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规模竞争到现如今的供应链管理比拼,从直采基地的建设,到自建物流配送中心,如何最有效的进行成本控制一度成为当下零售企业管理者热议的话题。目前,一些先进的企业正把目光锁定在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物流配送体系上。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各类超市销售的商品已达十几万个品类,日配送量上亿吨。巨大的零售市场离不开物流服务体系的支撑,但是目前国内零售业物流还多停留在粗放、分散、低效阶段,产业规模大,市场集中度低,自营物流所占比重较大,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尚未真正实现物流信息化、高效化。
近年来,众多规模较大的超市纷纷不惜成本地自建物流公司,或物流中心。建立自营物流配送体系被认为是超市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但是目前的零售业物流市场又是一番怎样的格局?零售企业高效物流的目标真正达到了吗?
零售物流市场无寡头
据了解,目前零售物流配送市场呈现“无寡头”格局,即市场上从事超市物流配送的企业众多,其中既包括大批零售企业自营的物流配送体系,以及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和涵盖零售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建立的合资公司等很多种合作模式;各个物流企业纷纷鼎力在零售物流配送市场,各占为数不多的份额,可谓是平分秋色。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中国零售企业中99.8%是中小企业,无论是企业自建物流配送系统,还是与第三方的合作,都不可能成就零售业物流寡头。”
记者在采访过程了解到,目前众多企业从事超市配送业务,每一家配送企业市场份额都不是很大,而且配送业务操作手法原始,大多数企业还仅仅停留在取货、送货的初始阶段,配送业务技术含量低,距离高效物流化运作还有很大差距。
“物流配送的规律是配货股数越多,成本摊得越薄,利润率越高,成本就越低,但目前的超市配送业务合作一般都比较单一,所占的配货股数也不是很大。”北京太平洋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上海成协物流配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大型超市配送和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有着丰富的超市配送经验。但是总经理杨文华在向记者讲述目前超市配送情况时说:“目前的零售业物流资源分散,缺少必要的社会资源整合,例如我们给家乐福配送的业务只占到60%—70%份额,这还是所占份额比较大的,还有一部分超市配送只占一小部分份额,这就导致资源集中度不高。”
目前零售业物流系统效率低下,其中一个原因是生产企业(供货商)和零售企业为了在与外部打交道中不至于陷入被动,都尽量完善自己的物流系统,这就导致两者的设备设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重复,85.1%零售企业以及65.2%的制造业企业自备运输工具,94%的零售企业以及97.2%的制造业企业自备仓库,很少利用第三方物流。
由此推断,零售业物流市场需要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迫切需要改变市场集中度过低,解决企业自营物流导致的资源闲置和浪费问题,以及第三方物流与企业自营物流在某些领域的冲突问题。
高效物流任重道远
有调查显示,零售企业中89.6%的企业不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80.6%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只有不到20%的具有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企业。多数零售企业所理解的供应链管理部门即物流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而不具有全局意义上的统一协调整个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更有一些超市的物流和采购部门不分。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零售巨头沃力码率先采用全方位的电子系统控制、先进的技术以及对供应商的高标准要求,从而实现供应链高效益的运转。沃尔玛对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融入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采用这一先进技术旨在监督和跟踪控制每一个产品,控制物流环节中的产品缺失与质量监督。
但目前众多零售企业信息化管理支撑技术应用不足,61.2%的零售企业在零售终端对全部商品都采用条码标识,但在储运单元和货运单元,条码技术的运用却不够。74.6%的零售企业依然实行人工点货,极大地降低了仓库管理的效率,增加了出现差错的概率。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把零售业物流效率低的现状,归结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自动化水平偏低。他强调,目前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管理有一定的片面性认识。举一组数字来说全国1000多万中小企业,仅有340多家有自己的网站,但是“信息化≠网站”。真正的物流信息化,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对接,要信息联动起来,业务信息化、交易信息化等,而不是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却成为“信息孤岛”。
信息化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也是体现物流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有效凭证。无论是自营配送中心还是第三方配送信息化都是极其重要的,超市发总裁李燕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信息化是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信息化就没办法运转。”
物流行业对信息化要求很高,要实现信息化就要求零售企业与供应商要共享需求信息、存货状况、生产计划、生产进度、需求预测和装运进度等信息,并且在各企业间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但是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做不到。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上海成协物流配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华向记者道出了苦衷。企业目前正在筹备建立信息系统和条码系统,但是目前来说和他一样类似的物流企业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就是资金链问题。因为超市配送利润很低,但是建设信息系统的成本又很高,单是条码系统就需要投入800万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最后还有交通“瓶颈”的限制。北京太平洋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交通问题影响了配送车每天的配送次数,也导致收货的时效性没有保证。据介绍,加之很多超市的收货窗口少,不能实行分类验收,配送车辆排队等待配货验收情况时有发生。
杨文华告诉记者,目前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使营运车辆往往被困在路上,大大降低了物流的高效化运作。虽然随着国家不断投入的高速公路建设,给物流运输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在市内配送过程还是遇到很大问题,由于某些交通管制和车辆限制问题,使得配送的大卡车在进人中心城区前必须进行货物转拨,将大货车上的货物分装成小货车才能进入市内配送,这样即增加了成本,物流效率也大打折扣。一系列问题使得零售企业的高效物流梦一再被束之高阁。
合作才能走向共赢
现在国内许多连锁型超市都已经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可是许多类似的企业都无法做到降低物流成本这一点,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超市往往更难做到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
据了解,超市自营配送体系对一些商品的运送比例很低。原因是很多商品制造商规模小、分布广,传统的分销体系根深蒂固,超市自身的配送体系难以渗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快速消费品和一些小商品,如果规模不是特别大,通过超市自己的配送体系进行运送,成本会很高。
业内观点普遍认为,超市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必须有强大的规模效应,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内部的物流配送,巨大的投资必定承担巨大的风险。前零售业物流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的零售企业都在意图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物流水平。
上海成协物流配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超市合作时商品进入门店不能够像自营物流那样享受超市的“绿色通道”,很多时候还会遇到超市“暴仓”问题,使得双方会有些矛盾存在,一方面原因是超市没有和第三方进行很好的信息沟通,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配送效率低下对双方产生不利影响。
因为物流管控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涉及外部企业战略关系的整个系统变革。为此,有很多企业采取了物流“1+3模式”,即第一方物流(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的混合配送模式,这种模式在互惠共赢方面是很有利的。
1月28日,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宣布计划用首个财年20亿美元启动新的全球采购战略,与国际专业采购公司利丰达成战略同盟,由利丰为沃尔玛全球采购商品,帮助沃尔玛节约采购成本。对于同利丰的合作,沃尔玛方面表示借此可以弥补沃尔玛全球商品采购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对于此次战略联盟的诞生,很多业内人士表示,沃尔玛以其“零售一哥”身份的大手笔,将零售业目光聚焦到第三方物流,此次强强联合,或可带动其他零售企业纷纷效仿。
据一位资深人士分析,某些零售企业大可以将库存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而将精力主要集中于核心业务,而不必建造新的仓储设施或者由于库存过高而花费过多资金。此外,选择合适的伙伴,建立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来源:《现代物流报》2010年02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