定不变的,是一个常量,它是不会影响单位纸币值的变化的。这样,从上面的计算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和流通中的纸币量就成为影响单位纸币值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成正比例,而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成反比例。
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和流通中的纸币量这两个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
第一、在一国范围之内,不同年份的待售商品价值总量、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处于增加或减少的不断变化之中。
第二、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流通中的纸币总量有极大的变化性。在纸币总量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最低的绝对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使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不断地增加。反之,在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增加的基础上,国家也可以使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不断地减少。但是,流通中的纸币总量最终不得低于最低需要的绝对量的界限,否则,正常的商品流通就无法进行。
由于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和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必然导致单位纸币值在稳定、增值、贬值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与待售商品价值总量以同等程度增加或减少时,单位纸币值不变。
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不变,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增加;或者当待售商品价值总量不变,流通中的纸币量减少时,单位纸币值呈增值状态。当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増加大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增加程度,或者当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减少大于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减少程度时,单位纸币值都呈增值状态。当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增加,而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减少,不论程度如何,单位纸币值均呈增值状态。
相反的是,当待售商品价值总量不变,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增加;或者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不变,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减少时,单位纸币值呈贬值状态。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增加大于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程度;或者当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减少大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减少程度时,单位纸币值均呈贬值状态。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增加,而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减少,不论程度如何,单位纸币值均呈贬值状态。
综上所述,就造成单位纸币贬值的原因来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增加和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减少是造成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的两条基本原因。
从理论上讲,我们已经说明了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造成纸币贬值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一认识水平上,而是要进一步说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大量增加和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大量减少是造成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的两条基本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在价值符号纸币阶段,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离开了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这个指标是无法确定其是否变化的。
首先,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不能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
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用纸币表示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大小同样是由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大小决定的。这一点,完全与金属货币阶段一祥,不管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是否变化, 也不管单位纸币值是否变化, 用纸币表示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在任何时期都与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到反映不同时期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方面,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与价值实体货币阶段相比较是全然不同的。
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由于金属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并且其价值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由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决定,二者成正比例。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大,用货币表示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就大,反之就小。总之,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
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由于纸币本身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任何价值。作为货币,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纸币平均的流通速度却是稳定不变的。这样,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不是由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决定,而是由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变化决定。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变化成正比例。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并不具体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而是仅仅反映了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变化。关于这一点, 可以从上一问题㈢纸币平均流通速度的列表中得到印证。
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不变时,用纸币表示出来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在不同时期是不变的,相等的。而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不能导致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只能导致单位纸币值的变化和单位商品价格的变化。这种情况还未被人们普遍承认,但是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成立的。具体表现应该是: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增加,流通中纸币总量不变,单位纸币值增值,而单位商品价格下降;反之,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减少,单位纸币贬值,而单位商品价格上涨。
其次,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也不能量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
在现实的经济统计工作中,经常使用不变价格的计算方法来说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的増长或下降的变化程度。其实,如果真的要从价值的角度去考察各种经济指标的変化,采用不变价格的计算方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其中忽略了商品的价值量同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例,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这一价值规律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不变的条件下,社会产品总量也可称为社会待售商品使用价值总量随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例地增加,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则随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反比例地下降,社会待售商品的价值总量则不变。这是任何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常识的人都承认的。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实质上只是反映了社会待售商品总量,或者说反映了社会待售商品使用价值总量的变化,而不能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只有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特殊条件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才能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与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一致,并且同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救的变化也保持一致,三者成正比例。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而成反比例地显著下降。
以当年价格计算或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都不能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又不能自我表现。要计算并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从而计算单位纸币值的变化,只有联系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这一可计算的数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多少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例。依据这些原理,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当代,就一国范围内而言,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多少,归根到底是由该国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决定的,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与就业劳动者人数变化成正比例。就业劳动者人数多,创造的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就多,反之就少。这一点,我们在第五章里将有详尽的说明。在这里,应该强调这样两点:一是我们利用的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这一指标,既包括各种有形的以物的形式存在的工农业产品的价值,又包括各种科研成果和直接的服务性劳动创造的价值;二是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这一指标,既包括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者,又包括从事日益发展的第三产业的劳动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成正比例,而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又是由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决定的,二者成正比例。从根本上说,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成正比例。这样,前面分析的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成正比例,而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变化成反比例的关系,也就可以表述为: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成正比例,而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变化成反比例。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和流通中的纸币量也就成为影响单位纸币值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具体到造成单位纸币贬值的基本原因来讲,那就是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大量增加和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大量减少。联系到我国现阶段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呈增长趋势,所以流通中纸币总量的增长超过了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程度,是造成我国纸币贬值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