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信息: Fally, T.,2012," Production Staging: Measurement and Facts". Mimeo, June.
(生产阶段:测算与事实)
*该文是研究全球价值链位置最为经典的早期文献之一,
*把该文读透读精,有助于读懂很多同类的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具体方向,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
*学术笔记和翻译全文约25000字。
随着全球价值链核算的文献不断出现,并日益成熟(Hummels et al.,2001;Koopman et al.,2014;Wang et al.,2013;Johnson & Noguera,2012), 对全球价值链位置(或生产长度)的测度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尽管目前,我们对全球价值链位置的相关问题,缺乏明确的定义和答案,但是仍然有很多文献尝试开发出测度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比如Dietzenbacher et al.(2005)首次提出用平均传递步长(average propagation length,APL)来衡量生产网络体系中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距离(长度)或者复杂程度;随后Inomata(2008)和Escaith & Inamata(2013),在Dietzenbacher et al.(2005)的研究基础上,将其扩展到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框架下的APL。与此相应,Fally(2012)从生产阶段数(number of production stages)和生产到最终需求的距离角度,分别定义了生产阶段数(N)和上游度(upstream,U)。Antras et al.(2012)从产品生产端到所有最终需求的距离的角度定义上游度(U),并论证了其与Fally(2012)的上游度是一致的。Wang et al.(2017)从增加值创造引致产出倍数的角度,来定义各种类型的生产长度和位置,大大推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其中,Fally(2012)一文对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的生产阶段数的经济含义,讨论的最多,几乎指出了后续有关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因素和对其他经济变量影响的所有可能的研究问题。然而,由于该文仅仅局限于单国的投入产出模型,其计算的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Fally(2012)的研究表明:美国生产阶段数减少,即国内生产碎片化降低。这种现象被部分学者称为:垂直专业之谜。实际上,当将这种生产阶段数测算方法,扩展到全球投入产出模型时,从全球视野来看,美国产业的生产碎片化并没有降低,美国国内的生产阶段数的降低,只不过是被国际生产阶段数的增加所抵消了。事实上,正是因为读懂了这篇文献,笔者将该方法应用到全球投入产出模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方面的不足(具体可参见倪红福、龚六堂和夏杰长,生产分割的演进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16第4期)。
这篇经典文献,非常难读。最早阅读该文时,我也感到非常困难。中途看到一半后,也想到要放弃。但直觉告诉我,真正把这篇文章读完读通,可以做出不错的成果。所以,我当时硬着头皮读完该文,尤其是把公式全部推导一遍后,再把全文通读了一遍,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很多想法自然地就从我的脑海里冒出来了。在此基础上,我写了两篇,还算不错的文章:(1)第一篇是针对Fally(2012)仅仅只是单国投入产出模型,我将其拓展到全球投入产出模型,并将生产阶段数分为国际和国内两部分。产生这些想法也受到Koopman et al.(2014)、WWZ(2013)的分块矩阵方法和经济含义解释的启发。(2)第二篇基于Fally(2012)的文献,并结合平均传递步长的最前沿的研究文献后,我又对平均传递步长方法进行扩展,并应用到产业层面的“微笑曲线”研究(位置与贸易利得的关系)。该篇发表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文章中的增加值平均传递步长的改进方法,也是来自Fally(2012)中对生产阶段数的另一种的解释思路。
也许很多人会有疑问,到底我如何根据直觉判断,研读这篇经典文献,后期会有收获?我个人认为,这种直觉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是建立在对这个领域研究系统把握的基础上,知道这个领域的研究存在哪些问题。一旦有最新的研究文献,你就能判断这篇文献是否经典,值不值得精读。所以,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一定要系统的把某个领域搞透,不要轻易更换方向。读经典文献的价值就在这里,它能够让你对这个领域的研究问题,有个全局性的把握。
最后,我觉得一定要把经典文献,弄的非常熟后。在此基础上,再看一些前沿的文献,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些好的想法,且这些想法也是可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