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ga2411387
545 0

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的幻象B版10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本科生

9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15 个
通用积分
11.8803
学术水平
6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1391 点
帖子
90
精华
0
在线时间
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20
最后登录
2024-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我们暂且假设每个产业的拉动效应都是1:4(即自身的1和拉动的3),并假设每个产业的GDP刚好就是它的编号那么多,那么,吃产业GDP是1,它“拉动”其他产业产生GDP是3;穿产业GDP是2,它“拉动”其他产业GDP是6,住产业GDP是3,它“拉动”其他产业GDP是9,……原材设备产业GDP是8,它拉动其他产业GDP是24,现在看,八个产业总的GDP是1+2+3+4+5+6+7+8=36,各产业拉动其他产业GDP是(1+2+3+4+5+6+7+8)*3=108,那么,总的GDP是多少?是36?还是36+108=144?很显然,GDP是36,每个产业拉动其他产业产生的3倍的GDP虽然是108,但全部就在36里面了,如果认为GDP是36再加108,算成144,无疑是重复计算。即,计算总的GDP,只能计算各产业一次。因此,正确的计算方法是,每个产业产生多少GDP,就只计算一次,该产业所谓“拉动”的其他产业的无论几倍的GDP,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重复计算。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是投资乘数理论的直接推论,前文已经论证了投资乘数理论的错误,其实可以直接推论产业拉动效应的理论也是错误的。但还是会有很多人想不通,明明汽车产业促进了钢铁、橡胶等产业的发展了呀,明明盖房子需要钢筋、水泥呀,怎么能说没有“拉动”效应呢?这种论调完全错误。在古代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时候,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即,每个人,自己种地供自己吃,自己制衣供自己穿,自己盖房供自己住,没有专业分工、合作与交换,生产效率很低,生活水平很差。后来人们慢慢发现,如果一个人只专心干一件事,可以生产更多的物品,于是慢慢演化出分工与交换,A只种粮,B只做衣服,C只盖房子,A需要衣服,就用粮食和B交换,A需要房子,就用粮食和C交换。B、C同样,B需要粮食,就用衣服和A交换,C需要衣服,就用房子和B交换,等等。后来又发展出货币,A、B、C只需把自己生产的东西换成钱,再用钱买自己不生产的东西即可。这样,他们都可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地生产和得到更多更好更便宜的产品,整个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了。那么,在这个分工与交换的情况下,是A“拉动”了B 、C的产业,还是B“拉动”了A、C的产业,还是C“拉动”了A、B的产业?究竟是谁拉动了谁?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是他们自己“拉动”了自己,自己驱动了自己?正确的答案是:A、B、C他们自己“拉动”了自己,自己驱动了自己。A只种粮,A种粮就是在为自己做衣服和盖房子,只不过是用交换的形式,A想要更多更好的衣服和房子,最好的办法是把粮种得又多又好,A种粮是得到衣服和房子的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办法。B、C同理。我们分析A与B的交换。A用自己生产的粮食与B生产的衣服交换,貌似A“拉动”促进了B的产业,貌似B也“拉动”促进了A的产业,那究竟是A“拉动”了B?还是B“拉动”了A?究竟是谁拉动了谁?谁应该是计算的“起点”?答案是没有所谓的起点,没有所谓的“拉动”,A与B交换,说明A本来就需要衣服,B本来就需要粮食,他们其实可以选择全部自己生产(而且他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干的),现在A用粮食交换B的衣服,A对衣服的需求驱使A必须生产更多的粮食,否则就没有产品与B交换,A只需要一人份的粮食就够吃了,但A对衣服的需求驱使A不得不再生产一人份的粮食,以便可以和B交换;A对房子的需求驱使A不得不再多生产一人份的粮食,以便可以和C交换。可见是A的需求驱动着A自己生产三人份的粮食,也就是A驱动了A自己,A“拉动”了A自己,所有A的辛苦、劳动得自己付出,A的成果归A所有,A用自己的成果交换来的B的产品,功劳是A的,GDP也是A的。A、B、C的关系,A为B、C代工生产粮食,B为A、C代工生产衣服,C为A、B代工生产房子,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如果A、B、C都用银子或其他货币进行交换,本质并无不同。可见,A、B、C他们都在自利和自立的动机下,专心做自己的事,他们无意去拉动别人的产业,也无需别人来拉动自己的产业,但他们必须关注其他人的需求并努力满足这些需求;他们虽然只做一件事,但他们对于粮食、衣服和房子的需求全部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他们虽然互有所需,但也相互独立,他们用交换的方式各取所需,各保自由,地位平等,都认为交换是公平合理的办法,互惠互利,互不相欠,自食其力;谁也没占别人的便宜,谁也没吃亏;谁也不需要对别人感恩戴德、低声下气,也不能够对别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他们谁都不能够宣称自己有功于别人,也不接受别人宣称有功于自己,他们的劳动、辛苦自己付出,成果、功劳也归自己;他们自己做选择,自己做决策,如果他们决策失误,做工欠佳,风险和后果自己承担,赖不到别人,别人的失误或损失也赖不到自己;他们可以相濡以沫,也可以相忘江湖;是他们自己的需求驱使他们自己必须生产出远远多出自己需要的产品,以便和别人交换,他们的劳动自己付出,成果归自己,功劳归自己,GDP归自己,他换来的别人生产的产品,仅仅是由别人代工,自己也为别人代工。一句话,他们自己“拉动”了自己,自己驱动了自己,自己养活了自己,自己富足了自己,自我负责,自担风险。这就是市场运作的基本逻辑。在现代的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亿万人进行了更加广泛精细复杂的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与交换,汽车工人想要得到手机,最好的办法是把汽车造好;餐馆老板想要汽车,最好的办法是把饭菜做好;建筑工人想要衣服,最好的办法是把建筑做好;手机厂的工人想要吃饭,最好的办法是把手机做好;汽车工人造汽车,就是在做手机,餐馆老板做饭菜,就是在造汽车,建筑工人做建筑,就是在做衣服,手机厂工人做手机,就是在种粮做饭,但他们都不是亲手做,而是用交换的方式。但他们谁都不欠谁的,谁也不吃亏,他们无意拉动别人的产业,也无需别人来拉动自己的产业。一般来说,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吃穿住行玩等等多样化的需求,他虽然只做一份工作,或者只做一份工作的某一个工序,但他必须在这一份工作或工序中赚到足够的钱,以便满足其吃穿住行玩等多样化的需求,是他自己的需求驱使他自己必须赚到足够的钱,他用钱交换来的别人生产的产品,功劳归他自己,GDP也归他自己,别人仅仅是代工;自己也为别人代工。但估计还会有人脑筋转不过这个弯,他们是如此真切地看到了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共同成长,也真切地看到了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拉动”效应是如此地“真实”!的确,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壮大都是事实,但关于谁拉动谁、某产业及相关产业GDP怎么算、功劳记在谁的头上这些问题,产业拉动效应理论只会提供错误的见解。他们也还没有理解这样一个事实:即,市场中各行各业、上下游产业会自动形成恰当的结构、比例和搭配,使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人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一辆汽车搭配一个发动机和4个轮子(不算备胎),并有相应数量的钢铁和橡胶相配合,这种结构比例大家都看得到,但整个国家,各行各业都需要钢铁、橡胶、木材,最后各需多少?这样的结构和比例就没人能事先知道了,只能通过市场竞争,让市场中的万千参与者,在各自需求和商品价格的指引下,达成近似的结构和比例,且这个结构和比例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300万人口的杭州刚好吃饱,1500万人口的北京却没饿着,30万人口的秦皇岛也不会撑着。要生产100万辆汽车差不多就会刚好有100万个发动机、变速器、方向盘和400万个轮子(按四轮,不算备胎)从另外某些地方运来,建房子所需的钢筋几乎没断过货,天冷了恰好商场里就在卖棉衣,如此等等。

我们说汽车业“拉动”了轮胎业,但为什么不说是轮胎业“促进”了汽车业呢?问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很滑稽,因为明显是汽车厂买轮胎,而不是相反。但是,如果轮胎业“不配合”呢?你也许会说,开玩笑,轮胎业怎么会不配合?当然,现在轮胎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不可能不配合。但在历史上,如果没有原产自美洲的橡胶,汽车业的发展肯定会与现状完全不同。同理,如果没有内燃机的发明,靠蒸汽机作动力的汽车业的发展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事实上,100年前就有电动汽车问世,但在今天电气化铁路、电气化地铁已经普及的今天,能象燃油车一样到处跑的纯电动汽车才刚刚走上普及之路,且目前价格仍然昂贵,为什么?因为电池业“不配合”。自动驾驶汽车还未正式上路,是因为人工智能行业“不配合”。上下游产业之间相对简单的比例关系,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上游是用自己对市场需求的关注、投资、判断和优胜劣汰的方式,取得了与下游匹配的比例关系,所以最好的说法是,谁也不“拉动”谁,各自按预计的市场需求投资下注,比例是在竞争中自然形成的。产业拉动效应理论,是对这种上下游产业比例关系的一种错误解读。上一节中谈到的政府投资1000亿元的例子中,我说,政府投资对整个国家的GDP的贡献为零。但是,政府投资1000亿元,势必比民间消费和投资这1000亿元更加集中,花钱方向也完全不同,因此,政府投资会改变整个国家的GDP的产出结构。

亚当.斯密早就说过:“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每个使用资本和劳动的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也就是说,并非某个或某些行业拉动了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生意,而是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关注并预判了人们的需求,投入资金押上赌注,生产人们所需之物。同理,并非汽车产业拉动了诸如钢铁、轮胎产业,而是这些产业的投资者关注并预判了市场、汽车产业对钢铁、轮胎的需求,并投入资金押上赌注,生产出市场所需的钢铁和轮胎。当然,关系特别密切的产业链上下游可能被大企业整合,从而减小生产的盲目性。例如,汽车生产商会对发动机、轮胎、变速箱等重要零部件提前设计并定货,或投资(甚至并购)重要的零部件生产商,或者干脆自己生产。但市场对特定型号汽车的需求量多少,仍然需要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直接影响各零部件的需求量。在这个案例中,汽车业往往被人们自然地当成龙头,“拉动”各零部件生产行业,也带动各零部件生产的波动。但即使如此,产业拉动效应理论仍然不能说是正确,只要你没在零部件等上游企业投资下注,功劳就没你的份,也没人给你分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乘数理论 错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cda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3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