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醉客天涯
557 0

[信息 经济学] 智能技术推动社会信任建设 [推广有奖]

  • 9关注
  • 62粉丝

版务助理

院士

42%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管理学经典文章收录

威望
0
论坛币
28344 个
通用积分
4143.4188
学术水平
121 点
热心指数
147 点
信用等级
100 点
经验
32574 点
帖子
1898
精华
0
在线时间
17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9-20
最后登录
2024-1-5

醉客天涯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9-1-17 11:06:2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公司之间,乃至企业之间的交往以及利益交换都离不开信任的支撑。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意,信任在人类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信任的需求,它产生了强大的信任,使信任难题得到较好解决。《经济学人》曾在2015年发文指出,区块链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智能合约“是建立信任的机器”。因为区块链使用基于共识的数字方法在机器之间建立信任并完成信用创造所以从长远来看,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的影响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还会扩展到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信任问题,哪里就有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的用武之地。

学科间信任解读存在差异

信任具有丰富的内涵,社会科学家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其展开基础的研究并取得诸多重要成果。虽然我们可以认为,信任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又无处不在的现象。但公众对信任的理解既因文化因素而发生差异,又会随着学科方面的区别出现不同的认知。

在经济学中,信任是社会契约形成的重要条件,是一种有效规避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理性计算。市场上的任何一笔交易,如果双方缺乏一定的信任,那么交易活动就不可能发生。经济学对信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经济行为和信任关系进行论述时直接指出:市场经济活动必须立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一旦脱离公序良俗的约束,交易的价值就会丧失。肯尼斯·阿罗(Kenneth J.Arrow)认为信任就是经济交换的润滑剂,是控制契约的最有效机制,是含蓄的契约,是不易买到的独特的商品。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认为贸易和交往中的信任问题会更加凸显;就更为复杂的精神文化而言,宗教之间的排斥和斗争,还将促进团体内部的忠诚度和信任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任是人们为了规避风险、减少交易成本的一种理性计算,是社会成员间基于道德与利益的综合考虑作出的一种选择。

在社会学家看来,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是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合成要素。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在《货币哲学》中谈到信任是“社会最主要的凝聚力之一,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尼克拉斯·卢曼(Nicholas Loman)认为信任是“一种以对他人能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或举止的期待或期望为取向的社会行为”。针对心理学关于信任的研究,他认为“完全不同的根据促使人们给予或拒绝信任”。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指出,信任起源于公民社会的志愿性团体和广泛的组织网络。信任可能是社会资本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或者就只有这一种主要构成要素。

对于信任的研究,除涉及经济学、社会学,还涉及政治学、哲学、文化学等学科。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把信任作为社会共享的公共物品,认为信任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合作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则视信任为建立在传统文化和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弗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取综合多学科视角,将信任的本质归结为“源于人性基础之上的社会资本”,“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是社团成员拥有的规范”。因此,这种介于理性与非理性、全知与无知之间的观点与传统理论所认为的“信任是一种理性”的看法大相径庭,进而启发我们思考信任的不完全性。

信任具备不完全性特征

信任具有不完全性特征,所以需要一系列制度和规则安排来防范风险。西方学术界就信任的来源提出多种解释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基于理性计算的理性主义范式和起源于风俗习俗、伦理道德以及心理行为的文化主义范式,并且标准模式下的信任理论假设信任是完全的。然而,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和过程的不确定性等不完全因素的存在, 无论是从理性主义还是从文化主义角度看,现实世界的信任都是不完全的。换句话说,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绝对的信任和非常确定的约定。诸如“不完全契约”“不完全合同”的存在,也是缘于现实世界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人的有限理性。故而,有学者指出所谓信任,是在社会不确定性增大时所启用的一种对他者的依赖方式。其基本含义是,在某一社会单位有了特定要求后,通过求助他者来实现自己对未来的预期并由此发生的相应行为。

由于信任的不完全性,学界把各种信任分为两大类,以便更好地简化社会运作的复杂性和降低交往中的社会成本。它们分别是:特殊信任(Particular Trust),是指人们对特定人或组织的信任,来源于经常性的互动;普遍信任(Social Trust),指普遍意义上对社会其他人的信任,来源于人们普遍存在的对某种公平和合作的期待。从功能上来说,无论哪一种信任都在规范人们行为和维持良好社会秩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如伯纳德·巴伯(Bernard Barber)在《信任的逻辑与局限》一书中所说,“虽然信任只是社会控制中的一个工具,但它是一切社会系统中无所不在和重要的一种”。尽管如此,为了克服信任不完全性带来的风险,人们还需要从机制和技术上形成与信任配套的措施。以往,我们在博弈论启发下签订合约和建构激励机制来规避风险,现在区块链这样的技术带来了分布式信任,从根本上克服信任协调问题,进入一个值得信赖的智能社会。

区块链提供信任新类型

区块链智能合约运用数学和密码学等技术在机器之间创立信任,利用网络传递价值,促进信任机制升级。随着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其被认为是人类科技史上第五次颠覆式创新,是人类信用进化史上继血亲信用、贵金属信用、央行纸币信用之后的第四个里程碑。那么,区块链为何被公众称为“信任的机器”,它具体又是怎么创造信任的?

首先是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这个分布式数据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由所有节点共同存储数据,并按时间顺序相连,通过密码学方式加密从而保证数据不可伪造和不可篡改。数据的不可更改性意味着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更加可信。此外,随着时间的增长,区块链上的数据备份越多使得造假成本更高。如果交易双方互相提供各自区块链的数据信息,那么彼此之间的信任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其次,区块链包含哈希算法、默克尔树数据结构、共识机制在内的三大关键机制。其中,哈希算法和非对称加密运用先进手段增强了区块链的安全性,有研究者就提供了一种新的基于比特币技术的身份验证交易验证PGP证书,它建立在一个分布式的信任网络之上。默克尔树和共识机制解决了大规模数据验证和信任问题,可以保证最新区块被准确添加的区块链信息一致不分叉甚至可以抵御恶意攻击。譬如,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解决了社会物联网可信服务管理存在的中心化程度高、交易不透明和易受攻击等问题。

最后,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和不可篡改两大核心性质。分布式分类账是一种令人信服的概念技术。它是一种组织金融交易数据的全新、更有效的方式,这项技术正在规模化运作,其效益被实现和量化。在存储方面,如前所述,由于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可以记录和存储数据,部分节点受到攻击出错不影响区块链运转,所以在区块链中伪造、篡改账目基本是不可能的。

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社会中信任缺失问题,但它没有消除信任,而是将对权威第三方的信任转化为对算法和对数学的信任。技术是一种相对稀缺性很强的要素,因此适当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技术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行成本、创新成本。通过区块链技术,人们不必需要信任对方或是可信的第三方机构,其合作过程中的信任对象由人和机构转移到区块链这个共识机器上。这种信任建立的范式无需信任积累和长期交往博弈即可实现。正是基于区块链的结构和分布式的共识与可信任性两个重要特征,我们可以说区块链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信任,并且它为培育社会信任营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进而增加了人类社会的福祉。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阙天舒 方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