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摘 要:经济学科学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让世人瞩目,且频频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鉴于经济学研究与解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其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关系问题所具有的近科学性,以及P值、经济模型、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化工具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尤其一些误用或滥用所遭到的质疑和病垢,我们认为经济学科学化有一个合理的度的边界,否则会弱化经济学本质——经济学思想,而走入误区。为此,我们讨论了经济学的基础、近科学性、科学化边界和创新思维与行为,以促进经济学及其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 研究 科学化 思考
一、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概念
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其与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核心问题是在生态、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突出表现为价格博弈。为解决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经济学科学化,尤其是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科学方法引入是必然的选择,这是一个共识。但随着科学化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高深莫测、令人眼花缭乱和似懂非懂的量化方法、实验、工具与模型遭到质疑与病垢。
我们认为,在科学化过程中,确实需要诸如价格博弈的方法、工具与模型等,但更需要蕴含经济思想的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研究中,无论是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其基础都是“概念”,即使计量经济学研究也是如此。从表面上看,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是在回归模型假定下最小二乘法(原理)决定的回归方程,但实质上,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往前可以推至概念的提出。
因此,对经济学研究来说,第一步是 “概念”提出。因为,一是研究任何经济问题(现象)都是从定性到定量、再由定量回到定性的过程,计量经济学也不例外;二是一个研究者的中文(母语)水平决定了其研究的天花板,一句话,中文真的很重要。以问题为导向,尤其对复杂的经济问题的研究都起始于定性分析,研究者需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创新,否则不能解决问题。为此,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往往是创新的起点和关键点,包括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个看似简单,其实,提出一个准确的、有利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概念”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正如万事开头难。“概念”可能不是一个,其重要性在于瞄准了解决问题需要的突破(难)点,以及突破难点需要研究的关键内容。如果做到了,则事半功倍,否则难以取得进展或突破,难以解决问题。
第二步是“概念”分类。解决任何复杂的经济问题,都需要以这个新的“概念”为主线(主题),并把复杂的经济问题分解分层,每层都以主线构成有序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就是概念分类,同时把握与认识这个复杂的经济问题的全集,切忌只了解“冰山一角”,并对全集进行划分,为确定研究内容与创新的关键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是“概念”分类关系。分类是否合适?依据研究对象(范围)、研究目的与研究难点,一方面取决于能否把复杂的经济问题内在的特征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取决于能否把复杂的经济问题内在逻辑关系的结构特征表达出来。这种结构还可以转化为主要研究的内容,以及解决难点需要突破的关键点,进而形成创新。因此,在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同样都有“卡脖子”核心技术问题。这里“卡”是指在研究与应用进展中需要突破长期存在且难以解决的“瓶颈”,即现有的理论与方法都无能为力,唯有创新才能解决这个“瓶颈”。
第四步是“概念”测度。对“概念”的测度表明这个“概念”具有数量特征,是由定性到定量的基础,也是计量经济学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某个“概念”可能有一个或几个数值特征,表现为实数或自然数或数量级或序数;另一方面,可能有的“概念”没有数量特征,但有性质不同的差异,表现为分类的性质。此时,也可以引入示性函数或专家打分,将其数量化表示。
第五步是数量标志或指标。对应“概念”的测度,表现为指标或标志。在统计学中,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某一经济问题(现象)可构成一个由个体组成的(统计)总体。基于研究目的,对所选择的反映经济问题的总体指标,需要对个体的特征(标志)进行分析,并建立起它们与总体指标的生成逻辑关系。这里,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标志包括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品质标志的表现可以转化为示性变量或一组二态变量。
第六步是数量标志或指标关系分析。数量标志,包括示性变量通过简单(对应未分组资料或信息完全或标志值作用等同性)或加权(对应分组资料或信息不完全或标志值作用非等同性)加总就可以获得数量指标,进而依据概念关系,通过必要的计算获得质量指标。对品质标志,通过分类后计算可以获得结构(质量)指标。指标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一是概念关系的等式,二是基于抽样理论的推断估计,三是基于业务或经验认知的估算。推断估计与估算的差异在于,前者可以给出误差公式,而后者无法给出误差公式。
第七步是建立模型。基于经济理论或业务知识,或基于因果关系,应用最小二乘原理建立模型,以及其他模型或模型体系。这才是计量经济学模型特征的开始。为此,我们需要前面的六步。这足以说明计量经济学基础延伸到概念的重要性。之所以有人误用模型往往是前六步出错造成的。
上述第一步至第七步,构成计量经济学科学化的全过程。如果前六步中有任何问题,哪怕是一点瑕疵,最后的模型,即使通过检验,都是没有意义的。当然,第七步本身也是至关重要的,做好了,则锦上添花,否则功亏一篑。
事实告诉我们,在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中,常常犯概念和模型两类错误,且前者的概率是很大的,往往被忽视。这个“概念”看似最不起眼,但起基础而关键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研究中能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概念”,取决于研究者对相关理论及其认识、对所研究问题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该问题过去、现状与未来的把握。但中文(母语)能力与水平很重要,经验告诉我们,它是研究工作者取得显著成就的天花板。2018年5月,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分别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与师生分享了他做学问的经验。他认为,做大学问必须要有激荡性情的种子,才能够看得远。丘成桐教授用亲身经历的事实,说明了中华历史、文化与文学修养与底蕴对成就大师的重要性。这也道出了当代出不了大师的缘由之一。固然大师出现离不开时代的知识积累、文化环境,但中华历史、文化与文学修养与底蕴短缺或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需要我们从中分析,吸取教训。退一步讲,数学都是如此,莫说经济学了。如在数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开始由算术(数和运算、度量或计数技巧)到数学基石的概念(定理),再到界定并分析各种抽象的模式,以及在分析处理各种抽象的模式和结构时,数学的符号、概念以及程式被证明是最佳的选择。可见,数学的重心不再是计算求解,而是理解抽象概念和关系,如技巧背后的思想。再如,科学的理论化是指以概念、公式、定律表达思想观点的基本语言;而系统(逻辑)化是指,其整个理论体系是从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定律推导出来的,且构成一个逻辑整体。可见,概念的重要性确实是不言而喻的。
二、经济学的近科学性
关于什么是“科学”,1888年达尔文曾定义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这个定义明确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在法国《百科全书》中,“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在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在我国《辞海》中,将科学描述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知识体系。在普通意义上,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它通过观察、假设与检证对已知世界通过大众可理解的数据计算、文字解释、语言说明、形象展示的一种总结、归纳和认证。
从以上代表性的定义中可以发现,“科学”应具有的最基本特征,包括客观性、理论性、系统(逻辑)性。
如前所述,理论性表示以概念、公式、定律表达思想观点的基本语言,系统(逻辑)性表示整个理论体系是从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定律推导出来的,且构成一个逻辑整体。由此可见,理论性、系统(逻辑)性实质上是可推导性、精确(唯一)性、可验证(重复)性。即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结论或规律等知识)具有“可推导性、精确性、可验证性”。因此,为区别或防止混淆起见,我们把“科学”称为“真科学”,因为相对“真科学”来说,还有“准科学”、“亚科学”、“泛科学”与“伪科学”等概念。当然,只有“真科学”具有可推导性、精确性、可验证性。
这里,我们提出“近科学”的概念。所谓“近科学”,就是应用科学方法能够不断逼近“真科学”,但永远达不到“真科学”的境界。显然,近科学具有可推导性,但不具有精确性、可验证性,而不是真科学,也不是“准科学”、“亚科学”、“泛科学”,更不是“伪科学”。鉴于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命、生理、生活、生产与生态“五生融合”需求的社会活动,以及满足需求的人才、技术、资本、制度(政策)与文化“五全要素”投入配置,同时研究者还受到社会,以及自身从业观、环境观、消费观、财富观与幸福观“五观价值”影响,加之人类社会活动的往复性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非线性、非均衡、非对称性所伴随的失业、价格上涨、收入差距等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只能追求一种把它们都控制在合理范围里的综合、相对与动态的平衡。这是客观性决定的,我们主观努力就是发现、实施调控与实现这个合理范围里的平衡,不让“按了葫芦起了瓢”现象发生。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的调控决定不同的合理范围,且难以复制。
可见,经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其价值目标(函数)取向是相对、非线性和非增量的,而且环境具有不可控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价值目标(函数)取向则是绝对、线性和增量的,环境具有可控性。这并不是说,经济学研究中没有技术含量,相反是有技术的,且这些技术大都体现在其科学化,尤其科学方法全过程中。但相对来说,经济学更有思想,更有艺术,更有心理、信心、经验,其结果不像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虽具有可推导性,但不具有精确性、可验证性,而真科学的本质要求“精确性、可验证性”,这就是我们把经济学称为近科学的缘由,因为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及其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所追求的综合、相对和动态平衡的思想是不能用精准性、可验证性衡量的,这犹如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不同,还如同用函数关系研究相关关系,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经济学问题,但所得到的结果不全具有精确性、可验证性。因此,可以说,经济学不是真科学,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近科学。
值得一提的是,一方面,西方经济学鼻祖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同时,更多的仍然关注市场背后的道德因素。他认为,市场之所以是道德的,是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推动了社会利益的进步与发展。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认为,经济学本质上是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另一方面,当今国内外现实及存在的问题表明,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学在技术层面进步,同时在经济学的本源和人文关怀方面却陷入停滞和倒退。这都比较充分地佐证了经济学的近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