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川江愚人
697 1

[经济学基础] 服务时代的理论基础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粉丝

讲师

4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906 个
通用积分
343.2579
学术水平
23 点
热心指数
26 点
信用等级
21 点
经验
5938 点
帖子
173
精华
0
在线时间
6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6-18
最后登录
2024-4-2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1935年,英国的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继农业、工业以后,人类最大的产业是服务业,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第三产业。于是,人们开始了对服务业的追逐。

费教授将服务业分为十一大类,以为门类清楚了,服务业就可以像工业一样,自然发展出门类齐全的服务体系来。然而,近百年过去了,服务业并没有像人们的预期那样,种类繁多,却总呈小、散、弱态势,没法像工业那样,一个主业,就会撑起来一片天空;互之间缺少关联与制约,没法成为涵盖一方产业、一个城市、一片区域的服务体系,对产业、城市、社会的推进十分有限,完全没有像工业那样,全面超越农业,成为引导社会变革的巨大经济力量,与“继工业之后,全球最大的产业”地位很不匹配。

以电子商务为例,拓展了企业的销售渠道,但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流通渠道的本质特征,依然是“企业生产什么,流通渠道就销售什么”阶段,与传统经济没有什么两样,摆脱不了市场周期律的命运,“生产总是要超过市场需求,出现过剩”,引发经济危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能够一定程度缓解危机的爆发,却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存在缺陷;马克思的计划经济理论,经过了大规模的社会实践,证明是一种低效率的经济制度,已经被绝大多数国家抛弃,破解危机和打造未来国家经济制度的探索,陷入了迷途。

费希尔对服务特性的描述,“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同时存在的时候,服务才会发生”,也就是说,先有需求,然后才会有生产。延伸出来,生产总是与需求对接,也就不存在生产过剩问题,自然避免经济危机。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形态,或许才是未来国家制度变化的方向。

就医、进餐、个性化定制等等,无不表明,“市场需求什么,企业才生产什么”,这就是服务经济的本质特征。如果破解了这种秘密,既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又能够将人的需求市场全面拓展出来,推动经济前行,服务业就完全有能力超越工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三大产业,引发经济基础的改变,和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一、市场需求制约人们的生产行为。

农业满足的是生理需求,不吃饭就没法生存下去,具有刚性。而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上天注定不会有无限大的产能,过剩的情况很难发生,市场需求的影响非常弱。即便是地理环境、气候等等差异,导致出现的局部过剩,依然改变不了总体的不足。

工业满足的是生活需求,离开了一切都不方便,但在生产力方面,与农业正好相反,具有无限大的产能。除了交通、资源、环保、成本、资本等有一定限制外,基本不受约束。也就是说,上天限制的很少,除资源外,都是人类自己限制出来的,只要有市场需求,到哪里都可以生产出来。然而工业并不清楚市场需求,只要有点点需求的迹象,就幻想出无限大的市场来,大家都去抢,称为竞争,结果只能是,大量生产出来,由市场规律去调节,结构过剩与总体过剩都是一样的结局。国家干预、计划经济等等的解决方式,尽管可以缓解经济的困局,但根本解决不了市场需求问题。按需分配的计划经济,因为人的需求实在太多,计划不过来,只能够选择那些生活的刚需问题,其他的都得不到满足,注定必然发生短缺,也解决不了市场需求问题。

服务是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没有解决市场需求以前,服务是没法生产的。在这里,工业的思维显然没法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因为世界上没有那个能够先将服务生产出来,然后等着市场去选择,做出好与坏判断。所有的服务,都是在接受以后,才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判断,事前都很美好,只有事后才知道是否是谎言。

费希尔教授在提出未来第三大产业是服务业的时候,同时也提出了服务的四大特性和四大要素,只是人们对“看不见、摸不着、不易保存、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同时存在”的特性无法理解,才错失了发现新的市场需求理论的机会,自然突破不了经济发展的瓶颈,致使出现“后工业时代”的迷茫,市场、市场还是市场。

“外贸、投资、内需”称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因为市场需求才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样,新的市场需求理论,必将为世界经济开辟出新的道路来。

二、服务的共性

服务的种类繁多,又看不见、摸不着,且保存不了,自然没有那个讲得清楚。但既然都是服务,总得有共性吧,把共性解释清楚,也就讲清楚了什么是“服务”了。

人感觉身体不舒服,就需要去看医生;肚子饿了,就需要找地方吃饭;走路太远、运送货物太辛苦,就需要马车、汽车、轮船、飞机等等交通工具解决问题;感觉不方便的地方,才需要找人来帮助解决等等,从而引出人的需求来。所以,感觉是需求的总接口,只有通过他,才让人的内在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离开感觉的通道,任何方式都没法将人内在的需求展露出来。

大千世界,纷乱复杂,带给人们的感觉总是千奇百怪,但千百年来,都没有离开过“吃穿用住行玩”。也就是说,都是围绕人们在这些方面去展开的劳动,就是服务的“共性”。

同样是“吃穿用住行玩”,但都有好与不好之别,出现感觉的差异。人们总是将感觉到的东西与记忆中的东西进行对比,然后才形成差异,最后只是将感觉的差异展示出来。服务形成的所有评价,都是相对指标、感觉指标,没有绝对指标,原因就来源于此。

如果记忆中没有的东西,则表现为新鲜、新奇、不一样等等,并旋即形成新的感觉基础,为后面的感觉对比提供基础。感觉积累的基础越厚实,能够作出的判断越多,也就表现为人的智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都是感觉基础的积累过程。而“实践出真知”则讲的是感觉对比的结果,没有到实践中去感受,辨别不了好与坏、真与假等等。

通过与感觉基础的对比,然后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行动,这是人的一般思维过程,也是服务适应人的过程。

试驾、试吃、试穿、试用等等,都是服务开始前提供的感觉对比。如果好于人们预期的时候,激发人内在冲动,于是产生了需求。只是受购买能力的限制,或其他因素影响,才没法转化为现实的需求。

人们在现实中大量运用体验,但没有成体系去运用,或成体系有目的去研究与运用,加上资本生产方式的制约,缺乏服务机制提供的持续支撑,很难成为引导社会生产的主流。但提供的体验,无疑为整个社会创新提供了依据,因为没有体验,人们也会有很多美好的想法,只是不清楚该怎么实现,需求也就只是一种梦想。只有提供感觉对比,将梦想变为可能,才促使人们去具备条件,将人内在的需求全面拓展出来。

当对比的结果比预期差的时候,服务接受者会选择批评与拒绝的行为,促使服务提供者减少不必要服务,或改进现有服务,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过滤与筛选,将各类无效劳动过滤掉。改进服务离不开人的感觉作为引导,因为人的评价都是由感觉及其基础对比出来的,没有对比也就不存在好、坏与不好也不坏的结果,改进就成为一句空话。而引发不好感觉的原因,感觉基础至关重要,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比如肉类,都认为是维持生存的蛋白质来源,对于素食者而言,草木腐朽都是香的,而蛋白质腐败则是臭的,出现同样是肉,却有不同选择。产生原因在于,感觉的基础来源于气候、环境、文化、教化等等因素,属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服务在此过程中,真正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找到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服务这种特殊劳动,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属于人类精神财富的主要生产方式。

归纳起来,服务就是围绕人的感觉展开的劳动,以消除人们生产、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技术、思维、模式、人文关怀等等为手段,最终达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目的。与“农业劳动,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工业劳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为目的”没什么两样,一样创造价值。

所以,服务都是以人的感觉为目标,找到引起感觉变化背后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感觉就好起来了。而解决问题以后,还得凭借人的感觉去评价,感觉的好坏决定服务质量的高低。在人的感觉之外,不会引起人们注意,宇宙大爆炸都与他们没有什么任何关系。

三、服务对价值规律的影响

服务劳动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以感觉为过滤器,过滤掉那些不符合人们感觉需要的劳动,从而纠正了价值规律中关于“无效劳动”的评价标准。因为产品还没有生产出来以前,是不存在市场问题,更不会有市场规律去调节。服务业都是将“样品”、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等等,展示给人们,供人们去体验、评价,最后形成多方都能够接受的服务种类和价格,于是开始了“定制服务”。也就是说,生产还没有开始之前,市场需求就出来了,远比那些“道不清、说不明”的“市场规律”,更具有超前性。

感觉是深入人们内心的唯一通道,离开这一通道,任何生产对人来讲都是无效的。传统的“市场需求说”认为,人得有钱才会消费。拿劳动去换钱是最基本的,一般人都能够办到;拿资源去换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并且世界那么大,资源也不是均衡分布,注定就有富人和穷人、穷国和富国的差别,需求市场就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人们只好在分割的市场内,发展有限的经济,分出发达、发展中、贫穷的区块来。

“消费能力说”没有将人的需求全面、系统展示出来。穷人依然具有需求,有钱人也并不见得什么都要消费,他们的购买行为都取决于内心的需要,钱只是一个限制条件。内在需求远比外在的要真实,激发人奋进的动力更强大,目标更加多元与现实。当人们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以后,愿意付出劳动的动力就更加迫切,如果目标还非常现实与具体,那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了。人们的目标多元化以后,钱不再是唯一目标,工业经济也就到头了,取代的将是服务经济。每个人都在为“真实的自我”活着,服务社会、和谐社会也就来临。

四、解决了市场需求问题,还得有生产力的形成方式,将服务业生产力组建起来,才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费希尔教授在描述“服务的四大要素”的时候,并没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进一步研究,错失了发现新的“服务业生产力”形成的方式,导致绝大多数地区,长时间内,落后于工业,与第三大产业的地位完全不相称。

(一)服务发生的前提

费教授讲,一个完整的服务包含四个部分,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场地和服务内容。

人与人之间要发生关系,就得在指定的地点,一定的时间内碰面,才可能发生关系,离开任一要素都不可能发生关系。时间、地点和具体的人构成了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时间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剩下只有固定场地和人。人总得分为付出劳动方和接受劳动方,这就是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

现代信息技术尽管没有碰面也会发生关系,但经济关系没法实现。比如就医、吃饭等等,非得到指定的地方接受服务,支付费用,才可能完成服务全过程。电子商务、证券、金融等等,也得虚拟一块场地,实现虚拟碰面场景,然后产生关系。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关系非常多,但只有产生经济关系,通过一手钱(进入)、一手货(服务),完成交易全过程,才形成经济。

(二)服务业生产力的形成特点

服务的内容是无形的,与工业、农业的产品都是有形的正好相反,生产力的形成也就完全不同。

人们以研发的产品作为依据,通过资本的方式筹集资金,然后将所需要的土地、机器、厂房、人工、原材料等购入,从而形成以企业为代表的生产力,运用于服务业就出现巨大问题。无凭无据的东西,很难作为依据,号召大家将钱集中起来,资本的影响力大幅度减弱。就算人们能够感受到可以带来利益的,都是一些单项的服务,离服务业讲的服务体系生产力,还相距十万八千里。这既是服务业小散弱的直接原因,注定服务业难于超越工业,也是服务领域容易发生欺诈的直接根源。相信一个美丽的谎言,无异于将羊送到老虎的嘴边。而这正是服务内容的无形性所决定的,大家都去描述,讲故事,最后变不了事实,不是谎言都要变成谎言。

所以,服务业生产力形成的特点是:服务本身是无形的,需要有形要素组合起来,催生出无形要素来。

(三)服务的三个有形要素,为我们构建服务业生产力提供了依据。

服务场地、服务对象、服务主体都是有形的,三要素聚在一起,然后派生出服务内容,这就是服务的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组建服务业生产力的依据与特性。三个有形要素组合中,服务主体、服务对象都是人,又可以表述为“固定场地上,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展开的劳动”,然后催生出服务内容,它们的总和,构成服务经济。

服务业生产力的表现形式是服务业聚集区。在一片相对固定的区域范围内,一群人去解决产业的上下游问题的,称为综合性聚集区(因为生产过程产生的问题,都是人感觉到问题,需要另外的人来帮助解决,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单独解决某一环节问题的,称为服务业功能区,其中,物流园区解决的是实物的精确移动,最终完成交易行为,在聚集区中,具有特殊的基础与支撑地位。

(四)服务机制的形成过程

三个有形要素的有序变化,促成服务机制的形成,为整个服务业提供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是服务业聚集区都能够成功的保障。

服务场地、服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只是服务对象在变化,一般表现为传统的服务业聚集区。比如商业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医院,学校等等。由于都没有深入到产业内部,对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大,改变社会的作用有限。

服务场地、服务对象不变的前提下,只是服务主体的变化,表现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服务业没有觉醒以前,这类园区很少见,是解决服务业生产力的核心问题,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服务对象不变很好理解,可以把某项产业作为服务对象,一般都固定不变;也可以把一个城市作为服务对象,还是不变;还可以把一个问题作为服务对象,比如环保、交通、养老等等,都不会变。服务主体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更换,才是服务机制的核心要义。

但变更服务主体则遇到困难。在资本主导下,决定服务主体变更的是资方,服务主体处于被动地位,大众的参与度极低,达不到社会智慧广泛参与进去,激发、激活社会创新的目的,客观要求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成方式,或新的社会制度,那就是“有限公有制”。

提供一块公共场地,所有人都可以进去提解决方案,服务对象能够接受,服务也就发生了。解决不了问题也没有关系,整个社会并没有投入多少,损失也不大,加上服务主体的磨练,或许就是一个社会成长、经济繁荣的保障,一个民族与国家该怎么崛起的依据。

由于公共场地都在人口聚集区,所占据的公共土地及其有限,所以称为“有限公有制”,但并没有否定私有制,而是在全面私有中派生出的,没有否定人自私的特性,也就不会损害社会前进动力。而对于缺乏资本的社会人,可以依靠智慧改变自身命运,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整个社会都可以依靠这种方式去解决产业、城市、社会的问题,服务业就迎来了全面超越工业的时代。

服务主体、服务对象不变,只是场地发生变化,一般表现为生活性服务业。比如农副土产批发市场、超市等等,以城市、片区、街道为服务对象,就近提供服务,变更一些方位,不会受到影响。

利用服务有形三要素的有序变化,可以极大改进与提升现有服务,为整个服务业转型提供依据。

服务机制的形成过程,为经营服务业,管理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餐馆为什么要更换厨师,服装业为什么要不断开展示会去引领新潮,汽车设计为什么要推出新款,因为人们的感觉基础发生了变化。但该怎么变,依据是什么,没有任何人知道。

了解了服务机制的形成过程,怎么变就变得非常容易。可以通过体验模式,将人们的感觉变化找出来,也可以变换服务主体去适应,还可以转移目标群体,都是运用服务机制去适应市场变化,经营起来游刃有余。

对于管理者来讲,管理经济将变得非常简单。发展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场地,限制什么就减少什么样的场地,而该怎么发展,那是服务从业者的事情,是服务主体与对象互动的结果。按这种方式,就能够真正做到调控经济,而又遵循了经济规律,将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起来。

五、经济管理是一切社会管理的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

农业生产力是人与土地的结合。土地怎么来?人口怎么来就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土地兼并,强制人口到土地上劳动就是经济管理的方式,专制与中央集权就是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形式。

工业生产力是人与机器结合。生产要素都得靠钱购买,与之对应的是,每个人都拥有资产,有权处置与买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前提。要保证交易按市场的规则进行,就得有“公开、公正、透明”的法律保障以及监督机制去约束,这就是私有制、市场经济、民主与法制的由来。三者不可或缺,私有是基础,无权处置那还谈什么交易;自由交易,社会资源才可能按最优方式配置。如果只有唯一渠道获得,那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还谈什么资源优化配置;公开、公正、透明的交易行为,如果靠人的自觉,没有民主、法制去监督,那会有什么结果,不言而喻。所以,采用市场规律来管理经济,就得有匹配的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匹配与错位,都不是完整的市场经济。

服务业生产力是人与人结合。强制人与人的互动肯定没法进行下去,钱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不靠谱,唯有“有限公有”,给出一个支点,让人与人之间充分互动起来,去产生经济内容,去决定经济走向,才是社会理想的“互动经济”发展方式。它没有将“公有制、私有制”对立起来,而是在包容中产生出来的未来经济,超越市场经济成为可能。其衍生出的“社会自我管理”体系,必将推动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转变,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沙发
liujunhua010 发表于 2020-1-14 15:38: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习啦!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