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_02
15分30秒
在新兴古典综合看来,在长期,产能会充分利用
是因为经济里面存在调节各种资源 灵活的市场机制
e.g.:资本多了,储蓄相应减少,从而资本的增加就减速了
但是,如果像中国这样存在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长期存在着储蓄过剩,投资过剩的状况,那么中国就存在着长期的供给过剩,需求不足
所以,在这种长期的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状态下,凯恩斯的这套财政政策,就应该并且可以被长期使用。
#此处点到为止。“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到底谁对?取决于:经济所处状态的判断。(而在探讨经济问题时,它往往被当作了潜在假设,而未被注意到)
在现实社会中还有很多导致李嘉图等价不成立的原因:
-居民未必会因为当前的减税而增加对未来税收的预期(即居民可能并没有这么长远的预期)
-居民面临流动性约束——减税放松了居民的流动性约束
#李嘉图等价说一个很理想化的结论,在很理想的状况下才能成立。
#另外,通过数据来估计财政乘数是否为零,从而倒推当前经济所处的状况——也可以是一条途径
普遍的结论是:财政乘数显著不为零,且大部分估计得出的结果大于1。
初识货币
三个口径的货币总量
M0 = 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M1= M0+企业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 M1+企业定期存款+居民活期及定期存款
#我国货币口径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点:其他国家的M1是(M0+企业及居民的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是可以从活期存款账户中开列支票,故活期存款可以作为一种支付的工具。故,M1即为流动性比较高的货币的口径。
#而因为当年(几十年前),中国的居民是不可以用活期存款账户来写支票的,故当初在确定M1时,便没有将居民的活期存款划入
#如今,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的支付主要通过活期存款(e.g. 微信、支付宝 最后挂钩的都是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
#但是,由于口径已经定下来了,若是要更改口径,则央行需要上报国务院,并解释为何之前的错了。
故对于M1的口径有误,大家心知肚明,但是由于修改过于麻烦,故它的定义还是先按此口径(毕竟央行未声明要调)
图一
(从图中可以看出M2占GDP比重大幅度上升,已超过200亿)
放一个问题:M2占GDP比重的上升,是不是央行货币超发的证据?
(#tips: 货币超发是外行话)
如何分析M2占GDP比重上升?
[当我们在分析宏观经济指标时,需区分两类指标:名义指标;实际指标(又称真实指标)]
[
比如,一斤猪肉40元,这是个名义价格,用货币进行标价;
而一斤猪肉值30斤大米,以米为单位,这是真实指标,它反映的是相对价格,是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比值
]#所以,央行控制着:央行有无限的名义货币创造能力——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M2占GDP比重,是名义值还是真实值?它是不是央行可以自由控制的指标?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货币?
因为货币对我们所关注的宏观经济指标很重要
e.g. 中国的M1增速对CPI有明显的领先性(货币影响整体的物价水平)图3
中国的M1增速与克强指数之间有极高的相关性(央行印发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像)图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中国货币运行以1995年为界分成了差异明显的两个阶段
为什么以1995年为界,货币和通胀的运行,差别如此之大?
#我们需要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来讲起: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们政府调节经济的两个手段(两个手段的配合就显得很有必要)
它们的配合包括两种模式:
财政主导:财政支出贴现和 = 财政收入贴现和 + 铸币税贴现和
解释:在财政主导的时候,财政在设计它的支出的时候,它会同时考虑 将会收到多少的财政收入和多少铸币税的收入
在财政主导的时候,财政部会把印钞的央行,当成自己的钱袋子:如果财政部的收支有差额,就会通过央行印钞来填补差额;
所以在财政主导上,央行要印发多少钱,多少铸币税,财政说了算。means:央行没有货币发行的自主权。
所以,当财政这一年的赤字比较大,央行就要多印发货币进行弥补,就要多收铸币税。而货币发多了,通胀自然便要上去。
#这便是,why在1995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定以前,中国的货币增长和通胀都如此高的原因。 ——图5,例子
&事件:1988年河南抢购电冰箱 1988年生活用品抢购潮 1988年武汉抢购黄金首饰 [因为物价飞涨]
《人民银行法》确立了货币主导的框架(第29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财政的预算约束,将去除铸币税,财政的亏空,由财政自己想办法解决,即进入了货币主导
从而发行货币的主导权(发行权)落回央行手中,
[央行在发行货币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控制物价和保证经济增长的平稳]
#这样,央行有了货币发行的独立权之后,进入货币主导之后,货币增长就下来了,通胀就下来了
货币主导:财政支出贴现和 = 财政收入贴现和
#以上便是央行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预告:2019年9月央行的资产负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