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luo
5828 12

[文献讨论] 博弈论和卡尔·马克思的体系 [推广有奖]

  • 0关注
  • 6粉丝

贵宾

副教授

3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13338 个
通用积分
0.1004
学术水平
12 点
热心指数
11 点
信用等级
9 点
经验
4815 点
帖子
778
精华
1
在线时间
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29
最后登录
2020-7-2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究竟是什么意思?一个网友问到。上面这个奇怪的题目就源于我对网友问题漫不经心的回答。一个长期学习马经的学生是不容易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身在庐山之中,你喝的是庐山的水,走的是庐山的路,你觉得畅快无比,以至于往往认为整个天下都在庐山了。庐山的绝妙之处大概在于唯物辩证法,其中的任何概念都有形式和内容的辨证关系,在时间中形成绵延之体,以互相影响的方式运动发展,我发现自己无法随之长袖善舞,于是成了异端。异端的困难在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别人的想法是否准确。不管如何,这还是值得异端不辞辛苦地去尝试一下。

商场如战场,成了今天中国人的金科玉律。马克思会怎么看待这条金科玉律呢?我想马克思会很高兴中国人得到他的真传,因为他断言商人们争夺的是剩余价值,一个商人得到的剩余价值多了,另一个商人得到的剩余价值就少了。一个美国佬米勒教授反对这种说法,他提出的理由是厂商之间很少赤裸裸地进行广告诋毁战,而政治选举往往必须诋毁对手。小布什大概会骂克里是伪君子,克里只有反唇相讥小布什是粗俗地牛仔。政治选举的诀窍在于分蛋糕,商战的诀窍不但在于分蛋糕,而且还要做大蛋糕。而我的诀窍则在于马克思怎么样看蛋糕的制作。

马克思怎么看待蛋糕的博弈呢?我想马克思的奇特体系表明他对此非常地悲观,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前景黯淡的常和博弈,舞台上的演员恰如誓不两立的政客。在这方面,毛core无疑深得马克思得真传。在另一个方面,马克思认为蛋糕博弈的一个参与人越来越NB,另一方越来越不NB,最后蛋糕博弈势必陷于万劫不复,共产主义的博弈诞生了!

蛋糕博弈参与人:资本和劳动力。蛋糕博弈的行动空间:未知。蛋糕博弈的得益:价值。

一般人看待这个蛋糕博弈的得益,总是会把得益看作实际商品的数量,或者消费这些商品所得到的效用。后一种方法引入了主管心理因素,前一种方法无法衡量多种商品。马克思断然拒绝了此类分析框架,他认为只有劳动时间才是价值,于是劳动时间成为博弈的得益。他走出了大胆而又危险一步。说这一步危险,是因为如此一来,就可能轻易地走入常和博弈的分析框架。

劳动价值论学说启动了马克思走入常和博弈的危险。剩余价值学说则实践了一个常和博弈。资本家行使了赤裸裸的剥削,工人堕落到仅仅维持生活必需的境况。在一个没有历史时间的框架内,如果劳动力不能够增加,也就是说农村的劳动力被工业完全吸收、没有海外剥夺、没有技术进步,那么资本和劳动力就在争夺一个固定的总的社会劳动时间。在我的理解看来,所谓的抽象劳动应该作如此解,整个商品映射成为无差别的劳动时间,关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思辨无非就是想证明存在这样一个映射。映射之后的劳动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可能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每一环都是一个常和博弈,每一个再生产过程之后资本的存量都得到增加,于是增加了资本剥夺劳动时间的能力,不幸的是整个社会供应的总劳动时间是基本不变的,于是利润率不可避免的趋近于0,马克思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这就是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学说得出的结论。马克思走完了危险的一步,他真正地做到了一个常和博弈地分析框架。这完全可以从他的利润率趋近于0的结论中看出来,他的确意识到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且说技术进步妨碍了利润率趋近于0的趋势,但是不可能改变这个趋势。马克思的著名的利润率计算公式中没有显性地加入技术进步因子,不可避免的得出蛋糕博弈必将自我毁灭的结论。

如果价值真的是映射出来的劳动时间,那么技术进步是什么涵义呢?技术进步的真正涵义是说前一个再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时间和后一个再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时间不是一回事,过去的劳动时间和现在的劳动时间不可比较,或者说现在的劳动时间膨胀了,于是我们又回到了一个蛋糕在慢慢增大的蛋糕博弈,只要资本和劳动所得比率合适,利润率就不会下降趋近于0了。

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是李嘉图的发明,从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的历史来看,这似乎违反了我的直觉。鉴于目前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上只有一个枯燥的结论,且没有人做任何具体的分析,我对这个结论表示严重的怀疑。但是国内老资格人士似乎还在坚持这个结论,他们有继承了列宁的说法,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后通过海外掠夺维持了利润率,二战以后殖民体系纷纷瓦解,海外殖民掠夺的说法变成了不平等贸易条件维持利润率的说法。这一说法的实质是认为世界还存在一个存储劳动力的大水缸,资本主义的资本还在源源不断地吸收第三世界的劳动时间,一旦大水缸中的水吸收干净了,那么利润率趋近于0的规律必将再次发生。

常和博弈还是变和博弈?这一切其实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中早就蕴涵了。马克思说价值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但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权力关系、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权力、政治选举、控制,一切都是阴谋和卑鄙的源泉,你少了,我就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3 12:42:5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博弈论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唯物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 博弈论 卡尔 马克思

一滴水就呛死了的芦苇
沙发
cluo 发表于 2006-2-14 08:3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是我顺手写的,所以很不严肃。我说的科技进步应该理解为创新。

另外利润率趋近于0的说法,政治经济学书上是说利润率趋近于下降,我想书上的表述有些模糊,因为一系列的利润率总会有一个下确界,下确界不是零的话,说明利润率总是在某个数量之上,我认为政治经济学书不愿意得出这样的结论。

关于妨碍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因素,政治经济学书分析有很多条,我只看重创新这条,但书上没有这条,是我编的。

从我上述的理解来看,马克思始终想构建一个近似的常和博弈,资本参与人的力量不断膨胀,以至于博弈最后维持不下去。权力博弈是纯粹的常和博弈,以劳动时间作为博弈的得益,马克思的蛋糕博弈就非常接近于权力博弈,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个意思;以效用为博弈得益,则蛋糕博弈的得益膨胀的非常快;边际效用的说法,由于是序数的,不好比了。

一滴水就呛死了的芦苇

使用道具

藤椅
warsky 发表于 2006-2-17 16:3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典,这是我看到的关于评价马政经的最吸引我的观点,因无这个版面的加精权,个人资助你点论坛币吧
治学之道,日进一尺,长久坚持,也能通达!——warsky

使用道具

板凳
ceterisparibus 发表于 2006-2-19 12:1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又看到cluo大大的大作了,佩服啊……!

你的分析很有意思,马克思作为conflict theory的创始者之一的确是最强调这种矛盾的人。在他的理论中,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就是完全不可调和的,就是一定会如Betrand模型建议的一样最终为0利润。在现实中就如Betrand Paradox所质疑的一样,这种赤裸裸的竞争很少发生,因为真实的情况没有理论中的那么完美,矛盾也没有理论中建议的那么深刻!人不是只会对于周围环境而做出理性回应的生物,而是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改变环境的智能生物。既然人能够看到价格战的背后所隐藏的两败俱伤的结果,自然也能够明白consensus的重要性而去组成为cartel。在资本家与工人的情况中也是一样,资本家会为了自己阶级的生存而努力避免这种两败俱伤情况的发生,矛盾的结果在现代远没有马克思理论中所阐述的那么严重!但不得不承认,这种矛盾是永远存在的,除非有一天工人成了资产阶级的一员,但他的存在又以剥削其他工人的方式进行着,可以说只要存在阶级,这种矛盾必将永远存在下去!但真实的社会变革远没有马克思理论中所说的那么简单,资本主义经过了那么多年的风雨,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完善的体系,要对这套体系进行翻天覆地的变革可以说是难于登天!社会的经验告诉我们:人们与一套体系的接受并不完全在于其优缺点,而更多的则在于大多数人的接受程度,或者说内心中的共同认知问题。资产阶级远没有马克思理论中的那么傻而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个人认为这些观点是马克思理论中所没有看到的!

使用道具

报纸
sungmoo 发表于 2006-2-19 21: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个人以为,马克思没有将资本家-工人的关系只看成“常和博弈”。马克思在指出资本的历史贡献时特别强调了资本组织劳动力的功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有比资本更有力地组织劳动力的东西吗?当然,马克思相信,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资本的历史功能不再像从前,直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常和博弈”是一种静态概念,如果“常和”中的常数总是在变化(所谓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怎么办?坚持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应该不会静态地看问题。否则马克思不会同时说“资本的好话”。

从全人类整体说,就任一时点而言,社会是否总是“常和博弈”(当我们把所有stakeholders都包括进来)?关键是,这一常和总是变化的。如何分析这样的博弈?特别是,这时博弈的支付函数是由博弈策略内生的。(比如说,下一阶段博弈的支付是本阶段博弈所决定的)

个人认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关键逻辑是,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及日益严重性——因为工人工资所能买到的产品总少于他们生产的产品,这样将总有一部分产品不能得以“市场实现”,这种矛盾日积月累就会爆发经济危机:大规模、普遍的商品滞销,相对生活贫困与相对生产过剩并存。虽然信贷、投资等行为可以暂时缓解这种矛盾,但长期里它们反而是在积累与加剧这些矛盾。阶级对立也只是这种经济矛盾的反映。而这种经济矛盾更深刻的经济根源则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使用道具

地板
sungmoo 发表于 2006-2-19 21:3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个人理解,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家与工人都被“异化”了,都失去了“全面发展”的自由。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要知道这句话的份量有多重!),工人则成为纯粹的技术载体。社会中的人都被日益分异到不同领域中,并且这种分异日益严重。这种分异由经济原因必然形成,又由于经济原因必然解体,我想这是马克思追求阐述的逻辑。并且,他想从商品中的基本矛盾逻辑地展开到全社会的各种矛盾。

如果“剩余产品实现”问题不能在原体系内得到充分解决,“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是显然的:商品积压卖不出去,以致所有厂商都想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销路。

个人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逻辑是简洁而深刻的:从大的方面看,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许多情况都符合马克思的逻辑。两次世界大战,WTO的产生其实都是想在全世界范围里解决马克思指出的这种矛盾。当然,马克思的理论无疑也需要发展,毕竟马克思自己毕生也未来得及完成自己提出的任务。

马克思理论对细节问题也许不太直观,但从人类社会大背景展现看,还是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用的东西。

使用道具

7
sungmoo 发表于 2006-2-19 21:3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将国内矛盾转稼给落后于它们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可以说就饱受其苦,美国为什么经常拿中国“说事”?

个人以为,按马克思的观点,短期内,发达国家缓解了自己的矛盾,但长期内,发达国家则在全世界范围内积累了更深刻更剧烈的矛盾。

使用道具

8
cluo 发表于 2006-2-20 11:0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资本和劳动力有一个博弈,博弈的得益叫价值,至于是否是常和的还是变和的,经验可以昭示我们。我们可否如此看待价值呢?

我写这个的时候有些心虚,请教一些网友关于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增长的解释问题,一般认为劳动力不增长情况下社会总价值是固定的,甚至创新把简单劳动变成复杂劳动之后,由于竞争把其中的租金耗散的缘故,社会总价值似乎是固定的。

把价值看成博弈的得益是否合适?这是一个问题。我觉得sungmoo用常理来理解了。我也认为资本家和工人的博弈不是常和博弈。但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博弈则是另外一回事,它看起来象资本家和工人博弈的一个更深层的抽象,或者说压缩,如果要进一步压缩,就是资本家和工人争夺权力。判断博弈在什么层次上,应该看博弈的得益在什么东西上构成反馈。

一滴水就呛死了的芦苇

使用道具

9
tywsy 发表于 2006-2-21 09: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看后无论观点正确与否,很有收益

使用道具

10
sungmoo 发表于 2006-2-21 14:2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个人感觉,“常和博弈”(即使“最大可能”的社会价值总量可以是不变的)的说法还是不太确切。显然的是,如果资本与劳动力不做任何结合(即不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这是一种策略组合,社会价值总量就是零。而结合起来——这是另一种策略组合,就可能产生正的社会价值总量。也就是说,博弈各方支付的总和是与博弈策略组合相关的。

而博弈各方是否还有其他策略?从而还有其他策略组合?从而还有其他支付分布情况?

个人理解,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论的直接目标是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与日益严重性(不管是常和博弈也好,变和博弈也好),而更关键的是,马克思认为,这种危机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崩溃。“商品”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个人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社会劳动的意义——所谓“惊险的一跃”,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个人劳动直接与社会劳动同一(不过,这样的历史条件在目前也不太容易实现)。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11-5 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