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79年-2008年GDP年均增长率9.8%,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出质疑,即使承认30年快速增长的,也认为今后不可持续。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政治学家乔治·弗里德曼在今年初即声称,中国“过去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而其论证所依据的恰恰是“中国很小的一个层面(出口)”。如果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可以预见到;中国经济还将有30年左右(年均增速在7.2%以上)的高增长期。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30年
从中国发展历史演进来看,2009年将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3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指出,中国自周秦以来,是一个封建社会。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逐渐萌发出了资本主义因素,从整体上说,中国社会逐渐变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其中的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旧的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在其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历经90个春秋(包括三个30年),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一个30年(1919-1949年),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了30年艰苦斗争,驱逐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没收了官僚资本,消灭了封建势力,在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个30年(1949-1978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始实行工业化和进行现代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并通过初步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个30年(1978-2008)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推动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使我国成为令各国瞩目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三千美元,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6
2009年,我们将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30年(2009-2039年)。未来30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发展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期,到本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我国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后,将完成工业化和基本实现现代化,GDP总量将居于世界前列,人均GDP也将超过2万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二、未来30年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客观条件
(一)我国经济发展所处历史阶段
从基本国情来说,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例如,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任务远没有完成,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从近期看,这些特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远期看,解决这些矛盾则是推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因。总之,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是成长型经济,而不是成熟型经济,高速增长是成长型经济的一个鲜明特征。据媒体报道,韩国《每日经济》不久前曾进行中日韩三国国民经济意识调查。被调查的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均认为,中国国家经济形象年龄为30岁刚出头的青壮年,经济社会发展尚未成熟,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这从另一个方面认证了上述观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国内市场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巨大发展空间和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市场。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重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我国经济并不是主要依赖出口,从30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可知,我国主要还是依靠国内市场。据相关统计,1979-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8%,其中最终消费贡献率为55.4%,资本形成贡献率为35.8%,内需贡献率总计为91.2%,外需(即净出口)贡献率仅为8.8%。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最终消费贡献率大幅下降14个百分点,但资本形成贡献率却增加近12个百分点,内需贡献率仍接近90%。今后随着扩大就业战略的实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加快建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日益增加,最终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三)新中国六十年建设为今后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0位跃至第3位;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国家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1300亿元,增长53倍;国家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9460亿美元(1美元兑6.8346人民币),位列全球之首。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这些都为今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新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体现在了我们能有效地抵御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近两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侵袭。受这两次危机的影响,我国虽然出现经济增幅下滑的问题,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比,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90年代最低年增速为7.6%(超过10年翻番要求的速度);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还将保持在8%左右。总之,我国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短期看将使我国经济率先走向复苏,从长期看对未来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将是有力保证。
(五)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现在还在持续,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银行行长6月初曾说,今年全球经济总量将缩水近3%;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4月则调高了对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从1.9%上调至2.4%;全球经济增速要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可能要经历几年的时间。各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短期内会助长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但从长期看,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和刺激经济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势的不同,特别是当前发达国家所受经济危机打击最大,以及实体经济空心化,世界各国需要中国投资和中国制造的产品。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经济、政治、外交等多种不确定性。我们要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规划好我国的发展战略,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保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处理三次产业关系,形成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社会经济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1991-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量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率年平均仅为6.4%,2007年曾降至3.6%;第二产业由于持续高速增长,其对GDP的贡献率年平均高达58.1%;第三产业贡献率虽然提高较快,但年平均仍比第二产业贡献率低22个多百分点。今后在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继续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实现三次产业协同推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总供给的效率。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既要有效防止一些重要行业(如钢铁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又要避免发生社会主要产品(如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就粮食供给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它关乎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原本人均耕地面积就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会逐渐缩减;而全球又潜存着暴发粮食危机的风险。我们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是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要坚持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基本原则,防止虚拟经济把实体经济(例如房地产业、资源类产品等)作为少数人聚敛社会财富的筹码。经济的现代化水平越高,越要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和虚拟经济泡沫化,美国当前暴发的大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二)正确处理三大需求的关系,构建以消费为主导的综合增长模式
消费、投资、出口这三大需求各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我国工业化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66%和56%;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则分别为30%和33%;货物、服务净出口贡献率分别只有4%和11%。新世纪开始,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2001年至2008年最终消费贡献率快速下滑至41%;资本形成贡献率迅速增长至48%;货物、服务净出口贡献率前4年降至3.6%,后4年提高至18%,8年平均为11%。正是由于前几年消费增速迅速减慢,投资增长过快,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口,当前我国经济已存在相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社会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最终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必须加快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逐步扩大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则是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在控制投资规模的同时,应注重优化投资结构,要做好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调整,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从长期看,使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30%左右)。而保持一定的外贸顺差是实行工业化国家的共同特征,美国在1980年之前,曾保持100年的贸易顺差。我国今后30年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后期阶段,外贸出口仍是拉动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力量,应使货物、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保持在一个适度水平上(10%左右)。
总之,为了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在处理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关系上,应做到努力扩大最终消费,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起以消费为主导、投资为基础、适度外贸顺差为补充的综合经济增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