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曹国奇
6529 142

价值只有分配后才能决定价格(已发表)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3粉丝

学术权威

3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7775 个
通用积分
101.1774
学术水平
767 点
热心指数
836 点
信用等级
702 点
经验
148871 点
帖子
8057
精华
1
在线时间
36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30
最后登录
2024-3-28

曹国奇 发表于 2020-1-24 01:11:1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该文发表于《经济师》杂志,2020年1期。

由于春节,本人还没收到该杂志。



价值只有分配后才能决定价格

——答陈勇勤对《价格论》一书的质疑


曹国奇



提要:陈勇勤于2005年发表的“从文化与价值关系上思考价格问题(副标题:对《价格论》一书主要观点的质疑)”一文中,质疑很到位很准,直指《价格论》一书中固有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书中对价值是何物这个问题游离不定,一方面继承经典的价值是实体的理念,一方面又从科学角度定义价值是一种量,这显然是一种冲突。另一方面,陈勇勤的质疑中也存在一些误读,这种误读体现为新旧分配理念间的冲突。本文将解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价值、价格、量、价值分配、分配尺度



      《价格论》一书是个人研究价值理论的一些心得,其基本要点是价值不能直接决定商品价格,而是要经过分配后才能决定商品价格,抛弃经典的价值直接决定价格的基本思路,从而修正经典价值与价格只是同义重复的固有缺陷。在《价格论》一书看来,如果某商品的价值是10单位,由于价值分配的决定,其价格可能是10单位、100单位、0.1单位,-0.1单位,等等。现在价格可以是负值了,比如新闻报道我国某地方农户种植包菜没有买出去,白送也没人要,于是只好请人收割,然后扔掉。价格在此时表现为负值。

    但是该书中对于价值是一种实体还是一种量,游离不定。陈勇勤质疑的与这种游离不定关系很大。显然陈勇勤对该书中价格运动四大规律(现合并成三大规律)高度逼近实际的成就只字未提。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国当时的定价体系市场化很不完全,且时间跨度太短,很难找到实际数据验证这三大规律。该书出版后又是十几年,目前正准备出版该书的升级版——《分配论》。《分配论》中将对《价格论》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修正,明确价值和价格只是两种经济学量,不是实体,这自然回答了陈勇勤这篇文章。


一、价值是什么?

    对于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三大经典价值理论各有各自的定义,但是都没有真正的直面“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质、量、数是什么,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这里要问的是真实的世界有本质这个东西吗?答案是没有。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一物品中化验出它的质。同理,真实的世界也没有量,也没有数。质、量、数这三个东西都是我们为了认识真实世界而杜撰的概念,在科学中我们的意识主要是通过这三个概念与客观的世界发生联系。

      量是质的量,有质就有量。量与数的结合就是数量。价值就是为了完成对财富的计数而发明的一个概念。毫无疑问,在经典价值理论中不是很注意数与量的基本规范。我国大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历史功绩,其实多数人不知道其背后的计数及计量才是功绩的本质。在我国经济学界,多数人至今不能区分计量与测量的基本规范,在价值和价格的计量及度量上非常随意。其实价值理论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到经济学测量的基本原理,计量单位是什么是法律强制规定的,学术没有这个权利。

      那么我们如何测量一商品的价值有多少呢?《价格论》一书认为价值等于生产力乘生产时间,即Q=FT。显然,陈勇勤对这个公式没有异议。科学管理等文化知识在于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生产率,而非其中隐藏了潜化价值这种东西。依照这个公式所得出的结论,与谷书堂的正比论是一致的。

    经济学中主要是用价值和价格这两个经济学量描述经济现象的,因此我现在对价值的认识不再游离不定,定义价值是财富的量,价格是要素分得价值的量(或要素分得财富的量),彻底抛弃价值是实体的这种陈旧理念,从而也抛弃《价格论》一书中潜化价值这个概念,陈勇勤的对潜化价值的疑惑不再存在。


二、为什么要分配价值?

       站在群体和合作角度看,群体中任何财富都是大家合作的结果,天生具有共有性,是群体的共有财富,不是那个人的。但是由于我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终端),共有财富的权属不分割给每个人,每个人就都不能消费它。为了解决生产与消费间的这个矛盾,我们就得分配共有的社会财富,让每个人能吃自己的饭,睡自己的觉。财富分配(价值分配)是经济系统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要分配就得有分配尺度,经典的劳动量、效用量、供求失衡度、贫困度、职称、职务、工龄,等等,都从属于分配尺度,在不同层面和角度起作用。比如我国以前分房子,会定义文凭计1分,职称计3分,工龄计0.5分,等等,最终按积分多少分房子,积分高分的房子大,积分少分的房子小,积分再少便不分房子。

    显然,“价格是要素分得的财富量”与经典的“价格是交换比例”并不冲突,只是表述所处的层面不一样。“价格是要素分得的财富量”是深层的表达,是站在群体和合作层面的表达,适应面广,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适用;“价格是交换比例”是浅表层的表达,是站在个体和分工层面的表达,适应面窄,只在有商品交换的历史中适用。比如工资1000/月,它表示某人劳动一个月分得的社会财富有1000元这么多;比如大米价格3/斤,表示出卖1斤大米分得的社会财富有3元这么多。“价格是要素分得的财富量”明确表明任何商品的价格与群体的财富总量密切相关,而“价格是交换比例”显然排除了这种相关性。比如我国工资由当年45/月涨到现在5000/月,所表示的意义是:由于我国经济总量逐年增加,我们劳动一个月分得的社会财富由45元增加到5000元。同理,大米的价格由当年0.07/斤涨到现在的3/斤,表示由于我国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同样生产1斤大米,要分得的社会财富量由0.07元涨到3元。显然,“价格是交换比例”对这些案例不能解释。

    毫无疑问,商品交换活动是当今分配价值的主要手段,它让我们告别用手撕、用瓢挖、用刀砍这种原始的分配方式。


三、生产率为什么能提高?

      生产率为什么能提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书中另一个定律,绝对价值定律。陈勇勤没有注意到这个定律的重要性。这个定律的是指:在劳动对象和商品不变的前提下,无论生产方式怎么改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生产量不变。比如风调雨顺,  由于有自然力作相应补充,人们便能支出少量的劳动而获得同样多的谷子,表现为生产率提高。

      由于书中定义价值就是生产量,与生产率的提高,在逻辑上已经没有问题,但是这个定义现在也修改了,认为生产量只是测量财富多少的一种尺度。这种修改是对测量学有基本了解后而进行的。

Q=FT    在测量学中,有两种测量方式,即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用米尺测量它物的长度,用斗测量水的体积,等等,是直接测量。直接测量中才要求尺子和被测量体间具有相同的属性,即共通物。但是我们多数测量是间接测量,在间接测量中不需要共通物,比如用长度测量温度——水银温度计,用重量测量质量——天平,用转数测量水量——机械水表,用速度测量距离——红外线测距仪,等等。生产量能充当测量财富多少的尺度,是基于间接测量这个理念。因为生产量与财富量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所以这种测量成立,由公式Q=FT

表达。

    绝对价值定律与“比热”这个概念类似,是书中推到出价格第一规律的基础,它规定生产率提高后价值将正比增加,于是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总量够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谷书堂、苏星、何炼成等主导的价值大讨论中,谷派坚持价值与生产率成正比,反复质疑在“价值与生产率成反比”下,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价值总量不够用。反方沉默不答。在绝对价值定律的规定下,从逻辑上看商品价值与生产率没有关系,但是在数学上能推导出价值与生产率成正比,这正是谷书堂的正比论。

     由于任何人创造的价值要在群体中平均分配,于是有价格第一规律,此时,经典的正比和反比同时存在。这意味着当年的正比和反比的大争论中,谁也没输,谁也没赢。这就好比按压气球,一个地方凹下去,其它地方凸起来,且凹下去的量等于凸起来的量,这符合哲学和测量学的守恒诉求。或者说,一商品因其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的价格跑到其它商品中去了,让其它商品的价格上涨了。

    只是由于群体中商品总量太大,当我们仅仅考察一种商品生产率提高的情况时,其它每个商品凸起来的价格都是一个微量,我们看不见,于是有经典的反比律或者递减律。当我们同时考察所有商品的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时,每种商品中凸起来的微量都有无数个,微量的总和我们看得见了,于是有价格第一规律——价格互动规律。40年来,我国稻谷的生产率在袁隆平的杂交技术支持下大幅度提高,但是稻谷价格一路上涨。这种价格上涨,简单说,就是手机、电视机、信息等等商品价格降低的速度更大,其降低的价格跑到稻谷中来了,使稻谷价格上涨了。

    物价不断降低与反比律或递减律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从古至今都是要求稳定物价,而不是物价不断降低?对此,书中第十五章“货币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分析。如果我们将经济系统分解成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终端),我们就会发现问题所在。比如依照经典反比律或者递减律,正在流通商品的价格将会普遍降低,那么以前投资生产的商品,现在只能按低于当初的购置价来出售或者折旧,于是生产领域将因自己提高生产率而严重亏损。这里出现了矛盾。相反,消费领域用同样的货币能换回更多的商品,赚了。这里也出现了矛盾。但是在绝对价值定律约束下,这个矛盾不存在,因为价值与生产率成正比,与商品量成正比,这样在全国范围看,单位新商品价格与单位旧商品是一样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都不存在因折旧这种价值转移而导致的亏损问题。此时,货币的供应量只是随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即可,体现为工资不断上涨,表现为物价水平不变。

    正是因为生产和消费的连续性——即旧商品旧货币的普遍存在,才有货币通胀和紧缩这两个概念。反之,如果生产和消费是间断的,则货币一定显中性。


四、谁创造归谁对吗?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配理念问题,它决定价值分配理论的根基是否存在。经典价值理论对这个问题是比较漠视的,没有谁明确提出过,但是总体上都是依照“谁创造归谁”而构建。要论证商品价格是10单位合理,就一定要论证其价值也是10单位。

    虽然“谁创造归谁”也是一种分配方式,但是在实际上等于没有分配。我们如何从纯经济学角度解释税金、保险、扶贫、救灾、义务教育、退休金等等经济行为的合理性?我们显然没做到,我们是从政治、法律、道德、制度、宗教等等角度解释它们的合理性的。在合作角度看,群体中任何人生产的商品都是大家合作的结果,人人有份。对于合作之物我们通常是没有办法鉴别谁对它的贡献大,谁对它贡献小,从而确定每个人该分得多少价值。但是将合作与分工联合起来考察,问题顿然解决。比如一块石头,一个大人搬不起,来了一个小孩便抬起了,于是两人搬了一块又一块,那么两人该如何分配这些石头?对此,我们站在群体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答案很快会出来,二人平分这些石头是最佳选择。但是经济系统不仅只有合作,还有分工、组织、成本等等机制,得给它们留点给它们发挥作用,所以不能全部平分,只能大部分平分,留一部分做奖励,奖励一下大人。于是大人分6成,小孩的分4成,皆大欢喜。

    群体与个体,合作与分工,是经济学的天然前提,但是经典理论只是考察了个体和分工这一半,极少考察群体和合作。“谁创造归谁”是鲁滨逊的分配理念,在群体和合作角度不会有。虽然经典价值理论在实际运用中还是给群体和合作作出一定让步,比如承认平均利润的合理性,但是毕竟在分配理念上没有让步。理念上的失误不是细节上的改进能弥补的。陈勇勤在其文中认为经典价值理论中一直有平均利润这个概念,言外之意是说书中的平均分配规律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其实书中的平均分配包含三大部分:工资、利润和税金,分别描述终端消费、再生产和组织三大类别。它们间的分配比例关系主要由利润率和税率决定。在“谁创造归谁”理念下,我们如何解释我国改革40年来手工商品、农品的价格涨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如何解释手机、通讯、化工品价格降了近100倍?这种一边涨价一边降价的现象,难道不正是书中平均分配的结果吗?不正是价格第一规律(价格互动规律)所描述的价格现象吗?



参考资料

[1] 《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 《价格论》,曹国奇/著,2002年,延边大学出版社。

[3] 《资本论》,马克思/著,郭大力 王亚南/译,1954年,人民出版社。

[4] 《社会劳动价值论》,钱伯海/著,1998年,中国经济出版社。

[5]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傅殷才/主编,1995年,中国经济出版社。

[6] 《谷书堂经济文选》,谷书堂/著,2011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7] 《科学哲学导论》,(英)罗姆·哈瑞(Rom Harre)/著,邱仁宗/译,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

[8] 《分析的形而上学》,韩林合/著,2003年,商务印书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1-25 10:40:1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价值量是使用价值量,这与一般的价值概念不一样。
一般的价值概念是商品可以交换货币的多少。有总价与单价。一般指单价。与价格量纲相同。
马克思认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是价格波动中心(价值规律)。
马歇尔将价格与价值统一,认为价值与价格是一回事。
西方经济学已经采纳马歇尔观点。

使用道具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1-25 11:12:2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到底是交易后还是分配后,这个问题要首先明确。

使用道具

曹国奇 发表于 2020-1-25 11:14:5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1-25 10:40
价值量是使用价值量,这与一般的价值概念不一样。
一般的价值概念是商品可以交换货币的多少。有总价与单价 ...
在马克思理论中,价值与价格只是同义重复,虽然他不这么认为。
马克思认为价值量纲是共通的,其实不同商品的价值量纲同样不共通,与价格一样,不能直接进行加法运算。

经典理论中的价值与价格都是同一的,及商品价值有多少其价格就是多少,都是同义重复,互为别名。

我认为由于价值分配的存在,一商品本身固有价值与其分得的价值不一样,商品的价值是由其分得价值决定,与其本身固有的价值无关。这明显解决了现实存在问题:
1、比如支出同样劳动量所挣的工资,在北京工资高些,在武汉工资低些;在改革初期低些,在近年高些;
2、比如同样的商品,如手机,在美国高些(去掉财政补贴),在我国低些。
     等等

经典的正比和反比(递减)在我的理论下已经统一了,它们只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表现。

使用道具

曹国奇 发表于 2020-1-25 11:17:4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1-25 10:40
价值量是使用价值量,这与一般的价值概念不一样。
一般的价值概念是商品可以交换货币的多少。有总价与单价 ...
价格的正比和反比(递减)的统一是由价格第一规律决定,是同一价格现象的两种不同表现。

价格第一规律——价格互动规律:一商品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群体中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要因此而上涨,且上涨总量与下降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
这个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1、凡长期发展较慢的商品(即以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的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低于社会平均值的部门),其价格不断上涨;凡长期发展较快的商品其价格不断将低。比如农业、建筑业、印刷业、手工业等商品尽管其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价格不断上涨;而手机、电脑、汽车、化工由于其生产率提高更快,其价格不断降低。
2、在生产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同样商品的价格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在落后国家和地区低。比如大米、家政、牛肉面、火箭、手机的价格在美国高,在中国低;在北京高、在武汉低。
3、同样劳动支出所挣的工资,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在经济落后地区和国家低。比如搬运、理发的工资在美国比在中国高,在中国比在印度高,在北京比武汉高,在武汉比在宜昌高、在城市比在农村高。
4、工资随群体经济的发展不断上涨,随群体经济的衰退不断降低。比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资增长近100倍。

使用道具

曹国奇 发表于 2020-1-25 11:28:4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1-25 11:12
到底是交易后还是分配后,这个问题要首先明确。
分配交易前就进行了,交易只是分配的普适手段。

在交易不发达的时期,比如原始社会,分配手段主要是共享、或用手撕、用瓢挖。

这里有一个逻辑前提,人类是群居动物,生产一定合作的,所以财富的初始一定是群体大家共有的,但是消费(终端)一定个体的,所以必须进行财富分配,以保证各吃各自分得那一份,从而避免群体在消费中的混乱。

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人能代替另一个人吃饭睡觉。终端消费绝对没有“共*产”二字。

使用道具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1-25 11:32:1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曹国奇 发表于 2020-1-25 11:17
价格的正比和反比(递减)的统一是由价格第一规律决定,是同一价格现象的两种不同表现。

价格第一规律 ...
P=w/Lp
P价格,w单位劳动时间商品价值,Lp劳动生产率。
dP/P=dw/w-dLp/Lp
当单位劳动时间商品价值变化率大于劳动生产率时价格上涨。反之也然。
单位劳动时间商品价值与货币发行与价格预算弹性有关。
价格是货币和供给量作用的结果。

使用道具

曹国奇 发表于 2020-1-25 11:51:4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1-25 11:32
P=w/Lp
P价格,w单位劳动时间商品价值,Lp劳动生产率。
dP/P=dw/w-dLp/Lp
你的这个公式我看了好多次,关键是看不清背后的逻辑。

就目前知识而言,生产率只是一个数学表述的概念,不能对应具体事物。这就是你的逻辑问题。

我的研究中使用的是生产力,这是一个能落到实处的概念,有具体对应物。利用 “价值=生产力乘生产时间” 这个公式(q=ft)便能推导出生产率与价格之间是怎么样的数学关系。
我的数学推导指出,纯澈的生产率与价格没有关,有关系的是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在量纲上看,不同商品的生产率之间是不可以比较大小的,但是生产率变化速度间便可以比较大小了。所以我的表述是“长期发展快”这种表述方式,意思是指生产率的提高速度。

使用道具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1-25 11:55:2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曹国奇 发表于 2020-1-25 11:28
分配交易前就进行了,交易只是分配的普适手段。

在交易不发达的时期,比如原始社会,分配手段主要是共 ...
交易与分配是完全可以明确区分的两个概念,但又是经济学人总是混淆的两个概念。你必须给我什么,我才会给你什么,这就是交易。分配却未必有这样的要求。交易是市场之内的事,分配是市场之外的事。

使用道具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1-25 11:57:0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曹国奇 发表于 2020-1-25 11:51
你的这个公式我看了好多次,关键是看不清背后的逻辑。

就目前知识而言,生产率只是一个数学表述的概念 ...
您的生产力严格说来是劳动生产率。即单位劳动时间生产量。
所以生产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
您的价值其实是生产量。
这些概念在统计学中是常见的。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8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