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张建平
4391 1

[张建平] 价值流与核算问题,经济学和会计学 [推广有奖]

  • 0关注
  • 78粉丝

贵宾

大师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5
论坛币
49357 个
通用积分
10574.8512
学术水平
1474 点
热心指数
1318 点
信用等级
987 点
经验
129409 点
帖子
12241
精华
12
在线时间
25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5
最后登录
2023-10-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基础,当属价值论。但经济学对价值论始终未着边际摸不着门道。现代的经济学,以效用论替代价值论,但不过是掩耳盗铃之举,因为效用论同样没有真正给出“效用”一词的正确理解。
      围绕经济学是否应该应用数学的争论持久不衰,但这种争论毫无意义非常可笑。经济学以及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存在该不该应用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的问题,而只是如何应用的问题。毫无疑问,应用不是为用而用的滥用,更不是错用谬用。
      数学,当然是和“数”有关,也就是和计量有关。计量,有一个计量对象问题。也就是说,要明白自己计量的对象(也叫做变量)是什么。如果连自己计量的对象是什么,如果测度都不清楚,就云天雾地天上地下地玩起数学来,岂不让人贻笑大方?可惜的是,经济学直至今日,一直都在做这种无聊的数学游戏,这一点在价值论的数学化方面尤其严重明显。
      和经济实践密切相关的,不仅仅有经济学,还有会计学。但会计学在理论上,同样没有搞清楚自己所核算的对象是什么这个最最基础的问题。忽而核算价值流,忽而核算货币流,忽而两者混合计算,算来算去,最终还是一本糊涂账。
      有人根本搞不清楚会计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从实践史上来说,会计核算在前,经济学在后,可以说会计学是经济学的实践基础,然而经济学并不因此就是会计学的理论升华和总结。但从理论史上来看,会计学只是货币产生之后的事情,而经济学思想可以延伸到很久之前的无货币时代。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其计量核算的对象不同。第一,会计学对象是厂商的内部账,核算的对象都是一个私有者自己内部的东西。而经济学核算的是市场交易双方的东西,同时涉及到两个私有者。会计学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当然是经济实体已经实质性地变成了货币拜物教者。第二,由于价值是个人主观性的指标,没有客观统一的价值尺度可用,所以,会计学不得不以客观的货币流作为核算对象,并以此回避价值论无法测算的问题;但是,经济学却始终无法像会计学那样回避价值流问题。
      对于价值的定义之争,其实并不影响从数学角度来审视已有经济学理论的内部逻辑一致性问题。本文就从数学化角度来揭示一下经济学基础的理论(价值论)有什么问题。如果能够使得读者认识到了经济学的基础问题,由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整个经济学体系的研究,就无以为继也难以为继了。《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之所以声称“终结”,就是说现有的经济学的所有流派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个流沙一般的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大厦,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都是危楼上的任何装修,早晚会随着理论基础的坍塌而轰然倒下。

      我们暂且不谈价值的定义这个世纪之争的问题,先从无异议的地方入手。无异议的是:1,物是具有价值的,价值概念和“用”密不可分;2,私有制下有价值之物是有主人的;3,私有制下物的归属权是可以变动的,这种私权变动的方法叫做“交易”或交换。4,如何交易一定涉及到两个私有者和两种不同的交易物。5,回过头来,不论是什么形态的交易物,交易物一定是具有价值之物。
      尤其是第一点,价值和用密不可分,不论用是指“有用性”还是“效用”,至少汉语言来说是等通的。没有一家经济学是可以做到闭口不谈“用”的。张五常直接就用“用值”来替代“价值”。
      对此没有异议的话,就接着往下看。有异议到此为止吧,再读已无意了,你还回头去继续无休止的不着边际的争论吧。
现在以数学方式展开论述。不管价值是什么,我们先给它一个数学代号,V。但是,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这依然是一个被默认的、客观价值论的思路——即一物具有一个价值;而不是另一种主观价值论的思路。
      如果按照客观价值论思路,物具有一个固有的价值(即客观存在的有用性),价值变量V就以物名为角标。如果按照主观价值论(有用性因人而异随时而变)的思路,则V就有两个角标,分别是物名和判断者。比如,面对a、b两种物在甲乙两者之间的交易,价值变量V就有两套数学符号表示法。
      对于客观价值论来说,对于a、b两物的交易,a物的价值就是Va、b物的价值就是Vb。都是带有物名(a或b)角标的。
对于主观价值论来说,因为涉及到“对谁有用”的问题,对于a、b两物在甲乙之间的交易来说,价值变量就有两个角标,分别是Va甲、Va乙、Vb甲、Vb乙。严格来说,这种标识方法还只是一个简化了的主观价值论,因为还没有反映出主观价值因时而变的时点数(存量、状态量)特性。
      本人持主观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对于交易的机理的分析,详见拙作《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本文从简单(但错误)的客观价值论角度出发,只谈核算问题。但即便如此,客观价值论也是必然要涉及到所有权归谁即私有者是谁这个问题的。
      当我们谈论“流动”问题时,总会谈到“流出”和“流入”。这当然是因为,流动是一种运动,运动必有一个方向性问题。价值流也是一种运动,谈流出流入是必然的。但常常会被研究者所忽视的是,“出”和“入”是针对某一个界面(截面)来说的,在经济学会计学来说,这就是私有者问题,就是私有权问题,就是私有者的私有权的边界问题。
      所以,第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客观价值论忽略私有权边界的思路错在何处了。
      所以,第二点,我们还可以看出会计学和经济学在计量问题方面的区别何在。会计学是默认针对一个固定的私有者私有权领域的核算,入和出都是针对一个私有者自己来说的,是绝对的;但经济学是同时针对在边界上进行交易的两个私有者来说的,出和入是相对的,一方的流出是对方的流入,一方的流入恰恰就是对方的流出。
      进而,第三点,作为货币拜物教者厂商的一个工具,会计学所核算的流出流入,都是针对进出本私有者私有权领域的货币流的。而经济学可以、也应该、无法回避地要针对交易当中的两股价值流(不论是以商品物为载体还是以货币为载体)。
      既然流入或者流出,都是针对“边界”来说的,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些核算问题不存在“内”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存在针对一个私有权领域内部来说的“流动”(物(价值)流、人流、货币流)核算问题。或者说,所有的核算,都是针对内外之间的核算,没有针对“内流”的核算。比如,不存在自己把左口袋里的钱放在自己右口袋里的收支盈亏问题;不存在把老爸把钱给老大还是老二媳妇的盈亏问题。
      基于上述我们可以明确认知到,第一,GDP、GNI之类的概念是不可成立的(包括其下一级人均指标),其所谓增减都是无意义的。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整体,不存在基于内流的核算问题。GDP的真正含义,就是销售到G边界之外(通常指国外)的产品的量,即出口量;同样GNI也只能是因为出口而带来的货币收入,即出口产品带来的外汇收入。第二,货币无量论。货币是经济体内自行发行的,在经济体内的流动属于内流。而内流的大小(货币流动性问题)可以通过自行划分货币的基本单位(或辅币层次结构)而任意改变。
      价值物不会自行流动,只会被人为的流动。在公有制下,价值物的流动方式是“分配”,分配是价值流由公及私的单向流动,对于小私来说,只有流入而没有流出。V的大小只表示流入量大小。但对于你我有别的私有制来说,价值流的运动方式叫做“交易”,交易是两个价值流的相向对流,这完全不同于分配当中的价值运动方式。
      说得形象一点,如果价值流是在一个管道当中通过的,交易管道的口径要比分配管道大得多而且交易管道是两条分配管道是一条。大多少呢?按照等价(值)交易的思想,大一倍!交易管道是由两条等直径的分配管道构成的,两条管道当中的流向相反。
      再用电工学知识做一比较说明。经济系统就好比一个由直流电源和数个电阻单元构成的一个串连电路。如果一个是电工他只考虑某一个电阻的电压损耗问题,就是会计学思路;如果他考虑电流的大小问题,则是经济学思路。盯着电源或某一个用电单元来看,电流是有流出流入问题,但流入和流出一定是相等的,他只需要用一个符号I表示即可。但电压损失则各有不同,需要指出那个点上的电压才有意义。(参阅《基尔霍夫定律与混乱的宏观经济核算》,https://bbs.pinggu.org/zyzt/287655/1/
      根据以上两种比喻,我们应该认识到价值流的“矢量”特征。矢量性就是前面所说的所有制问题的数学表现。如果你整天谈论价值流货币流(不论是会计学还是经济学视角)却没有注意到“矢量”问题,你就彻底走在了弯路上,你所有的会计学或经济学认知都是一文不值的谬论。
      而当考虑到各种价值流(收入、支出、交易量)等的矢量性质的话,我们就会看到到,经济学和会计学几百年来,都只会进行标量(和矢量相对的无方向变量)的基本运算,而从来没有认识到还有矢量性质的变量的存在而矢量是不能以数值大小简单加减运算的。
      会计学是盯着这个直流环路的某个节点看问题;而经济学是盯着整个环路看问题。因此可以说,会计学天生就是私学,而经济学具有公学性质。这也难怪很多经济学人尤其是信仰马克思主张公有制思想的经济学人一天到晚把自己说成是经国济民的救世主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了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相通之处,即两者都是以私有制下的商品交易为对象的,但会计学只看某个交易者一己的问题,而经济学则同时着眼于交易双方。一个会计不会去算别人家的账,而经济学如果只考虑某一个私有者的问题而不是时时盯着整体,它就实质性地蜕变成了会计学和管理学。公有制之下没有交易而只有分配问题,而分配与交易在价值流问题上又是截然不同的思路,分配不是交易,分配之物不是商品。所以,公有制下没有商品和商品交易,也没有经济学,也就不谈经济核算。公有之下的分配需要讲究分配的公平,而公平性可以直接以分配物的量来体现,完全不必考虑经济核算这种涉及价值的问题了。

      但即便是会计学视角,还是一本没有正确的价值理论指导下的糊涂账。
      因为价值理论的缺陷,因为货币拜物教的误导,因为实战的需求,会计学只能以货币流的计量核算来进行。但货币流不过是交易当中两股价值流的一股,并不是全部。全部的价值流还包括者伴随着货币流入的货物流出。
      核算货币流,说明会计学是认为货币就是价值载体,是具有价值之物,这就和很多会计人员在讨论经济学问题当中避而不谈货币的价值物地位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了。会计学人在谈论价值公式、价格构成等等话题的时候,都是在围绕自己的产品谈价值谈价格,而不是针对来自外部的货币谈价值价格。账上记的是货币流带来的价值流价值量,嘴上谈的却是自己的产品本身的价值流价值量,完全忘记了,产品本身具有的价值量已经随着产品销售和货币流入而流出变成了别人的价值收入。
      如果会计学人在核算货币价值流的同时也考虑产品的价值流,就会面临价值流为零的问题。因为每一个单位的价值流入(货币流入),都是以一个单位的价值流出(产品流出)为代价的,一正一负,在等价交易的思想之下,企业的价值存量没有任何改变。
      投资、成本这些概念,显然都是会计学的货币流核算,而不是经济学的价值流核算。在价值流核算来说,投资和成本,都不会改变一个私有者的价值存量,因为有多少货币出去,就同时有多少价值的资本要素进来。改变的只是企业的货币存量而非价值存量。
      进而,利润的概念也有问题。会计学的“利润”显然是、也只能是在核算货币结余,而不是在核算价值流结余。所有的成本的载体,都是已经处于别人手中的货币,而不是自己的产品,产品只是价值流载体,而不是货币流载体。但在经济学(尤其是持等价交换观点的经济学)看来,作为经济活动的交易,并不产生价值流结余,即“利润”概念是针对厂商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包括交易的另一方(居民)在内的整个经济体而言的。
      货币流之所以可以核算,就是因为货币流具有物质流特征。作为货币流结余,核算法则就是物质流量遵循的“进销存”法则:存=进-销,即“结存量=累计流入量—累计流出量”。显然,首先,结存量是一个具有时段序数下标的变量,不谈时段序数,“结存量”就毫无意义;其次,不要因为汉语言当中结存量里有一个“存”字,就把结存量当作库存量,库存量是一个时点数,对应于某一个时点,描述的是库存状态,所以变量性质为“存量”,也叫做“状态函数”。而结存量是库存量的变化,对应于一定时间长度,是时段数,变量性质为“流量”,运动变化需要时间过程,也叫做“过程函数”。
      如果厂商没有利润(货币增殖或结余),其投资行为就被自视为是无效率的,进而可知,和“利润”一样,“效率”一词也是针对私有者个人而言的,而不存在针对公的、整体的效率概念。那种某某资源的使用效率较低的说法,都是不足为信的。由此,伯雷图改进当中那个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最佳改进”概念,也是不可成立的。
      会计学自不必言,它是在为私有者自己算账,它不考虑对外关系当中才有的公平性问题。或者,所有的公平性问题都在投资、销售的过程中,以为对方的自愿成交而被视为公平而得以解决。会计学从来都没有、也没有必要否认自己就是厂商的管理学(财务管理)。现在的经济学,也已经认识到了公有制下的概念不是自己的学术对象,如萨缪尔森就明确指出,经济学只讨论效率问题而不讨论公平性问题。换句话说,经济学只讨论私有者的问题而不讨论公众的问题。因此也可以说,会计学是天生独眼龙,一只眼不是病,而经济学生来就是一个观棋者,眼里只有一个旗手才是病。
      但是,如果经济学不能够同时把交易双方一起考虑,也是只考虑效率这种单方面的私有问题,只考虑厂商的成本、收入、利润,经济学人还何“公”之有?你回头看一看你学过的经济学的最基础的供求理论和供求曲线方程,其中可有反映两种交易物和两个交易者的变量?为何交易当中的另一个交易者和另一种交易品的各种指标会不见踪迹销声匿迹?甚至连“价值物”的身份都要被无端剥夺?经济学的全局视角何在?经济学所标榜的“公”又跑到哪里去了?不就还是一个打着经国济民旗号的会计学私学思维嘛。“假公济私”一词用在传统的经济学身上,是不是特别名副其实?

      那么,经济学学会两只眼看全局就可以正确地核算价值流了吗?当然不是,还差得远呐。希望能够计量核算价值流的思想,这本身就是不清楚价值为何物的表现。客观价值论者没有认识到,价值并不是价值物本身具有的物质属性,而只是外在于价值物的“人-物关系”。无论是“有用性”“使用”还是“效用”,都有一个外在于物的人的存在,即都有一个对谁有用、谁在使用、对谁来说的效用这些问题。也就是说,价值概念,天然地不可能是与人无关的客观价值论,而天然地是主观价值论。
      相比经济学而言,会计学已经实质性地避开了客观价值论带来的问题,它用对物质的、客观的的货币流的核算解决了如何计量货币拜物教的自己对货币结存量的核算问题。但货币拜物教者的帽子扣在私有者身上,也并非完全名副其实,因为活在货币经济时代里的私有者也都知道,货币既不能吃也不能穿,最终还是在追求由货币流出带来的非货币的物质流对自己的实用性,大多数人的更恰当身份只是“拜物教”而不是货币拜物教。因此,会计学的货币流核算依然解决不了“物的价值”这个拜物教问题。
更何况,很多拜物教者在疯狂的拜物教人生经历之后,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价值的非物质特性即价值的主观特性,逐步由低级的物质需求转向了高级的精神需求。至此,价值概念回归到它的真正所指——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的。
      补充提醒:各人有各人的人生,各自有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看法,而且要命的是这种看法此一时彼一时。
      你还要核算它吗?你有办法核算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价值流 货币流 会计学 经济学

沙发
张艳蕊 发表于 2020-2-22 17:40: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思想很深哦,价值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不可以吗?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4 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