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宇尘2020777
565 0

[宏观经济指标] 未来经济学基础 第9章第9分章第3节 新体系将释放生产和服务的潜力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博士生

3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4 点
热心指数
4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625 点
帖子
144
精华
0
在线时间
3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6
最后登录
2019-7-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第9分章 与现行经济模式的根本区别

【88:4.12.9.9】


第3节 新体系将释放生产和服务的潜力

【88:4.12.9.9.3】


3.1 全民经济以生产为边界,突破发展瓶颈

    (2013.1.4录入)

    全民经济以生产和供给为边界,突破了发展瓶颈,会更有生命力,将得到飞快的发展。


3.2 新体系解放生产力,释放生产和服务潜力

    现行体制割断了企业扩张、生产增长的链条,使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发挥,使产品、服务及应受惠的人群受到限制。

    在中国,假定北京有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在贵州有消费人群,有相应需求却无力消费。如果在新体系中,可以以北京的能力弥补贵州的不足。但是在现行体系中,多数的利益属于个体或小的集体,使利益只属于局部,没有归属全体,割裂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应有的有机联系,限制了发展的能力。在现行体系中,即使国家通过税收拿走一部分利益,大部分也要用于一些公共用途,只有较少部分能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一些需要救助的人。这些转移支付及救助,只够生存,不够发展。

    可以这样去想,如果为贵州人民提供了持续的消费能力,逐渐地,在当地也可以培育出生产能力,不再依赖外地、外人,最终自食其力。不过,培育过程可能要比较长。要有投资,还要把本地人自我生产和服务的潜力挖掘出来。

    新体系就可以做到这样,异地帮助,以外地培育本地的发展。新体系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地区可以为其它地区做贡献。以一地去扶植、培养另一地,虽然时间可能长些,但是最终可以培育出一地的生产能力,逐渐让一个地区自食其力。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在新体系中,可以实行谁有能力谁发展,不过需要兼顾全体,帮助其他地区发展。新体系可以做到部分归自己,部分归全体。

    各地区单打独斗,利益归属自身,是发展受到限制的原因。既制约了落后地区的发展,也制约了领先地区的发展。

    新体系可以根据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确定相应的体系内货币,发行货币,也可以确保各地按规则分享利益。新体系建立了一个个人、企业、地区、全体系分享利益完善的具体规则。

    因此,新体系能够破除发展制约和束缚,有能力实现各地区协同发展,同步发展。


3.3 新体系将发挥生产和服务潜力,释放消费潜力

    ①经济中很多价值和增值都是劳动创造的,不受资源限制。

    经济中有很多不存在资源制约的行业。未来在新体系中,这些行业的生产和服务将得到大力发展,快速扩张,争取全力生产,尽力服务,满足体系内所有人的需求。这将发挥生产和服务潜力,释放消费潜力。

    在现有的模式和体制下,许多人因为受工资较低(或有限)制约,一些本可以实现的消费,不能实现。未来在新体系内,过去这些被抑制的消费可以破除消费约束,大众的消费将极大拓展,全民的潜在需要能够得到全面满足。

    ②新体系内有些领域受到资源制约,有些领域受到技术制约,无法无限扩大。

    有些领域是受需求制约。因为需求是一定的。比如在公用事业领域,家庭用的电、水、天然气等,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消费和消耗是有固定量的,生产量不能无限放大。

    但是,对一些日常用品、生活用品等工业品,生产的产量是可以放大的。新体系完全可以发挥生产能力,充分满足体系内人民的正常需求。

    过去和现在,还有很多人,尤其是贫困群体、下层群体和弱势群体因为就业和收入,缺少消费能力,还有许多人非常贫苦、一无所有地生活。有了新体系,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公用事业领域 就业和收入 生产能力 服务潜力 转移支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11-5 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