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利润的表达式以及利润率下降的影响11月22日
价值理论上面临着两大困难: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第二个困难是,等量资本,无论它们的有机构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润,或者说,提供一般利润率,这如何用劳动价值论给予解释。李嘉图的这两个困难成为反对者攻击的突破口,由于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不能够自圆其说,最终导致了李嘉图体系的解体。摘自《》
如果交换等价,资本与劳动交换,利润从何而来?摘自
假设交换是等价的,那么资本与劳动交换,利润来自哪里?这导致了李嘉图的困惑,对此马克思把劳动与资本交换替代成劳动力与资本交换,这样,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仍然是等价交换;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资本家的利润是剥削了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而已。从而得出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这一重要观念,同时也使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对利润的来源以及表象的解释呈对立态势。如果资本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描述,西方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表象的描述,那么资本论应该能够包含西方经济学,从而达到从本质到表象的统一描述。对此作者提出一点自己的观点,与前辈同仁一起探讨。
前辈已经把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资本论中的利润率总结出来,马克思将投资于机器与原材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作不变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转移到最终的产品中去,价值不会增加。用于购买劳动力、支付工资的那部分资本,是可变资本V,它能够生产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力生产出来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额外价值,是剩余价值S。剩余价值率S’,或剥削率,由公式(10-1)给出:S’=S/V。
马克思所说的利润率(P’)指的是剩余价值与投入的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10-2)表示为:P’=S/(C+V)。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家得到的利润率——公式(10-2)中的P’——在长期中会呈下降趋势。原因是机械化和劳动节约型发明导致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
b,假设部门平均价值不能代表社会价值
部门是分工合作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形成,部门平均生产力代表人类对某类商品生产较优秀的一部分群体的生产力。因此,部门平均价值不能代表社会价值。
同一劳动生产力是均等的生产力,部门平均生产力一般是社会整体中生产力水平较高的部分人群代表的生产力高于社会整体平均水平,与社会其他群体的生产力具有差异性,同一劳动对应的生产力是同一的,没有差异性。因此计量上是有差别的。(1)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利润问题
因此假设假设部门平均价值不能代表社会价值,那么部门平均价值必然小于社会价值。因为社会价值是一种同一劳动对应的价值,假设把每一个人对此商品的生产时间进行平均得出同一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时我们没有及时算出这个量,但我们也知道必然大于部门平均价值。因为部门是比较优秀一部分人进行的劳动。
在劳动价值论中认为价值W=c+v+m,商品以价值W=c+v+m进行交换,现在假设假设部门平均价值不能代表社会价值后得出价值W=c+v+m+⊿G,因此利润由两部分构成,m与⊿G。m代表资本家来自,己方的剩余价值(剥削己方工人的);⊿G代表来自交换方的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来自与不分工的比较。分工使生产力提高,以不分工时候衡量价值,就会产生比部门平均价值大的价值。
例如原来我们认为劳动力3先令,棉花10先令,纱锭磨损2先令。如果利润不能来自贱买贵卖,并且如果所有商品都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那么棉纱必须以15先令出售[]。[Karl Marx,Capital,vol.1(Chicago:Kerr,1906)212-215]
(图片来北京大学出版社《经济思想史(第8版)》,(美)斯坦利·L.布鲁、(美)兰迪·R.格兰特)
在这里商品价值 W=C+V+M=15先令,商品以15先令出售,是原来的观点。而假设假设部门平均价值不能代表社会价值后,就会得出商品价值 W=C+V+M+(x)=(15+x)先令,x是一个具体的数,这里由于没有量出,所以用x代替。
因此商品以大于15先令的价值出售,交换能够从交换方获得剩余价值。
。如果利润不能来自贱买贵卖,并且如果所有商品都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那么棉纱必须以15先令出售[]。马克思批评重商主义不能贱买贵卖,这里贱买贵卖成为可能,并且是等价交换情形下去形成的。能够以15先令买到商品,这是部门的平均价值;能够以大于15先令的(15+x)先令售出,这是所有的人即社会的平均价值——简称社会价值。这种社会价值是所有的人没有分工以前进行生产商品需要的平均时间即社会的平均价值。这种形式的生产并没有实际发生,而是被分工生产模式代替,即实际发生的是部门平均价值的这种生产模式。以社会价值为标准等价交换的时候,交换双方都产生利润——剩余价值。简单说就是交换产生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来自生产加交换,来自两种生产方式的比较,后一种生产方式(即分工合作)使用更少的时间生产出同样的商品,多出来的时间形成剩余劳动时间形成剩余价值。
这样就形成劳动价值论解释资本社会的本质的时候,又能与西方经济学对表象的解释形成兼容。
这里说形成剩余价值或说生产剩余价值,不免产生价值的计量问题。有两种计量方式,一,一小时时间始终计量为“一”单位价值;例如一小时只能生产一件商品,则商品价值为1小时;一小时能够生产两件商品的时候,商品价值是半小时,总量不变。二,商品价值还是记为1小时,总量是2小时,总量发生改变。
一种计量,1小时=一件商品+半小时=一件商品+一件商品。
另一种计量,1小时=一件商品+一件商品=一件商品+一件商品的商品价值=一件商品+一小时商品价值时间。
如果两种计量是相等的,那么得出半小时=一件商品=一小时商品价值时间。这个等式是不是很熟悉?它的另一种写法就是(半小时)一件商品=一件商品(一小时商品价值时间)。略写就是一件商品=一件商品,具体到某一商品例如麻布,就变成麻布=麻布,20码麻布=20码麻布。
当然20码麻布=20码麻布我们都是认可的,所以两种计量方式是一样的,以总量不变来计量与以总量变化来计量,不改变实际经济现象。
二、利润的表达式
马克思将投资于机器与原材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作不变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转移到最终的产品中去,价值不会增加。用于购买劳动力、支付工资的那部分资本,是可变资本V,它能够生产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力生产出来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额外价值,是剩余价值S。剩余价值率S’,或剥削率,由公式(10-1)给出:S’=S/V。
请注意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也可以被认为是未被支付的劳动时间与已被支付的劳动时间的比率。在图10-1的例子中,S’=1或100%。因为S=3,V=3[(3/3)*100%]。或者,用第二种定义,是6小时除以6小时。
利润率。马克思所说的利润率(P’)指的是剩余价值与投入的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10-2)表示为:P’=S/(C+V)。资本积累与利润率下降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家得到的利润率——公式(10-2)中的P’——在长期中会呈下降趋势。原因是机械化和劳动节约型发明导致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它提高了马克思所谓的资本有机构成,表示为公式(10-3)中的Q,Q=C/(C+V)请注意它是不变资本C与总资本C+V的比率。
另外一个利润率公式用公式(10-4)来表示,它可以从公式(10-2)和(10-3)中推导出来:
P’=S’/(1-Q)
以部门平均价值为社会价值的时候,商品价值W=c+v+m,所以P’=S/(C+V)。假设部门平均价值不等于社会价值的时候,商品价值W=c+v+m+⊿G,剩余价值分为m与⊿G两部分。m表示来自己方的剩余价值,⊿G表示来自交换方的剩余价值。那么原来利润率公式P’=S/(C+V)只代表剩余价值m部分,不能代表所有利润。还有第二部分⊿G,用⊿G/(C+V)表示是与资本论中的描述一致。同时还可以用⊿G/(C+V+M)表示,C+V+M代表部门平均价值,也是资本家完全付给工人工资时候付出的部门平均成本。第二部分利润率可以表示成P2’=⊿G/(C+V+M),由部门生产力变化引起社会生产力变化的时候,部门平均生产力变化快于社会平均生产力变化,因此⊿G逐渐增加。所以P2’=⊿G/(C+V+M)随着生产力增加而增加。假设P’=M/(C+V)随着生产力发展而降低,那么P’+P2’的和不太确定。因此假设P’=M/(C+V)是正确的,即这部分利润率随着生产力发展而降低,那么也不能说明两部分的利润率P’+P2就是降低的。单从P2’=⊿G/(C+V+M)观察,这部分利润率与生产力成正比变化,由于稀缺性造成同样时间生产降低后即生产力降低,得出P2’=⊿G/(C+V+M)降低。
所以这里得出假设资本论正确,那么利润率与生产力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