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石开石
3122 2

[价格理论] 介绍几个指出供给曲线(供给定律)错误的人及其作品 [推广有奖]

泰斗

8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318 个
通用积分
1821.7757
学术水平
466 点
热心指数
436 点
信用等级
324 点
经验
508731 点
帖子
37780
精华
1
在线时间
10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28
最后登录
2024-4-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供给曲线(供给定律)错误,早已被有关人士发现,以下介绍几个。

1. 李卫华

作品有《均衡价格理论批判》等等(搜索可见)。

2. 王震

作品有《新经济学连载之五——供给定理》(新浪博客)。

3. 王金贵

作品有《对供给曲线的否定》(一)等等(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4. 龙之珠

作品《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是同一条曲线,不可能分离》等(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供给定律 供给曲线 人大经济论坛 人大经济 经济论坛

沙发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7-25 16:18: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呼吁重视经济学的根本性错误)

    摘要:本文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所列的案例中,加入成本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样的案例却反映出不同的结果,突显了利润在市场中的重要性,很显然供给量并非取决于价格,而是取决于利润,文中的结论动摇了价格均衡理论。

    关键字:供给、价格、需求、马歇尔

    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提出的需求与供给理论,奠定了经济学的底层基础,至今仍是经济学的开篇必学之论。他用下降的需求曲线和上升的供给曲线,分析了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影响。

    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引述了当时当地市场谷物交易的例子,用以说明价格、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关系。下表是他在该书中所举例子的交易数据:

    价格(先令)卖主愿意卖出的量(夸脱)买主愿意买入的量(夸脱)

    371000600

    36700700

    35600900

    表中是他列举的,对应不同价格,卖主愿意卖出谷物的量,和买主愿意买入谷物的量。他认为买卖双方在36先令的价格下趋于一致,“36先令这一价格堪称为真正的均衡价格”。[1]180

    由这个市场均衡价格的概念延伸开来,马歇尔引出了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虽然他曾指出供给曲线可能是上升的、下降的或有升有降的,但是由他发展而来的经济学认为,作为因变量的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是自变量价格的函数,并且认为供给曲线似乎仅仅只是上升的。

    1、价格决定还是利润决定

    马歇尔的需求曲线正确地反映了市场需求跟随价格变化的规律,因为市场价格对于需求量有着最直接的决定作用,对于案例中的三种价格,他设定买主选择了三种不同的买入量,这符合实际市场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卖主实际上只能依据自己的成本和买主对于各个价格的需求量,选择相应价格下的供给量,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按照马歇尔的假设,市场买主在37、36、35先令三种价格下,分别可能发生的600、700、900夸脱购买量,就是当时当地市场的全部谷物需求量。但是,他所设定的,卖主对于三种价格选择的三种不同的卖出量(1000、700、600夸脱),并非市场的普遍情况,只能说明卖主至少拥有1000夸脱可用于出售的谷物。没有哪个卖主会放着更多利润不赚,而仅赚取相对较低的利润,这不符合市场是由经济人组成的基本假设。马歇尔在他对市场的考察中,没有涉及成本问题,如果我们把成本因素引入他的例子,情况将有很大变化。下面先仅就他的例子,分几种情况进行讨论:

    情况1、各批量成本相同

    为了更全面的观察,这里假设卖主承受的成本有三种可能,成本1(34先令)、成本2(30先令)或成本3(26先令),按照这样的假设,对应于不同的销量,卖主可能会产生利润1、利润2或利润3 ,三组可能的利润,如下表所示。

    价格 (先令)买量 (夸脱)成本1 (先令)利润1 (先令)成本2 (先令)利润2 (先令)成本3 (先令)利润3 (先令)

    37600341800304200266600

    36700341400304200267000

    3590034900304500268100

    如果卖主的成本是成本1(34),当卖出量分别为600、700、900夸脱时,利润1分别为1800、1400、900先令。这时卖主的选择自然是在价格37先令上,卖出600夸脱谷物,获得利润1800先令利润,另外手中还保有至少400夸脱的谷物。

    如果卖主的成本是成本2(30),当卖出量分别为600、700、900夸脱时,利润2分别为4200、4200、4500先令。这时卖主的选择自然是在价格35先令上,卖出900夸脱谷物,获得利润4500先令利润,另外手中还保有至少100夸脱的谷物。

    如果卖主的成本是成本3(26),当卖出量分别为600、700、900夸脱时,利润3分别为6600、7000、8100先令,这时卖主的选择自然是在价格35先令上,卖出900夸脱谷物,获得利8100先令利润,另外手中还保有至少100夸脱的谷物。

    在这高、中、低三种成本状态下,卖主很显然都会依据获利最高的状况选择供给量,由此大家已经很容易分辨出,卖主的供给量应该是由价格还是由利润来决定了。

    情况2、批量越大成本越低

    如果考虑到在不同批量下,成本可能存在差异,按照原先交易价格的阶梯量差与批量越大成本越低(符合现代市场状况)来考虑,这里假设卖主有可能承受着三种不同的组合成本之一,成本1、(36、35、34先令)、成本2(32、31、30先令)或成本3(28、27、26先令),按照这样的假设,对应于不同的销量,卖主可能会产生利润1、利润2或利润3 ,三组可能的利润,如下表所示。

    价格 (先令)买量 (夸脱)成本1 (先令)利润1 (先令)成本2 (先令)利润2 (先令)成本3 (先令)利润3 (先令)

    3760036600323000285400

    3670035700313500276300

    3590034900304500268100

    在每组批量越大成本越低的假设下,卖方自然都会选择35先令价格下的900夸脱销量,低价多销获得较高的利润。

    情况3、批量越大成本越高

    如果考虑到在不同批量下,成本可能存在差异,按照原先交易价格的阶梯量差与批量越大成本越高(按照马歇尔的隐含意思)来考虑,这里假设卖主有可能承受着三种不同的组合成本之一,成本1、(32、33、34先令)、成本2(28、29、30先令)、成本3(24、25、26先令),按照这样的假设,对应于不同的销量,卖主可能会产生利润1、利润2或利润3 ,三组可能的利润,如下表所示。

    价格 (先令)买量 (夸脱)成本1 (先令)利润1 (先令)成本2 (先令)利润2 (先令)成本3 (先令)利润3 (先令)

    37600323000285400247800

    36700332100294900257700

    3590034900304500268100

    在成本较高或中等(成本1或成本2)时,卖主会选择高价(37先令)少销(600夸脱),获得较高的利润(3000或5400先令);在成本较低时(成本3)卖主会选择低价(35先令)多销(900夸脱),获得较高的利润(8100先令)。这样的成本设定体现了,卖主为多卖做出的牺牲。即使在批量越大成本越高的情况下,卖主同样是会用利润来决定销量,而不是用价格来决定销量。

    在这里,情况2反映了现代市场商品是卖主专为市场销售而生产商品的情况;情况3反映出卖主为了出售谷物换回其它商品,节省或牺牲自己消费谷物的情况。二者的差别在于一个专为市场销售而生产,另一个为了换回其它有用物品而省吃俭用。

    现代市场上,卖主专为市场销售而生产商品,当然谋求更多供给量,一般销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也越高。批量越大价格越低,是市场上的普遍现象,否则就不会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不会有经济发展的可能了。在古老的年代,为了换回其它商品,节省或牺牲自己的消费,节省越多牺牲越大,相当于成本越高,只有在高价的吸引下,卖主才愿意做出更多的牺牲。无论如何,情况2和3同样展示了,卖主会依据利润,而不会依据价格来决定销量。

    进一步假设,如果依据价格37、36、35先令,600、700、900夸脱不是市场买主可能发生的全部需求量,而只是当天或本次交易买主的需求量,卖主以后还有卖出谷物的机会,且卖主手中只拥有马歇尔案例所列出的1000夸脱谷物,也是市场最大的供给量。那么卖主首次将只会以最高价格出售谷物,手中剩余的谷物以后无论以三种价格中的任一价格出售,卖主都会获得更大的利润。

    再进一步假设,如果卖主手中的谷物不只是马歇尔案例所列出的1000夸脱,卖主随时可以从其它地方购入更多的谷物,供给本地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卖主只会以利润来考虑买卖就更明显了,无论市场价格的高低,只要买、卖之间有利润可图,卖主就会进行交易;如果无利可图,无论价格多高,他都不会再做这类生意。

    2、突出竞争环境

    在马歇尔的案例中和在上边的分析中,似乎只有买卖双方之间的市场博弈,并没有体现出卖者们之间的市场竞争,下面把卖者之间的市场竞争显现出来,再做一些更进一步的分析。

    如果在该市场上有5位卖主,各有200夸脱谷物想要出售,他们的成本都低于35先令。仍在价格为37、36、35先令时,市场的谷物需求总量依然分别是600、700、900夸脱的限定范围内进行考察。在此情况下,5位卖主就都只能以35先令的价格,总共卖出900夸脱的谷物。

    如果这5位卖主的成本各不相同,都低于35先令不太多。在他们各有200夸脱谷物,且都坚持一个同样的确定单位利润的情况下销售,这样只有成本最低的卖主首先卖光自己的谷物,其他卖主才能按照各家的成本,依次开始销售,成本最高的卖主最后卖出谷物,且有剩余谷物。如果他们都必须有利润,但不坚持利润相同,5位卖主都只会以35先令的价格,总共卖出900夸脱的谷物,结果是他们的利润各不相同。

    如果再进一步,假设所有的卖主不仅各自拥有200夸脱谷物,他们各自都有源源不断的货源,这样的话,在所有卖主中,只有成本最低的卖主,能以其他卖主无法接受的低价销售谷物,其他卖主就只有被挤出市场去了。

    在有竞争的情况下,价格反映了买主的购买能力,卖主的供给量更主要是依据自己的成本和利润了。亏本的买卖没人愿意去做,真的做亏了是他不善经营的失败。任何经营的失败更是从反面证明了,不可以不按照成本和利润进行经营。

    3、经济学的问题所在

    市场经济底层的基础依据是经济人(理性人),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努力,市场通过每个人的利己行为,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亚当。斯密(1723-1790年)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市场供给的根本动力就是获取利润,市场中的每个人进行生产与销售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利润。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出任何为市场提供商品供给的理由了。

    在市场上卖主希望价格越高越好,买主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并不存在独立的需求价格和独立的供给价格。买卖双方都受到自己和对方的所能承受价格压力的挤压,卖主降低价格受限于自己已支出的成本,买主接受价格受限于自己已挣到的金钱,只有在双方都认为价格可以接受时才会形成交易。在交易中卖主不可能不考虑成本和利润,不如此,卖主也就不存在了。买主必须考虑有多少货币可以用来购买此物及其数量,世上很有钱的人数毕竟很少,所以价格越低,买主越多买量越大。

    马歇尔的需求理论正确地反映了市场状况,价格决定需求具有坚实的市场事实基础,但是他的供给曲线却是他牵强模仿需求理论的结果。他的问题在于,他误认为,与价格可以决定需求量相似,价格也可以单独决定供给量;他忽略了在市场的价格下,成本和利润对于供给量的直接作用;并混淆了节省换物与专为市场生产,这两种在当时混存的供给状况;更重要的是,他忽略了市场竞争的强力作用,以及由价格决定的需求对于供给的影响。于是,他才有了上升的供给曲线。

    需求曲线反映了价格升或降必有需求量减或增的客观经济规律,供给曲线却没有这样的客观规律作为基础,马歇尔对供给理论所假定的,只有价格变动其它不变,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在市场供需具有价格弹性的实际竞争中,在价格下降需求量必定增加和价格上升需求量必定减少的确定关系之下,在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因需求量的减少而不可能增加;在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因需求量的增加才可能增加。[2]

    在今天的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四元钱一斤的苹果,一次买三斤时,只要付十元钱。这样的买卖在市场上司空见惯,这种普遍的市场现象,与宣称价格越高供应量越大的供给理论截然相反。中国从1987年到2011年移动电话数量的高速增长,和美国1910年代福特公司推行汽车大众化的发展过程,都是供给量在价格下降中增长的典型例子,这些并非个别例子,而是几乎所有商品在一定区域内扩大市场(销量)的必经之路。

    供给量实际上不是价格的函数,恰恰相反,价格事实上是供给量的函数。在社会收入(经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价格是供给量的函数,供给量减少价格必然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必然下降。现在供给量的增加,更多的是因为新技术或新业务模式所导致的成本和价格同步下降。这样的描述,至少比现在经济学所表述的更准确许多。

    宏观上看价格反映了供求的平衡,价格下降反映出供大于求,价格上升反映出供小于求。但应注意的是,这个关系是供求关系,而不是单一的需求或供应与价格的关系。真正决定价格的因素,是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水平和各类产品成本水平的组合状况。在社会收入相对稳定、增加或减少的各种情况下,或在产品成本相对稳定、增加或减少的各种情况下,价格变化反应的需求或供应相对于价格的关系是不一样的。真正注意和把握这一点,对于宏观经济分析非常重要。

    现代的经济学继承了马歇尔的供给量是价格之函数的错误观念,把自变量与因变量放在了相反的位置上,因果互换本末倒置。由于马歇尔的错误,更由于他的理论是经济学的根本基础,使得微观与宏观无法协调一致,也使得经济学难以自洽,至今难以看清市场经济的真正面目。

    现代的经济学还忽略了马歇尔曾指出的,供给曲线可能有上升的、下降的或有升有降的三种情况,片面强调了供给量会跟随价格的涨落而增减。更严重的是,在几乎所有经济学者的头脑中,都形成了这一片面印象,这对判断经济现象和走势形成了严重的影响。依据消费价格指数(CPI)判断经济走势,具有相当严重的误导性。

    在市场上存在着,商品的价格、需求与供给,消费者的工资、就业与消费(需求),企业的成本、利润与销量(供给)。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一直就非常模糊,尤其是商品的价格、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最为混乱。准确分辨它们各自相互作用的强度十分重要,只有缕清这些关系,才能看清市场经济的来龙去脉。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廉运杰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2] 王生智,重识经济,北京:研究出版社,2020.

使用道具

藤椅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7-26 14:38: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供给量实际上不是价格的函数,恰恰相反,价格事实上是供给量的函数。在社会收入(经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价格是供给量的函数,供给量减少价格必然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必然下降。现在供给量的增加,更多的是因为新技术或新业务模式所导致的成本和价格同步下降。这样的描述,至少比现在经济学所表述的更准确许多。
+++++++++++++++++++++
王先生的文中的一段。
说的正确。价格其实是(销售)供给量的函数,而非相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