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因斯与萨伊---很有意思的悖反
黄焕金
凯因斯主义是通过指责萨伊法则而创建起来的。萨伊法则指市场可以通过灵活调节价格等因素而调整供求,从而避免商品滞销与需求不足。而凯因斯主义则认为市场存在着“价格粘性”,因此在需求不足时不可能相应降价以达到市场出清。
在此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凯因斯主义指责萨伊法则的主要点是市场存在着价格粘性,从而防碍市场对商品的吸收;假如市场具有很好的机制消除这种价格粘性,则凯因斯主义看来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市场完全可以在一定时段内建立新的均衡。这样,凯因斯主义就以价格粘性为基础构建了它的体系,直至达到这样一点:它实际上是要在现存高价格条件下去寻求需求刺激。而这一点是非常成问题的。因为,商品难卖自然要降价,但你不降价,却指望有某种因素能够刺激起市场对你的商品的需求,这不是很成问题吗?比如你作为开发商,将房价从1万升到2万,结果滞销了,而你并不是将房价降下来,而是指望通过政府实施凯因斯主义政策,人为制造需求,好让你的房子以2万元的价格卖出去。这样显然是非常畸形的做法,难怪凯因斯主义总是导致通胀甚至滞胀了。
所以,从承认价格粘性的存在走到维护现存高价格的立场,凯因斯主义对经济产生了有害的作用,因为它会使价格越来越高,直至形成价格泡沫。
按萨伊法则,价格会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通过价格变化而平衡供求,从而不断形成新的均衡。虽然现实中市场很难短时间内实现这一点(甚至要通过破坏性很大的经济危机来纠正偏差而实现它),但我们应该要看看是什么因素在阻碍它的实现,从而消除这些因素,好让市场机制更好地按这个萨伊法则行事。因此,政府政策的责任,实际上并不是凯因斯主义方式(即在维护现存价格下的救市与刺激需求),而是去排除这些因素,好让价格与需求更好地互相适应。比如,在工资上面,采取更灵活的工资制度,从而避免工资刚性的出现,这就体现了萨伊法则与维持正常市场机制的意义。在需求不足的时候,采取降低工资与减税等政策,使商品成本下降,从而可以让商品价格得以下降,从而纠正需求不足。这才是正常的办法。而凯因斯主义则试图在现存这些成本不能得到下降的情况下,去刺激需求,这样做的一个副作用就是政府背负越来越大的债务,就象今天许多国家都负债累累一样。这种负债的实质,无非就是要维护某种高价格,通过举债来刺激需求,使价格变得越来越高。过高的价格在难以维持的时候就会下降,于是就有人叫喊“通货紧缩”了。但是,不让它紧缩,难道要继续维持高价格吗?房价从10万元下降为9万元,有人喊“通缩”了,因此要继续维持10万以上的房价才是。这样的畸形状态难道可以无限维持下去吗?你花费吃奶的力量将房价拉升到15万后,你还能拉上去吗?当房价从15万下降为14万时,是否又有人叫喊通缩呢?价格升得越高,跌得当然就越惨了,此时你不想“通缩”出现势必登天。所谓通缩不过是过度通胀的纠正而已,由此所导致的巨大破坏,也是过度通胀带来的,而不是通缩带来的。
因此,政府的责任应该不是采取凯因斯主义政策,而是创造条件去实现萨伊法则,即让各方面的商品价格更有弹性地变化。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假象,要通过价格下降来解决,而不是要“救市”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