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当下知返
1200 4

[学术哲学] 没错,你也是一位造物主(修订版)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硕士生

6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11 个
通用积分
0.0021
学术水平
24 点
热心指数
17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38232 点
帖子
129
精华
0
在线时间
9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2-26
最后登录
2024-4-1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没错,你也是一位造物主

——兼论天人合一

高旷

摘要:人认知外围环境的最基本方式是什么?感觉是人对外围环境最原始、最基础的实时反映;人感觉形成的物理基础与生理学参数有哪些?人感觉系统所获得的外围信息是不是对外围物理事实的如实反映?通过对照人的感觉认识结果与初级物理事实的差异来回答这个问题;人类的感觉器官既是主体认识外围世界(环境)的天然工具,也是与生俱来的界限与障碍;生命物种的感知假像何以可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理与基础是什么?生命当下的感性世界是不是某种基础上的虚拟?相同的觉知功能是建立语言文字元号概念的基础,上层建筑不过是个体与群体在这个平台上交互虚拟的高级文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何以可能?生命与其所处的世界本来就是互为因果的自洽合一关系,也就是说“天人合一”的深层次原理是“天生合一”;由此产生怎样的道德伦理?视如己出,同体大悲;究竟存在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世界?主观与客观根本无法实现剥离;世界与生命有没有自己的终极标的真相与真理?如果有,如何表达?本文从形而下到形而上,试图打通唯物与唯心,融通科学与传统国学之间的关系,引向更睿智圆融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供一个哲学命题:一法不立法法能立;

关键词:感觉 外围环境  能量  信息 认知  模拟  世界  天人合一  实相无相  一法不立 法法能立

        人认知外围环境的最原始方式---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人对外围环境最原始、最基础的反映与认知来自于感觉;人形成的一切最初级经验都来自于感觉;人对世界认知的初与终都不曾离开感觉,生命一旦不能产生感觉就等于死亡。

感觉,在生命对世界的系统认知过程中起着前置的、无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感觉信息的获得,生命甚至不能进行最基本的意识与思维运作,因为没有最基本的感觉经验,也就意味着大脑没有了工作对象,即便是较为高级的理性推论,最终也必须由感知来验证与确认;即便是纯逻辑理论的传播与应用,也离不开感觉的实时参与。

如果没有感觉经验作原始基础,则其它一切一切都无从谈起!即便是能阅读本文字的当下,既离不开当下的“眼见”视觉作用,也离不开之前文字与感觉所建立的深度条件反射经验。否则,要么是看不见,要么是见字不识意。

世界万象是相对于生命的感觉与逻辑经验而展开的,反过来说,生命是通过感觉与逻辑经验来触及世界万象的;世界即是生命感觉与逻辑经验所介入的是世界,世界的意义也在于生命感觉经验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形成的时空意义。

      那么,影响人感觉形成的物理基础与生理学参数有哪些?人感觉系统所获得的外围信息的过程是怎样的?感觉是不是大脑对外围初级物理事实的如实反映?人的感知世界与外围初级物理事实的有多大差异?感知世界与所谓的“客观世界”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二    人感觉的物理基础与生理学参数

  就人类来说,感知、体验、获得自身周围环境信息的工具就是五种感觉器官,即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亦即所谓的眼耳鼻舌身“五官”。

感觉器官里广泛地分布着各种感受器,感受器能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变为电、化学信号(神经冲动),并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思维器官——大脑。

  感受器通常根据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来源,分为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三大类,再根据刺激性质不同可把感受器分为: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电磁感受器、化学感受器。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

  各种感受器只对一定性质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特性称为特异敏感性。每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二)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

  各种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受刺激时,在感受器细胞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元元,具有局部兴奋的特征。当它引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功能的完成。

  (三)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四)   感受器的适应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继续存在,但由其所诱发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五)   几个主要感觉器官的感觉阈域。

  视觉器官阈域: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人脑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

  听觉器官阈域: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20~20000Hz,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当强度在听阈以上增加到某一限度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温度感受阈域:人的皮肤如果是暴露在空气中,短时间内可以停留在零上几十度到零下一百多度的空气里,时间一长就会受伤。

这几个阀域的上下限度,决定了人作为井底之蛙觊觎世界“井口”尺寸的大小。

大脑是感觉、意识、记忆、联系、分析、推理、决策等作用的最终归宿,大脑中进行的活动过程是如何将传递过来的电、化学信号转换成意识,是重要的生理科学问题之一,目前尚待解决;虽然用各种科学方法也可以找出人脑的生化要素,但对意识经验如何产生、存储、应用却完全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

    因此说,感觉的物理基础与生理参数还可以量化性的把握,而感觉经验的具体运作却没有那么准确清晰的了解。

我们试着对几种感觉的形成作简单的模拟性推演与理性分析,看一下感觉是不是大脑对外围初级物理事实的如实反映?

三    视觉形成的模拟性推演与理性分析

      眼睛视网膜接收到了物体发出或反射的不同频率的光波﹙电磁波﹚,从而产生了神经冲动,然后传入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再把神经冲动转换成大脑能识别的图像(这些图像已然经过了深加工,是角度感形象感立体感等协同工作形成的),然后把图像根据摄入的信息在大脑虚空间中还原,还原等于把图像往外又投了出去。虚拟位置能大致与原实物位置对准,这才是我们所见到的实景

     人类所看到的大千世界无不如此造就,即便是科研条件下的微观与宏观人为观察也是如此,都是眼睛将过滤性接收到的刺激信息转换成神经冲动,再传递给人脑加工与合成,才形成眼前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所谓影像(物相)世界!

     人眼所接受到的仅仅是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回馈到人的大脑里,却是各种色泽。且,绿色(光波)和红色(光波)的波长本来只相差180纳米左右,竟被人的大脑加工(反映)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颜色。

      究其物理与生理事实,人真正接收到的东西只不过是极其有限的光波(电磁波),其关键的东西无疑是大脑的有机成像功能。

      看电影、电视、虚拟现实的过程最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眼睛接收到的仅仅是屏幕反射或发射的光波,可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看到了某物质、某些人、某些事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亲眼所见,尚属光影,何况影中之影。

      质言之,人类看到的根本不是什么物质,而是有限光波的脑功能转化。更为吊诡的是,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光波的解读也会截然不同,例如人类的色盲现象。

那么,光波(电磁波)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电磁波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地传递能量和动量。电磁辐射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等;人们周边所有的物体时刻都在进行电磁辐射,人眼可接收到的电磁辐射,波长大约在380780纳米之间,称为可见光。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眼睛接收到的仅仅是来自外部的电磁波,至于影像与物相这些个东西,不过是大脑的有机成像功能!也就是说,外部只是提供了能量信息,大脑才是虚拟成像的终结者。

      从上面的科学论证可知,外部的电磁波从低频到高频几乎是无限存在的;视觉(色觉)的形成是生命眼睛接收刺激和大脑成像的系统合成,并非是某物天然有某种色泽。因此说,生命的视觉世界与外围物理事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沙发
当下知返 发表于 2019-6-8 22:16: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  听觉形成的模拟性推演与理性分析

      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声波,声波是纵波,传入人耳引起鼓膜振动,在人耳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能量转化,然后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将冲动传到大脑听觉中枢,再经人脑的解读,使人产生了声音的感觉与概念。

那么,什么是声波呢?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它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声波是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在气体和液体介质中传播时是一种纵波,但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时可能混有横波;声波传播过程只是能量的传递过程,而不发生质量的传递;人对声音的感觉有一定频率范围,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如果物体振动频率低于20Hz或高于20000Hz人耳就听不到了。不过,蝙蝠、海豚等许多动物能“听”到超声波。

      这就是说,所谓的声音在生命体外就是一种振动一种能量波,也可以看着是一种能量信息,而并非是一种声音,声音只是大脑的合成与解读。

      所以说,生命的听觉世界与外部物理事实也不是一回事!

      五  人味觉等形成的模拟性推演与理性分析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当味觉刺激物随着溶液刺激到味蕾时,味蕾就酱味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然后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

      味觉的形成特性:

      1 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也有密切的联系。例如,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受性比较高,对酸和苦的感受性比较低,吃饱后就相反了,对酸和苦的感受性提高了,对甜和咸的感受性降低了。因此饿的时候吃东西香,饱了以后吃什么都不觉得香了。

      2 味觉与嗅觉的敏锐性与刺激次数成负相关,多次食用某种食品,新鲜感下降。久市不闻鲍鱼之臭,频繁刺激,习以为常。集体无意识与集体感觉平稳趋同有关……

      3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可见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

      4  味觉与感觉器官的生理构成密切相关。

      味觉与感觉器官的生理构成密切相关;不同生命的味觉与嗅觉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譬如人与猪、狗、屎壳郎对某一物质的味觉与嗅觉肯定不会相同。

      科学常识告诉我们,自然界的物质主要是由十几种元素所构成,而这些元素本身并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气味。那么,生命感知到的各种气味与味道是从那里来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大脑创造出了各种气味与味道,其机制、机理与形成颜色和声音的机理相同——气味与味道也是形成于大脑对自然界中某些信息的特定解读。

      因此说,生命的味觉世界与外部物理世界也不是一回事!

      六    触觉等形成的模拟性推演与理性分析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多数动物的触觉器是遍布全身的,像人的皮肤位于人的体表,依靠表皮的游离神经末梢能感受温度、痛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狭义的触觉,指刺激轻轻接触皮肤触觉感受器所引起的肤觉。广义的触觉,还包括增加压力使皮肤部分变形所引起的肤觉,即压觉。一般统称为"触压觉"。

      当作为适宜刺激的外力持续作用或强力达到比较深层的情况下,则称之为压觉。若以神经放电的记录作明确区分时,对持续性刺激神经放电则称之为压觉,而非持续性的少量放电称之为触觉。当外力不足于刺激神经放电,则不能产生触觉。例如布满空间的空气、光波与声波,未必没有压力,但是,触(压)觉就是没有反应。反之,过度的压力则会破坏触觉器官。      

      另外,触(压)觉等感觉在逐渐加压或者长时间刺激时敏锐度减退。譬如空气形成的标准大气压,人类的触(压)觉却觉察不到。水压之于鱼类也是应该如此。外在的厚重物质感,不过是触(压)觉记忆与其它感觉记忆形成的潜意识综合。

      因此说,生命的触(压)觉世界与外部物理世界也不是一回事!

对于感觉器官,还有一个基本常识:任何生命感觉器官的刺激阀域都不可能是无极限的,恰恰是极其有限的;对所有感觉器官来说,当外界刺激严重超过其适应极限时,会直接伤害器官本身。譬如,强光可以刺伤或刺瞎眼睛;声波可以击穿耳膜;压力过大或过小,躯体变形;温度过高或过低能导致皮肤、肌肉蛋白质变性以至于灰飞烟灭……某些环境条件下感觉器官自我保全尚不可得,何况能获知框外的刺激与信息!

    由此可知,人类的感觉器官既是主体认识外围环境的天然工具,也是与生俱来的界限与障碍,这也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有力证据。

通过上面对人类感觉形成的物理与生理过程分析,我们必须承认:人感觉系统所获得的外围信息根本就不是对外围初级物理事实的如实反映!人们感知到的世界与所谓“客观世界”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感觉是一系列过程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结果。事实上,你之所以得出一种感觉,是因为它是一个静态的,换言之,如果这个感觉不是静态的,那么它就是还未形成,而且也毫无用处;比如,你看到电影画面看似延续的,但本质上那是由静态画面所构成的。
    自由学者王东岳先生说:人通过感官获得的外界信息,实际都是大脑对信息十分主观的处理结果;人的一切世界观和宇宙观,都不过是主观缔造的一个逻辑模型,并不是世界和宇宙的如实反映;因此,我们永远不知道客观世界的样子;人类的感知系统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存。

事实如此,现代高能物理研究认为,我们所处的眼前世界既可以是波粒二象性微粒构成也可以是能量的流布。

但是,科学理论无论如何逻辑严密与充满想象力,科学技术无论如何发达,其所有的实践过程都离不开感觉的实时参与,并且要得到普遍的确认与验证,最终都将落脚到人类最原始、最低级的感觉识别与感知验证上,这无疑也是一种悖论。譬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之所以被关注进而被普遍接受与应用,是因为最初用这个理论导出的天文现象被眼睛验证为是与该理论结果相符合2019年的黑洞照片大大增加了人类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信心。

人实在“当然无法越过人的感觉和精神”(恩培多克勒)。

使用道具

藤椅
当下知返 发表于 2019-6-8 22:16: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生命感性认知的科学与哲学反思

人类的感觉世界如此有悖于初级物理事实,那么其它动物的感觉世界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通过物理实验证实,狗眼里的世界只呈现黄-蓝-灰三种颜色;牛、羊、马、猫等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基本颜色;人由于多了一种视锥细胞,看到的周围世界比其它哺乳类动物要绚丽许多;而鸟类眼中的圆锥细胞又比人类多得多,所以鸟类可以至少看到5种光谱带,还有一些鸟类,它们能够看到许多 人类看不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鸽子能够分辨出数百万种不同的色彩,而且还能够感知磁力线……

一般蝙蝠(家蝠)的视觉能力极差,几乎只能依靠嘴能发出超声波耳能接收超声波的能力获取生活数据。家蝠感觉下的“世界”与鸽子的感觉世界肯定大不一样。猪、狗、苍蝇、屎壳郎对粪便的感觉与人肯定是相反的……         

一水四见:同是一池水,天人看来是宝饰庄严之宝池;凡人见之,则是水池;而在饿鬼眼中乃一池脓血;鱼则视之为最佳居所。指对于同一境像,由于见者觉识功能之不同,其所抱持之观点亦因而大异其趣。又作一处四见、一境四见、一境四心。(佛教哲学大辞典)

通过以上种种极易被人们忽视的物理科学、生理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生活常识与佛教哲趣,人们应当有所警觉:其一,宇宙能量信息可能是无限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其二,生命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的幅度及其狭窄;凭着各自的感官承受力,不可能接收到自身外围环境的全方位信息。其三,生命大脑所接收、反映、解读的信息全然不是如实的信息本身,而是经过感觉器官过滤加工过的电、化学信号等。其四,生命都像是被“预先编程的精密智能信息合成机器”,这就是说,生命对自然界中各种有限刺激信息的解读是被预先相对设定的。其五,即便是相同的刺激信息,不同的生命个体对它的解读也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乃至于说是致命的。其六,生命综合感知系统的差异性决定了世界观的差异性,这就是物种假像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生命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完全不同。其七, 生命所感知的外围世界并不一定是确定与客观的,外围世界的确定性、具象性与观察者的感知功能的确定性密切相关。

由以上可知,生命对外围环境形成的种种不同感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理关系、遗传基因、生理结构、相对病理(简称四基)等条件之上的,也就是说,感觉是涉身的、有条件的、是有坐标系与参照标准的。

因此说, 生命所感知的任何所谓的“世界”都是框架下的,有条件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都是由相对应的生命感知与逻辑所界定与确认的;任何所谓的物事性质,譬如大小、软硬、冷热、美丑、香臭、虚实、有用与无用等等感知与逻辑经验,都是相对成立的,也就是所谓的立处即真。

生命四基在决定了某种生命的生物属性的同时,也决定了其感性认知系统的局限性,进而也不可避免地绝对地影响该类生命的所谓理性逻辑认知,并延伸至抽象与概念认知。

八   基于上述物理事实的假想、试验与反思

    (一)缸中之脑

      著名的缸中之脑是《理性,真理与历史》希拉里·普特南(ReasonTruthand History1981) (HilaryPutnam)一书中阐述的假想: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大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大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体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能量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以至于“感觉”到他自己正在做一项物理试验与研究,甚而“感觉”到他自己正在探讨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这个假想实验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所体验到的任何外在刺激最终都要转化为大脑所能“识别”的电、化学等神经信号,无论这种信号的来源是真是假、是主动还是被动;大脑对于“客观存在”的认知或判别取决于它对神经信号的特定解读,而不是基于内、外部的初级物理事实。

     (二)基因改组设想

基于“现实存在”是大脑对刺激与神经信号的特定解读,那么,就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改变人的感觉器官与大脑的生理结构,使人可以看到天空是红的或是绿的,亦或是具有某种人类所不具有的夜视(某些动物具备)与透视功能,当然也能使人想与某些动物发生性关系……

也就是说,当某种生命的内置程序与身形一旦确立,那么他的感觉功能也就相应地确定了,也等同于说他的先验能力已经确定了,当然也已经僵化了。因为生命体一旦定型,就如同为自身构建了茧房,其感性认知力极易成为认知死循环。

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某种生命的觉知功能,就是在提升该生命的世界(观),这正是东方智慧注重修止观的部分意义所在。

破茧化蝶,是以另一种生命形式打开另一片自由的天空,虽非究竟,但不失为一种拓展新视野、形成别相智的践行法门。

(三)实践验证

     华大基因CEO尹烨在接受梁冬采访时说:现阶段,我们还是无法绝对的保障与证明,我们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如今的科技可以做到,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让一个人产生性高潮,只要调整你的脑电波就可以实现……你可能就是试验品,但你自己也不知道……

   (四)现实是一种模拟?

据科技媒体digitaltrend报导,麻省理工学院Play Labs负责人、计算机科学家瑞兹万.维克(Rizwan Virk)表示,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地球和宇宙,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MMORPG (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一部分,而我们是这个游戏的玩家。

    宇宙学家以及诺贝尔奖得主George SmootTED讲述科技的进步时,他说人类缺乏辨识“真实”的能力……他提出,是不是正因为如此,使我们难以分辨真实和虚幻?或者是我们正处于模拟的虚幻之中。他还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解释为什么他觉得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模拟的世界当中。

现代科学,无论是量子物理科学、生物遗传科学还是认知神经科学等科学,都对世界确定性的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怀疑:眼前世界是不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眼前世界是不是人类这个智慧生物机器的虚拟现实?平行宇宙是否可以同时存在?究竟存在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世界?

使用道具

板凳
当下知返 发表于 2019-6-8 22:19: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九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何以可能?
江西社科院陈建国:条件决定规律。也就是说:工具与方法决定结果与结论;能感觉决定了所感觉;能认识决定了所认识。
在近一百多年里,物理学家通过各种科技手段陆续发现了一连串组成这个世界的越来越小和越来越基本的物质单元。这些单元最终被总结成为标准模型:轻子(象电子和中微子)、夸克以及将这些粒子捆绑在一起的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
之后,弦理论家们普遍相信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实际上都是一些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包括有端点的“开弦”和圈状的“闭弦”或“闭合弦”)。 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
1994年,美国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等,从数学角度又做了重大突破,用一种更包罗万象的理论把五种不同弦论统一起来,即M理论,尽管还很不成熟,但它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接近万物理论的理论;根据M理论正好能解释,宇宙里的暗物质从哪里来?因为M理论推出引力可以穿越时空界限,所以,我们虽然看不到其它宇宙的星系,但却能观察到它们所产生的引力; 霍金在《大设计》中,描述了M理论的宇宙时空是11维的,其中三个空间维和1个时间维是展开的,能够被感受到;而其它维度都是蜷缩的,所以我们感受不到;        高纬宇宙时空,大大超出了人的感知,但却能给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提供一个更简洁优美的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虽然精妙绝伦,但我们却永远无法确认,通过它们,就能认识一个真实、确证的世界。
事实上,如果感官识别提供的全都是假像和扭曲,那么,人们利用虚假和扭曲过的信息作为思想素材,所建立起来的种种理性与逻辑思想模型,又有多大能力,来对感官与大脑的认知进行纠偏?
为什么出现如此的认知悖论呢?这是因为,世界的真相可能是无限与不确定的,而能相对确定与稳定的只是生命这个被“预先编程的精密智能信息合成机器”!生命外在并非一定有确定与具象的他者,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告诉我们,所谓的世界有可能就是无色无相的能量场!他者的确定性与具象性只不过是生命感知与识别能力相对确定的一种结果(假像)!也就是说,眼前世界不过是以感官刺激转化并传递信息为基础、大脑集成信息模拟成像为结果的缘起假像(模型)。
事实上,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赤裸裸的现实”。你根本不能透过包裹着你大脑的头盖骨看见任何东西,眼睛也不是世界进入你的入口……此时此刻,你所看到与感觉到的一切,包括你的身体,只是产生于你意识中的一连串能量信息。
《唯识二十论》: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
只是因为生命体是这样一台精密智能机器,再加上宇宙中全方位的无限层级能量信息,生命感应与虚拟自身世界才成为了一种可能,宇宙万象万物(包括自身)才能顺理地成为自身拟创的一个结果。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宇宙中的每一个生命,包括你我,都是自身世界的造物主(只不过是被动的)。
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我们时代里三位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的美国再生医学和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主任RobertLanza博士,写了一本《生物中心论》,里面有一个论点:……是生命创造宇宙,有个人意识才有宇宙的存在,实质上的生命与生物是真实世界的中心,接着才有宇宙,宇宙本身并不会创造生命……
在生化学家看来,生命的整体存在不过是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在微观物理学家看来,生命体不过是极微观粒子的组成,乃至于说是一堆能量团。
世界真相的标的不会有问题的,问题来自生命的感识能力。
生命具备怎样的四基,生命就会拟创(感识)怎样的“实体信息”,进而确信怎样的事实与逻辑世界;反之亦然, 什么样的“世界”被什么样的生命所感知、拟创、确证。
之所以相同生命彼此感觉到眼前的现实环境(世界)没有什么区别,并且能相互确认与沟通,是因为他们彼此的四基(感识平台)几乎是雷同的;也意味着只有具有相同感知系统的生命群体才能构建一系列语言文字符号概念共识体系,正是这些共识体系为生命的各种上层建筑交互虚拟运行提供了可行性。无非是共业所感、循业发现。
    从上述论证中可以看出:主观与“客观”是一体的,二者根本无法实现剥离;能认识与所认识无法截然切割;以至于说:能、所不一不异。
杂阿含经卷第三(八二):……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苦,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是亦复如是。……
睿智的东方圣哲早就觉悟了这个命题,庄子在《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达生》:形全精复,与天为一。《道藏》: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孟子《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西汉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北宋张载《西铭》: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我与也。北宋程颢《程氏遗书卷六》: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南宋陆九渊《象山全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明朝王阳明《传习录》: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本体只是太虚……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
      其实,在中国更早的古籍中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子,只是没有这么精炼的文字总结与表述;古印度也曾提出了“梵(天)我合一”的观念。
《华严经》则直接明确了本质与现象的生发关系: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对于此处所说的心识,脑科学意义上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大脑的功用。
也就是说,你具备了怎样的感觉与心识功能,你就是什么生命,你随缘就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什么世界就是你的“真实”所见(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与其所处的世界(天、自然)是互为因果的自洽合一关系,而不仅仅特指人与世界的“天人合一”关系,而是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天生合一”。
十    由“天人合一”派生出的道德逻辑与意义
     从宇宙万象万物都是由生命自身拟创生发这个意义上来说,“视如己出”、“视他如我”、“视人如己”也就理所当然了,“兼爱”、“非攻”等也必然是符合道德伦理的应有之义!
生命没有理由不慈爱他所“拟创”的世界万物,没有任何理由破坏世界万物,没有理由不让世界万物祥和愉悦,没有理由不与之和谐共处,因为世界万物与你是同体的,甚至就是你自己!同体大悲,斯是正义。
      克里希那穆提说:观察者如果突然了悟所有的被观察者其实都是他自己时,那么他和那些意象之间的冲突就消失了,他就不会总是先入为主地去评判某个物,而是视一切东西都为自己的再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然诸众生即是我身,众生与我等无差别;是大菩萨起如是同体大悲无碍愿已,经一念顷恶风寻止……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我身既成普贤菩萨,发此心时,成就无边解脱。观一切有情,自他无别,同体大悲。
梁译《摄大乘论释》巻十一:佛的法身,与众生的法身是共同的,自己和他人,没有分别,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
儒道释以及其它真正的宗教所强调的高标准道德,可以说是对个体进入更高级智慧状态与境界之前的培训与预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慈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使用道具

报纸
当下知返 发表于 2019-6-8 22:20: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十一    实相无相
由于自然存在的无限信息与生命立处即真的有限信息极度不对称和倾向化筛选,必然导致生命意识体都站在各自的立场、角度、知识、技能、功能、境界上,用自己极其有限的见闻觉知识,对自己世界做出了五花八门的解读,其实都不过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都是对自己所处境域的感觉、分别、解读,都不外乎是身见、边见、隅见、建立见亦或是诽谤见,非是正遍觉知!成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迷)此山中。
      事实上,认识的主体自身与周围的一切(所知环境与无限宇宙)都是浑然一体的,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是不分彼此、不可分割的!只是,对于有选择性、价值取向性或者不具备正遍觉知的各种生命意识体来说,世界则纷繁复杂、五彩缤纷、乱起乱灭、如同万花筒!
      岂不知,客体与主体不一不异!如摩尼宝珠本无有自色,乃随所对物之色而现其色相,虽离诸相而随缘显现诸相;万物万相万色的真实面目也是如此,真实理地一切本来面目实相无相,但随众生之缘之心之识而森罗万相、层层迭迭,如此而已!
一切现象都是以生命生理感应与识别为基础、外在能量信息为诱因的互为缘起;凡所有相,从因缘所生法上来说,皆是生命觉识的反映,已经陷入主观,所以并不究竟真实,故曰皆属虚妄;生命一旦以觉识为真,必然活在假像窠臼中不能自拔。但是,如果进入绝对的无生命状态(无余涅盘),也就丢失了生的意义与慈悲,则有失大乘佛教精神。
任何生命的种种感觉都不过是立处即真的错觉,因之,生命做出的任何判断都不可避免地是某种偏见,觉知与信念的障蔽效应,使偏见更容易趋向固化。是以,任何生命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个自欺、欺他、被他欺的处境中。有鉴于此,东方圣哲一再发出警示,《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所知障);《论语子罕第九》:子语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六祖坛经》: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是见真者,是见尽非真……
《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微密品第八:诸仁者!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染意攀缘,执我我所,诸识于境各各了别,诸仁者!心积集业,意亦复然。意识了知种种法,五识分别现前境界,如翳目者见似毛轮,于似色心中非色计色……
十二  一法不立   法法能立
任何具体的生命个体及群体,不管是人或者非人,无论其形态、智慧高于人或低于人,对自身世界的感识都建立在上面所说的四基之上的,都有其固化的、与之相匹配的时间、空间、物相环境,亦即存、活环境(种种世界);他以及群体的见、闻、觉、知、识,以及由此而建立的各种上层建筑体系,都是建立在与他(或他们)各自生理、心理功能特点相适应、相匹配基础上的,都是相对于他或他们的权宜的、相对的适用与正确!
     所以,他或群体由此而建立的种种上层建筑,都必然有各自的局限性,都只能是相对的,而不可能是绝对的、无限的普适与正确。
  也就是说,不同层级的生命,因为他们之间的生理、心理需求各不相同,必然导致他们各自所适应与遵循的生存环境、规律、立场、观点可能互不兼容;但是,站在他们各自有序的生存、繁衍、上层建筑的立场上,我们绝不能武断地说谁是谁非,谁对谁错!
  其实,任何生命意识体的见、闻、觉、知、识都只不过是立处即真(非立处即假)的觉知与反映;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合理的,乃至于说自娱自乐地认为自己是最成熟的、高级的、文明的、智慧的!
  而事实是,任何生命意识体的见、闻、觉、知、识都是偏执的、偏狭的、甚而是说是幼稚的,都是以自身的感性经验与逻辑实践为参照系与坐标系而建立的思维模型,都是某种偏见、边见、隅见、角度见、立场见,而不是遍见与正见。
  是以,《佛藏经》云:舍利弗,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如虚空中手无触阂,诸沙门法皆应如是。又,《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住,即是非住。亦如,香严禅师悟道时说:“去年贫,无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因为,有所住,即是有所立;有所立,即是有执;凡有所执,必有取舍;若有所取,则其它尽舍。如同无垠的大海,不论取一勺、一碗、一盆、一缸、一池塘,不论取得有多大,但有所取,即便放弃了整个大海。
      所以,一有所立,就极易落入身见、隅见、角度见、立场见、边见、建立见或诽谤见。是以,应无所住(立)。
正如数学上,你一旦设立了空间坐标原点,形成坐标系,则一切空间点就都可以(精确)定位了,就成为确定了,也就(相对)真实了。但,本质事实并不是确定的,只是人为的假设而已,方便运用而已。
  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知、所得等等,都是有所取、有所立;无所立,即绝对,显现一切,照明一切,明澈一切。
  说有说无,表真论假,执是执非,执虚执实,表功责过等等,也是一种立;有无之间、对错之间、虚实之间、是非之间等等矛盾之间的所谓中间(统一),也是一种立;凡所有思、有想、有言、有为、有相都是一种立!
  一法不立,即是无我(执与见),法法能立,即随缘应化,靡不周全。
一法不立,亦即不为任何物、事、理所左右,迥然独脱;法法能立,就是能站在任何生命个体与群体的立场与角度上理解之、帮助之,令其获得智慧与解脱,也就是以出世间的智慧做入世间的事。通俗地说就是:清空我见(我执),以空杯状态,理解一切,接纳一切,拥抱一切,慈悲一切……
夫唯不立(身、语、意皆不立),则知一切想当然(唯心)的立处;夫唯能契时、当机的立(入),才能与立(迷)者沟通,助其反思,解脱于不立(迷、痴、执)!
  只有做到“一法不立”,才可能以获得总相智(空性慧);做到“法法能立”才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别相智、器世间智;做不到先决的“不立”,就根本做不到“都能立”。任何物、事、理都是即之则迷,离则无用。明白此理,就是要能即能离、即边即中、知其是知其非是。
只有不被任何物、事、理所左右,无所缠缚与掣肘,才能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价其它;这对于进入“人”窠臼或是其它窠臼的生命意识体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老子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因为有身即是缠缚。
相对来说,任何器世间(现象世界)的任何物、事、理,都是相对确定、真实、合理的(我绝不否认这点);但,我同样也不会否认,没有任何物、事、理在绝对层面上是完全真实、正确的;当然,从世间法的角度上说,相对正确与真实是必须予承认的。
      如果真正明白了一法不可立(执、痴、趣)的道理,同时也就能明白法法都可立,处处能转身,处处能下足,法法能着手,处处皆道场,法法皆是方便,非是戏论诤胜;科研成果,也不仅仅是生活的大方便,也可以是开启智慧的大方便!
      这里虽然提出了一法不立,其实,已经立了!立在了哪里?立在了中国汉族语言文字上,立在了哲学上。如是真正一法不立,则一语一字也不提了,是谓无诤三昧。
  

参考:《医学心理学》第二章第三节(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主编 姜干金  ISBN 7-117-04631-7∕R•4632)
《生理学》第九章(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主编 姚泰 ISBN 7-117-04468-3∕R•4469)
《社会行为中的认知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12 亚历山大•伊斯顿
《对话意识》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12 李恒威  徐怡
《心智三重奏:神经科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共鸣》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5  陈巍
《理性,真理与历史》希拉里•普特南(Reason、Truth、and History1981) (Hilary Putnam)
《西方哲学综述》演讲 2017年12月 作者:王东岳
《超越空间》、《平行宇宙》,2009年出版,作者:加来道雄かくみちお
《世界观》2014年出版,作者:理查德•德威特Richard Witt
梁冬对话生命视频尹烨全集
佛教经典《金刚经》、《华严经》、《楞严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藏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摄大乘论释卷四、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圆觉经》、《摄大乘论释》(佛教哲学大辞典)等
《道德经》、《论语》、《庄子》、《孟子》、《程氏遗书》、《象山全集》、《传习录》等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