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奉天法道
5918 15

[创新发展] 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章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推广有奖]

奉天法道 发表于 2016-2-29 18:46:1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阶段,流通中的纸币量和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量是影响单位纸币值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阶段,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不再直接表现为它与金属货币量之间关系的变化, 而是直接表现为与它所表示的价值量之间关系的变化。这样,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仍然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即流通中的纸币量和它所表示的价值总量之间的变化。

我们可以利用流通中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来说明这一问题。



流通中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平均流通速度

    依据此公式我们可以得知, 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平均流通速度=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我们知道,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是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货币表现。

所以待售商品价值总量=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平均流通速度。

这一等式的后半部分代表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是前半部分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货币表现。

单位纸币值的计算公式我们就可以这样表示

单位纸币值=  待售商品价值总量\ 流通中的纸币量×纸币平均流通速度

= 待售商品价值总量\  流通中的纸币量  × 1\  纸币平均流通速度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论证了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纸币年平均的流通速度是稳定不变的,是一个常量,它是不会影响单位纸币值的变化的。这样,从上面的计算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和流通中的纸币量就成为影响单位纸币值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成正比例,而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成反比例。

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和流通中的纸币量这两个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

第一、在一国范围之内,不同年份的待售商品价值总量、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处于增加或减少的不断变化之中。

第二、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流通中的纸币总量有极大的变化性。在纸币总量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最低的绝对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使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不断地增加。反之,在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增加的基础上,国家也可以使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不断地减少。但是,流通中的纸币总量最终不得低于最低需要的绝对量的界限,否则,正常的商品流通就无法进行。

由于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和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必然导致单位纸币值在稳定、增值、贬值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与待售商品价值总量以同等程度增加或减少时,单位纸币值不变。

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不变,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增加;或者当待售商品价值总量不变,流通中的纸币量减少时,单位纸币值呈增值状态。当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増加大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增加程度,或者当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减少大于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减少程度时,单位纸币值都呈增值状态。当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增加,而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减少,不论程度如何,单位纸币值均呈增值状态。

相反的是,当待售商品价值总量不变,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增加;或者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不变,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减少时,单位纸币值呈贬值状态。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增加大于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程度;或者当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减少大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减少程度时,单位纸币值均呈贬值状态。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增加,而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减少,不论程度如何,单位纸币值均呈贬值状态。

综上所述,就造成单位纸币贬值的原因来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增加和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减少是造成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的两条基本原因。

从理论上讲,我们已经说明了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造成纸币贬值的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一认识水平上,而是要进一步说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大量增加和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大量减少是造成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的两条基本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在价值符号纸币阶段,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离开了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这个指标是无法确定其是否变化的。

首先,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不能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

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用纸币表示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大小同样是由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大小决定的。这一点,完全与金属货币阶段一祥,不管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是否变化, 也不管单位纸币值是否变化, 用纸币表示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在任何时期都与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到反映不同时期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方面,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与价值实体货币阶段相比较是全然不同的。

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由于金属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并且其价值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由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决定,二者成正比例。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大,用货币表示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就大,反之就小。总之,在价值实体货币阶段,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

在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由于纸币本身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任何价值。作为货币,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纸币平均的流通速度却是稳定不变的。这样,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不是由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决定,而是由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变化决定。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变化成正比例。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并不具体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而是仅仅反映了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变化。关于这一点, 可以从上一问题㈢纸币平均流通速度的列表中得到印证。

当流通中的纸币总量不变时,用纸币表示出来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在不同时期是不变的,相等的。而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不能导致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只能导致单位纸币值的变化和单位商品价格的变化。这种情况还未被人们普遍承认,但是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成立的。具体表现应该是: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增加,流通中纸币总量不变,单位纸币值增值,而单位商品价格下降;反之,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减少,单位纸币贬值,而单位商品价格上涨。

其次,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也不能量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

在现实的经济统计工作中,经常使用不变价格的计算方法来说明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经济指标的増长或下降的变化程度。其实,如果真的要从价值的角度去考察各种经济指标的変化,采用不变价格的计算方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其中忽略了商品的价值量同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例,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这一价值规律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不变的条件下,社会产品总量也可称为社会待售商品使用价值总量随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例地增加,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则随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反比例地下降,社会待售商品的价值总量则不变。这是任何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常识的人都承认的。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实质上只是反映了社会待售商品总量,或者说反映了社会待售商品使用价值总量的变化,而不能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只有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特殊条件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才能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与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一致,并且同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救的变化也保持一致,三者成正比例。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而成反比例地显著下降。

以当年价格计算或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社会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变化都不能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又不能自我表现。要计算并反映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从而计算单位纸币值的变化,只有联系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这一可计算的数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多少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例。依据这些原理,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当代,就一国范围内而言,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多少,归根到底是由该国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决定的,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与就业劳动者人数变化成正比例。就业劳动者人数多,创造的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就多,反之就少。这一点,我们在第五章里将有详尽的说明。在这里,应该强调这样两点:一是我们利用的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这一指标,既包括各种有形的以物的形式存在的工农业产品的价值,又包括各种科研成果和直接的服务性劳动创造的价值;二是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这一指标,既包括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者,又包括从事日益发展的第三产业的劳动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成正比例,而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又是由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决定的,二者成正比例。从根本上说,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成正比例。这样,前面分析的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社会待售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成正比例,而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变化成反比例的关系,也就可以表述为: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成正比例,而与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变化成反比例。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和流通中的纸币量也就成为影响单位纸币值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具体到造成单位纸币贬值的基本原因来讲,那就是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的大量增加和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大量减少。联系到我国现阶段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呈增长趋势,所以流通中纸币总量的增长超过了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程度,是造成我国纸币贬值的根本原因。


使用道具

奉天法道 发表于 2016-2-29 18:47:2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造成通货膨胀的政府决策因素中的盲目性和自觉性

我们分析了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阶段产生通货膨胀的两条基本原因,一是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大量增加;二是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大量减少。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是否减少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因而可以说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大量减少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客观因素。而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大量增加则是由政府决策——货币发行及管理政策决定的,可以说是造成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观因素。在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不变或日趋增长的社会历史阶段,社会上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就完全取决于政府的货币管理政策及其对纸币发行量的有效控制上。只要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长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程度保持一致,社会上就不存在通货膨胀;当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长超过了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增长程度就会产生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

在当今世界上,从国家意志上看,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奉行无通货膨涨的货币政策。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通货膨胀在每一个国家都存在,通货膨胀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可以说在通货膨胀问题上,各国之间一般不存在有和没有的差别,只不过是政策意图与客观效果是否一致的差别。我们把它称之为政府决策中的盲目性和自觉性的差别。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把通货膨胀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盲目性的通货膨胀和自觉性的通货膨胀。

所谓盲目性的通货膨胀,就是指政府旨在奉行无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而政府具体制定和实施的货币发行和管理政策却产生了存在通货膨胀的客观效果。其特征就是政府对产生通货膨胀的后果无预见性,表现为政策意图与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所谓自觉性的通货膨胀, 就是指政府在制定和准备实行其货币发行和货币管理政策之前,就预料到必然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后果。其特征就是政府对产生通货膨胀的后果有预见性。

下面,分别就盲目性和自觉性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一)、盲目性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

1、国家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实质及其表现的理解不科学,在奉行以物价不变为目标的无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中造成的事实上存在通货膨胀的客观效果。

由于在理论界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平均的物价水平上涨,社会上就存在通货膨胀, 社会平均的物价水平不变或者说保持稳定就是没有通货膨胀。这就把物价上涨同通货膨胀等同起来, 把物价水平的不变或稳定与纸币值的不变或稳定混为一谈。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国家政府认为只要货币发行量的增长不会造成社会平均的物价水平的上涨,就是执行了无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我国从1953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就是奉行这种以物价不变为目标的无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分析这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政府的货币政策意图与客观效果既具有一致性的一面,又具有不一致性的一面。一致性表现在国家实现了长期的物价稳定这一目标, 而不一致性就是国家并没有实现纸币值稳定这一目标。

从理论上分析,我国是严格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增长程度的需要来发行人民币的, 同时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由国家统一控制,这就为实现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上的保证。但是这种货币发行政策只能是使人民币的发行量的增长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数量的増长程度相一致,而不是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程度相一致。解放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实物指标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例地迅速增长,大大高于人口或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程度。这样,人民币发行量的增长就大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程度,人民币必然呈贬值趋势。从另一方面看,在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数量增加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必然下降,其实际价格也必然下降。在这种状况下,单位商品的一般价格不变, 不能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只能说用来作为价值尺度的单位纸币值减少了,纸币贬值了。

从通过对历史统计的数字分析来看,我国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変化如下:以1950年价格为100, 1952年为110.8,1978年为135.9 .(数字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1981»)1978年与1950年相比, 物价总指数增长了35.9%,与1952年相比仅增长了21.6%,平均每年物价增长不到1个百分点。这在世界上是最低的,国家保障了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但是,这并不说明社会上不存在通货膨胀,事实上社会却存在着比物价水平上升程度高得多的通货膨胀。按当年价格计算,我国国民收入总额1952年为589亿元, 1978年为3010亿元。全国劳动者人数1952年为20729万人, 1978年为39856万人(数字来源同上) 由此计算出。

1952年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收入为:

589亿元\20729万(人)≈284元/人。

1978年劳动者入均创造国民收入为:

3010亿元\39856万(人)≈755元/人.

计算数字表明,表示单位价值量——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收入的纸币额,1978年大于1952年,纸币贬值了,社会存在着通货膨胀。1978年与1952年相比,通货膨胀率为:

(755元-284元)\284元×100%≈164%

1978年与1952年相比,物价上涨率为

( 135.9-111.8)\ 111.8 ×100%≈21.6%

二者相比较,通货膨胀率为物价上涨率的近8倍。然而,这种客观上存在着通货膨胀的事实,在制定货币发行政策之前是没有预料到的。甚至直到今天,说1952年至1978年期间我国存在着通货膨胀,也并不会被人们普遍承认。



使用道具

奉天法道 发表于 2016-2-29 18:51:0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由于国家ZF对作为价值符号货币阶段的纸币的发行规律认识上的错误,在奉行无通货膨胀政策中造成事实上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客观效果。

这种错误,表现在不懂得纸币在作为价值符号货币阶段和作为金属货币符号阶段的本质区别,仍然把国家中央银行掌握的黄金储备、甚至把某种外汇储备作为发行本国纸币的依据。

例如,法国在二战后,基本上是依据本国的黄金储备的增长来发行纸币的。这可以从法国的黄金储备、 国际货币基金和纸币发行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的比较中得到证实。请看下表。

表5


时期

类别



1955年



1960年



1965年



1970年



黄金储备(亿美元)



9.42



16.41



47.06



35.32



国际基金储备(亿美元)



9.7



6.31



16.37



14.28



纸币发行

(亿法郎)



597



958



1,756



2,320


(数字来源·范慕韩編«世界经济统计摘要»)

从表中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法国对国际基金的储备控制不严格,总体看在15年间内其增长程度不大,而且具有不稳定性。而法国特别重视黄金储备的增长,除1962年至1967年法国黄金储备增加过多这一特殊情况外(黄金储备由1962年的25、87亿美元增至1967年的52、34亿美元), 从总体上看黄金储备呈稳定増长趋势。同时,法国的纸币发行与国家黄金储备的增长大体上成正比例。

1960年与1955年相比较:黄金储备增加了74%;纸币发行增加了60%。

1970年与1960年相比较:黄金储备增加了115%;纸币发行增加142%

1970年与1955年相比较:黄金储备增加了275%;纸币发行量增加了288%。

由此可以看出,法国ZF主要是按照国家黄金储备的增长来增发纸币的,是实行无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这一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同样具有一致性和不一致性两方面的表现,一致性表现在法国ZF实现了法郎与黄金、美元的兑换比例保持了稳定。这一期间,美元与黄金保持着固定的比例,法郎与美元的兑换比例基本不变。从1958年到1968年间, 一美元最多兑换4、952法郎, 最少兑换4、900法郎。不一致性或称为无预见性,就是法国国内客观上存在着通货膨胀。通过数字分析可以得到证实。

从法国零售物价指数变化来看,以1970年为100, 1956年为51, 15年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了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3个百分点。如果以1956年为100,则1970年便为200,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0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6个百分点。法国人均国民收入1958年为1,003美元, 1970年为2, 526美元。(以上数字均摘自范幕韩编«世界经济统计摘要») 我们可以借人均国民收入为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收入,(因为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收入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倍数,不影响计算的准确性)计算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

( 2,526美元-1003美元)\1003美元*100%≈150%

12年间,法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8%

日本在二战后,基本上是以本国的黄金和美元储备作为本国发行纸币的依据的。从下表统计数字的比较中可以得到证实。

表6

表中黄金及国际基金储备单位为亿美元,纸币发行单位为万亿日元。


时期

类别



1953年



1956年



1960年



黄金储备



0.18



0.23



2.47



国际基金储备



8.05



9.18



17.02



储备合计



8.23



9.41



19.49



纸币发行



1.93



2.71



4.42


  (表中数字来源同上)

7年间日本的黄金储备由1953年的0.18亿美元增加到1960年的2.47亿美元, 为1953年的13、7倍。纸币的发行量1960年为4、42万亿日元,仅是1953年1、93万亿日元的2、29倍。显然,日本的纸币发行不是以黄金储备为依据的。然而从日本的黄金储备和美元储备之和的增长来分新,1960年为19、49亿美元, 是1953年8、23亿美元的2.36倍。这与纸币发行的增长幅度2、29倍基本相符。这说明日本在这一时期基本上是以本国的黄金和美元储备作为本国发行纸币的依据的。这种纸币发行是得到国际上承认的。 因为这一时期日元与美元的兑换比例基本不变。1953年每一美元兑換360、8日元, 1960年每一美元兑换358、3日元。 (数字来源同上)

通过上述分析,说明日本ZF在1953——1960年间,基本上是按照国家的黄金和美元储备的增长来发行本国货币的, 实行的是无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从日元与美元的兑换比例上看,日元对美元不贬值。由于这一时期美元与黄金有固定的比例,所以日元对黄金也不贬值。但是,ZF的货币政策意图以及本国纸币与美元、黄金的兑换比例不变的现象, 并不足以说明该国就不存在通货膨胀。因为二战后,在美国就存在着滥发美元的通货膨胀,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是由美国ZF强行维持的,事实上存在着美元贬值的深刻危机。直到70年代初,这种危机表面化。美国被迫取消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承诺。受美元贬值的影响, 西方国家在战后普通存在着通货膨胀,当然,日本也不例外。

从生产力发展来看,日本在战后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是高,社会产品总量不断增长。与此相适应,商品的价格应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反比例的下降。而事实上,日本的物价指数却呈上升趋势。以日本零售价格指数变化为例, 1937年为100, 1952年为149, 1953年为158,1954年为168,1955年为167,三年间零售价格指数增长18个百分点,(167一149)平均每年递增6个百分点。(数字来源同上)这说明日本存在着通货膨胀。

从人均国民收入上比较,1958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为284美元,1960年为417美元。(数字来源同上) 2年间,通货膨胀率为:

( 417美元-284元)\ 284美元*100%≈46%

年均通货膨胀率为20%。

这种从理论上乃至实践上ZF都是严格执行无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但客观上却存在着通货膨胀的事实,只能说明在有关通货膨胀理论上的欠缺。由于对这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缺乏正确的认识,理论界通常把这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物价拉动或工资拉动的通货膨胀,那么制止通货膨胀的方法,就是通过ZF行政干预限制物价或工资的上涨。孰不知物价上涨和工资上涨只能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而决不是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

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阶段,单位纸币值的变化与流通中的纸币量成反比例,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成正比例。这是纸币值变化的基本规律。在这一阶段,不论是依据黄金储备发行纸币还是依据黄金和外汇储备来发行纸币,只要是纸币的发行量的增长超过了社会就业劳动者人  数的增长程度,就必然会引起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在就业劳动者人数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成反比例,与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变化成正比例。当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增长超过了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程度时,通货膨胀就会直接表现为物价普遍上涨。在这种已经出现通货膨胀的时期,以工薪收入为生的劳动者群众必然要求增加工资。否则,不仅是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 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物质消费品数量的下降。劳动者平均的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在资本主义社会反映为受剥削程度不变,在社会主义社会反映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不变,而不是反映在购买物质消费品的数量不变上。在社会上存在着通货膨胀的时期劳动者平均的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其工资数额应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例增长。在流通中的纸币量的増长程度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程度相一致时,社会上存在着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但是商品平均的价格水平不变。这时,如果劳动者工资数额不变,那么他所购买到的物质消费品的数量也不会变,但是他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了——就是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于个人或家庭消费的价值量与他全部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的比例减少了。总之,在社会上存在着通货膨胀时期,人为地限制工资的增长,必然会损害工薪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人为地限制某些商品价格的正常上涨,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损害这些产品的生产者的利益。

3、在国家ZF实行允许外国货币在本国流通的货币管理政策的条件下,即使本国ZF不增发货币,但是由于外币的大量涌入也会出现通货膨胀。

在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中,许多国家允许美元等一些硬通货在国内自由流通。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国家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勾,一度取得了与黄金一样的世界货币的统治地位。因此,美元在各国成为主要的外汇储备,同时许多国家也允许美元在国内自由流通。在允许外币在本国自由流通的国家,即使本国不增加纸币发行,只要外币进入本国流通领域的数量增加。实际上就会增加本国在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这种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的增加程度一旦大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程度,就必然导致本国货币(包括本国的纸币和外币在内)的贬值,出现通货膨胀。从数字分析来看,英国就应该是允许外币自由流通的国家。

英国ZF1954年末发行英镑88.3亿,到1970年发行英镑 96.35 亿。这期间,仅有1962年为111.9亿,1963年为117.7亿为最高, 1964 年为78.5亿, 1965年为78.4亿为最低,而其它11年则徘徊在84、4亿至102、4亿英镑之间, 总差距为16亿英镑。1954年纸币发行量为88.3亿英镑, 1969年为88.12英镑。相距15年,流通中的货币量基本相同。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是少见的。这一时期,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呈增长趋势, 195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91亿英镑, 1969年为457亿英镑。196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5年的2、4倍。从理论上说,这种保持不变的流通中的货币总量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计算数字的要求的。同时,这一时期英国仍然存在着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

1958年英国人均国民收入为1, 014美元,1970年为2, 037美元。 (数字来源范慕韩編«世界经济统计摘要»)。1970年与1958年相比通货膨胀率为:

(2037美元-1014美元)\1014美元*100%≈100%

12年间平均年通货膨胀率为6%。

就零售价格指数变化来看1970年为100,1956年为62。

100-62=38, 38÷14=2、7, 14年间零售价格平均每年上升2、7个百分点。如果以56年为100,则70年为161,61÷14≈4、4,14年间零售价格平均每年上升4、4个百分点.(数字来源同上)


英国社会上存在着通货膨胀,而流通中的英镑量基本不变,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不减少,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外币在英国流通领域的增加。其主要途径就是外币持有者直接到英国消费或购买货物。原因是,英国长期不增发货币而英镑又与其它外币、 特别是与美元保持着固定的兑换比例, 这样,在美国或其它国家大量增发货币的条件下,美元或其它外币在其发行国急剧贬值,而在英国就不贬值,反而要增值。

使用道具

奉天法道 发表于 2016-2-29 18:52:3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 自觉性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

自觉性通货膨胀的表现主要有三种情况:

1、由于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出现大量财政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大量增发纸币造成的通货膨胀。           

    例如,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解决财政收入不足,实行不断增发人民币的货币政策,就属于这种情况。陈云同志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给党中央的报告«公债和钞票的发行计划»中指出, 今年十二月和明年一、二两月,三个月支出共需三万一千四百余亿元,同期收入估计六千四百余亿元,赤字二万五千亿元。这一赤字,在此三个月中需要而且可能全部用发行弥补之。……

到一九五0年十二月底发行总数将达十万亿元。如以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底发行总数为二万六千七百亿元计算,则明年增发钞票将达三倍, 因此,物价也有可能上涨三倍。”这说明陈云同志对增发人民币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后果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引文摘自«陈云文稿选编»)

2、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的通货膨胀。

二战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例如美国,在五十年代,交替地实行紧缩与扩张的货币政策。具体做法是,在萧条时期,为刺激经济增长,中央银行放宽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通货膨胀;在繁荣时期,中央银行则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以求得抑制过度繁荣和通货膨胀。

在六十年代,美国政府不仅在萧条时期,而且在繁荣时期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以维持持续的经济増长,这就造成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这里,我们不谈美国政府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效果如何,就其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这一后果,政府决策者们是清楚的,是有预见性的。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种自觉性的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

3、政府为了在国际贸易和经济交往中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维护以至提高本国货币和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自觉地实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国政府承认1934年7月美国政府规定的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的固定比价,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同美元固定的比价。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使美元成了法定的黄金的等价物,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权地位。美元也就充当了世界货币的角色,成为资本主义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 使美国能够以美元直接用作国际支付手段。美国政府在国内为刺激经济增长推行凯恩斯主义,在国际上为满足各国对美元的需求,以及为支付国际贸易上的逆差, 不断增发美元造成了美元贬值的通货膨胀。

这样,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在美元不断贬值、又要保持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的条件下,不让本国货币对美元贬值,纷纷地采取了适应美元贬值的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如果有哪一个国家不搞通货膨胀,以不贬值的本国货币与不断贬值的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客观上就会造成本国货币对美元的贬值,降低了本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从而会造成本国在国际贸易和经济交往中的巨大损失。这样的国家是有的,英国政府的做法就是如此。相反,各国政府只有实行与美国相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才能在固定汇率不变的条件下,真正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维持本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从而也就很好地维护了本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经济利益。 如果在固定汇率不变的条件下,本国实行比美国更高通货膨胀程度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就会造成美元对本国货币的贬值,从而也就提高了本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日本政府在这方面的作法是明智的。

如果说日本政府在1960年以前实行的是盲目性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那么在1960年以后实行的就是这种自觉性的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因为在这一阶段,日本货币的发行不再严格以美元和黄金储备为依据。日元的增发量大大超过了黄金和美元储备的增长程度。1960年日本的黄金储备为2、 47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为17、02亿美元,合计为19、49亿美元。1970年, 黄金储备为5、32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为43、40亿美元,合计为48、40 亿美元。1970年的黄金和美元储备为1960年的2、48倍。1960年的货币发行量为4、42万亿日元, 1970年为21、 36万亿日元。1970年的日元发行量为1960年的4、 81倍。十年间日本货币的发行量的增长幅度是黄金和美元储备增长幅度的2倍。这说明, 这一时期日本是在自觉地实行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以上数字来源范慕韩«世界经济统计摘要»)

这一时期,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基本不变。1960年一美元兑换358、3日元;1970年一美元兑换357、6日元。这一期间一美元兑换日元的最高为1966年,也仅为362、 5日元。而这一时期美国的货币增发量低于日本。1960 年美国货币发行量为1,428亿美元, 1970年为2,260亿美元, 1970年为1960年的1.58倍。(数字来源同上)十年间美日两国的人口变化差别不大,而货币增发量日本则大大高于美国。可以肯定地说,日本的通货膨胀程度高于美国,日元的贬值程度高于美元的贬值程度。但是,在日元与美元的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则表现出不是日元对美元的贬值,而是美元对日元的贬值。从而提高了日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就相应地提高了日本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因为,这一时期,无论是以日元还是以美元计算的日本经济增长程度都会大大高于美国,缩小了日本与美国经济总量的差距,提高了日本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这可以从以下的数字计算中得到证明。

美国1970年的国民收入是8,778亿美元,为1960年4,521亿美元的1、94倍,美国人均国民收入1970年是4285美元,为1960年2502美元的1、71倍;国内生产总值1970年是9830亿美元,为1960年5090亿美元的1、93倍。这些经济指标与美元增发比例1.58倍基本一致。

日本1970年的国民收入是1763亿美元,为1960年392. 4亿美元的4.49倍;人均国民收入1971年是1690美元, 为1960年417亿美元的4.05倍;国内生产总值1970年是71. 16万亿日元,为1960年15.51万亿日元的4.97倍。这些经济指标与日元增发比例4.81倍基本相符. (数字来源同上)

从上述数字分析来看, 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大大高于美国的。

从经济总量上分析:

1960年,日本的国民收入总额是392、4亿美元,仅为美国4521亿美元的8.67%, 或者说仅为美国的十二分之一。1970年日本的国民收入总额是1763亿美元,上升到为美国8778亿美元的20%,或者说为美国的五分之一。在统计数字上看,这就大大缩小了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差距。

这种采取自觉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是在保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在国际上调整或提高本国货币和经济地位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那就是在不采取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时,可以通过自觉地调整本国货币同外币的兑换比例来实现。

从货币理论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日本有什么建树。但是,在实践上直接运用货币发行手段来调整日本与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却收到了预期或者说显著效果。也许这正是日本人的高明之处, 把这种认识看作是自己的专利,不想让他国分享吧!

从上述分析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行盲目性的不自觉的通货膨胀并不见得其高明,实行自觉性的通货膨胀确实有其积极意义。当然,上述所说的,自觉性的通货膨胀还并不是建立在对通货膨胀问题有了明确认识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对通货膨胀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充分认识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运动规律,认识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关系,科学地运用货币发行手段来调节经济关系。


使用道具

qi509 发表于 2016-2-29 20:16:3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的文章里有工资总额与储蓄存款的比率吗?你的文章里有物价与物价指数吗?

使用道具

金水河 发表于 2016-12-9 07:36:1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肯定有关系啊!!刺激经济啊!!不然哪有这么多的经济增长率,祝宗里说、:其实1/3的GDP就足以维持ZF和社会运转,

可想而至,多出来的都是什么原因,纯粹为了赚钱而赚钱,过热了,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6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