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是当今世界经济贸易领域重要的基础理论。最早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的基础不在于各个国家生产的商品的绝对成本的高低,而是在于各个国家生产的商品之间的相对成本的高低。只要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放弃自己的相对劣势产品,国际贸易的双方就都能从交易中获利。约翰穆勒接受了比较成本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贸易国双方最终实现的物物交换的比例,必然在两个国家的国内物物交换比例之间波动。20世纪30年代后,比较优势论进一步发展成为要素禀赋论,其重要观点就是各国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是由两国国内各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引起的。
【货币制度】
比较优势论是二次大战之前建立起来的理论,那个时代国际上通行金本位制,比较优势论存在巨大的应用局限。要体现比较优势,我们必须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如果我们用货币的形式进行表达,那么比较优势论就不成立了。比如说两个邻国,一个国家的1公斤羊毛价值黄金1克,另一个国家的1公斤羊毛价值黄金2克,这样的货币机制在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中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比较优势论也是不能成立的。二战之后,国际上通行的是布林顿森林体系,美元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再和美元挂钩,这个机制和金本位制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所以一样不能用货币体现比较优势。1971年,布林顿森林体系结束,到了1973年,国际上开始通行浮动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度的建立,是比较优势论的应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极大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帮助世界各国建立起重要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我们再也不需要通过物物交换的关系体现各国的比较优势了,而是直接采用货币的形式,把所谓的比较优势直接转换成绝对优势。任何国家,不管它的绝对生产成本是多少,甚至于我们不用特别在意它是否真的存在比较优势,只要可以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汇率,就可以人为的确定自己产品的绝对优势。我们举例,示意说明:假设这个世界只有中美两个国家,每个国家只生产汽车和服装两种产品,我们要算一算浮动汇率制度下,自由贸易前后总产量的变化情况。
【比较优势论的新概念】
我们用一组图进行说明。橙色的柱子代表汽车业,绿色的柱子代表服装业。柱子的高度代表产品的单价,柱子的宽度代表产品的数量,柱子的面积代表该产品的产值。无论我们怎么调整汇率,每一个国家都一定要有一个产业处于绝对优势。图1显示了在两国自由贸易开展之前,各自国家的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对比情况。服装是中国的绝对优势产业,汽车是美国的绝对优势产业。图2是自由贸易开展后,两国的资金流向情况。中国停止汽车产业之后,将用节省下来的资金进口美国的汽车。美国停止服装产业之后,将用节省下来的资金进口中国的服装。服装D的面积和汽车A的面积代表了各自国家的进口货款总额,两者原则上应该是相等的,否则将会出现贸易不平衡的状况,此时可以反复调整汇率。图3是自由贸易之后价格和数量的对比情况。进口货款分别用于各自生产服装和汽车,此时服装D的面积等于服装D'的面积,汽车A的面积等于汽车A'的面积。由于服装和汽车分别是中美两国的绝对优势产业,各自的价格都比对方的更低,所以各自新增部分的数量一定都比对方原有的更多。双方再用各自新增的部分去交换对方的新增部分,即用D'交换A'。这样自由贸易之后,中国原有服装不变,还将拥有比过去更多的汽车:美国原有汽车不变,还将拥有比过去更多的服装。
【新旧比较优势论的差异和对比】
这是一种全新的比较优势理论,颠覆了传统,与时俱进,客观反映出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物物交换的比例必然在两国物物交换比例之间变化,但是这个具体的比例实际上是算不出来的,因为其中存在不同的价格体系,本国价格、国际价格、国外价格,其逻辑关系是混乱的。全新的比较优势论,以浮动汇率制为依据,其比较优势是内在的,绝对优势是外在的,逻辑关系清晰、简单、直观,便于进行量化分析。虽然图示内容仅仅是简单的示意,但是不论真实世界如何复杂,这样的逻辑关系和原理依然是成立的。
要素禀赋论是传统的比较优势论的进化,它存在着重大理论误区。理论界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比较优势。其原因在于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不同。他们把资本看成是发展中国家的稀缺要素,劳动看成是发达国家的稀缺要素。国内持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就是林毅夫、樊纲等学界大佬。这一观点是完全不成立的!其中所谓的价格差异,并非是要素禀赋决定的,而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折旧比重低,发展速度快,所以产品就多,其装备可以被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拥有;资本密集型产业,它的折旧比重高,发展速度慢,所以产品就少,其装备往往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手里。决定两大类产品价格对比的主要是供求关系,而不是要素禀赋。
【辩证的看待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无疑是存在的,我们前面已经给出了比较优势存在的条件和证明。然而我们必须要知道:比较优势仅仅是结果,并非是导致结果的原因。它是在既有的价格体系下,寻求彼此利益最大化,而这个价格体系其实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我们既要利用比较优势,获取更大利益,更要探求比较优势背后的价格机理,追求降低成本!墨守成规、坚持传统国际自由贸易模式下的国际分工,是画地为牢,“中等收入的陷阱”就是前车之鉴!谁又能规定发展中国家就只能生产服装,不能生产汽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