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理论和置盐定理进行了比较,提出马克思和置盐的结论虽然表面上看截然相反,双方的观点实际上具有互补性,并遵循着某些共同的假定。马克思主义者迄今为止对置盐定理的批判,尽管在方法论上有一定的贡献,但基本上都未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批判大都强调了马克思和置盐的差别,而没有体认到马克思和置盐在观点上的互补,以及在研究假设上的共通之处。我们的分析表明,在利润率动态的研究中,以再生产均衡为预设前提的做法是片面的。利润率的变化只有置于一个以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为基础的非均衡的框架中,才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分析。为此,本文重新设计了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决定的方程,引入了代表再生产失衡的产品实现率,最终构建了一个可以解释平均利润率变动的一般模型。在我们的模型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受到技术进步、产品实现率和实际工资这三重因素的影响。这三重因素的并存,意味着平均利润率的变化与生产率进步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社会年产品的实现程度和成本的变化为中介的。所谓置盐定理,只是在假设产品实现率为一和实际工资不变的前提下的特例。
由于利润率的高低既衡量了资本积累的能力,也可解释积累的动机,对利润率动态的解释在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中便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马克思那里,利润率是在价值量纲上度量的,对于理论分析而言,这样做是必要的,但对于进一步的经验研究而言,就需要把价值量纲进一步转换为价格和实物量纲,以方便经验度量。在笔者看来,置盐的最为关键的贡献,或许是在这一方面,而不仅在于考察了一种对利润率下降起抵消作用的重要要素。通过重新改造置盐的方程,本文提出了一个更为一般的模型解释利润率的变动,并将利润率的变化还原为三个最为基本的因素。如果在计量分析中能有效地解决这些因素(尤其是产品实现率)的经验度量问题,则该模型也可为解释经济周期和危机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