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30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30-02
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要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实现农村民主管理、推进农村管理体制的变革,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新农村建设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结合近年来各地新农村建设实践,笔者认为,坚持以农民为本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
一、以农民为本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新农村建设需要践行科学发展观,而践行科学发展观最关键的不仅是要全面理解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认识,而且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社会权益,激发农民的建设热情。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做到建设新农村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
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把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来认识,更应明确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建设者。农民是农业生產力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因素,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离不开城市对农村的扶持,也需要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但是,国家的政策,城市的扶援,工业的反哺,最终都要通过农民自己的行动来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也很难对农村建设发展发挥持久有效的作用。所以,明确农民新农村建设中建设者地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进而决定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难以进行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就难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实现农村民主管理、推进农村管理体制的变革,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新农村建设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二、以农民为本必须在增加农民收入前提下,拓展农村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多种产业,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由于长期偏重城市改革、工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相对落后,农民小康总体水平较低,农村生存环境质量较差。因此,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改善农村环境。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农民为本,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建设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民,不断推动农民实现全面发展。为此,一是继续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延伸农业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实质就是增强农民的生存能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前提。同时,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过程,必然是农民开拓视野的过程,这对提升农民民主意识,监督意识,发挥主体意识必然起到基础性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但农民现有的文化素质与日益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求有很大差距。针对大多数农民缺乏职业知识、经验和技能,只是初级型劳动力,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对技术型工人的需求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必须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针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技能,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另一方面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从中央到地方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金,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健全的培训机构。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
三、以农民为本必须切实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离不开城市对农村的扶持,也需要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但是,国家的政策,城市的扶援,工业的反哺,最终都要通过农民自己的行动来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也很难对农村建设发展发挥持久有效的作用。
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是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只有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才能调动起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慧与力量源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以农民为本,发挥、调动、保护好农民大众的积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更应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建设者。所以,只有始终立足于为农民谋福祉,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眾,充分發揮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巨大的力量源泉。
作者:王小琴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