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数据库
地理数据库:按照层次型的数据对象来组织地理数据,这些数据对象包括对象类、要素类和要素数据集。
对象类是指存储非空间数据的表格。
要素类是具有相同几何类型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即同类空间要素的集合,如河流、道路、植被、用地等。要素之间可以独立存在,也可具备某种关系。当不同要素类之间存在关系时,应考虑将它们组织到一个要素数据集中。
要素数据集是共享空间参考系统并具有某种关系的多个要素类的集合。存在以下三种情况,考虑将不同的要素类组织到一个要素数据集中:
① 当不同要素类属于同一范畴;
② 在同一几何网络中充当连接点和边的各种要素;
③ 对于共享公共几何特征的要素类。
文件地理数据库:在文件系统中以文件夹形式存储。每个数据集都以文件形式保存,该文件大小最多可扩展至 1 TB。 gdb格式
个人地理数据库:所有的数据集都存储于 Microsoft Access 数据文件内,该数据文件的大小最大为 2 GB。 mdb格式
2、地理数据库的创建过程
地理数据库的创建过程分为以下五步:
.
(1)创建新的地理数据库:
可以建立两类地理数据库:本地地理数据库(个人地理数据库、文件地理数据库)和ArcSDE地理数据库(空间数据库连接)。
而ArcSDE地理数据库必须首先在网络服务器上安装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ArcSDE,才能建立ArcCatalog到ArcSDE地理数据库的连接。
在目录菜单选择需要存放地理数据库的文件,右键——新建——文件地理数据库——输入名称。
(2)建立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项:
建立要素数据集:先明确其空间参考,包括坐标系统和坐标值的范围。
在地理数据库右键——新建——要素数据集——输入要素数据集名称(不能包含数字)——定义坐标(新建或者导入已有的坐标)——完成要素类的新建。
建立要素类:要素类分为简单要素类和独立要素类。简单要素类存放在要素数据集中,使用要素数据集的坐标,不需要重新定义空间参考。独立要素类存放在数据库中的要素数据集之外,必须定义空间参考坐标。
在新建的地理要素数据集上右键——新建——要素类——输入名称——指定要素类型——字段编辑(OBJECTID和SHAPE为必须字段,OBJECTID为索引字段,SHAPE为要素的几何图形类别)。
建立关系表:
右键单击地理数据库——新建——表——设置表名——编辑字段。
3、向地理数据库加载数据
地理数据库支持Shapefile、Coverage、INFO表和dBASE表、CAD、Raster等类型,如果不是支持格式,可用ArcToolbox中的工具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导入数据:当导入已有的Shapefile和Coverage到地理数据库时,就会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要素类,若生成独立要素类,需要为导入的数据定义坐标系统;若生成简单要素类,导入工具会自动为其建立与要素数据集相同的坐标系统,不需重新定义。
导入方法:选择需要导入的Shapefile文件,右键——导出——导出至地理数据库。
或:选择需要导入文件的地理数据库——右键——导入——选择需要导入的数据类型。
载入数据:不同于数据导入,数据载入要求在地理数据库中必须首先存在与被载入数据具有结构匹配的数据对象。
(例如,只能导入整个road层,但可以在原road层的基础只上载入变化数据)
右键单击要载入数据库的要素表——加载——加载数据——找到要输入的要素表——打开目标数据库和目标要素类——打开字段匹配到目标字段对话框——选择是否加载全部数据。
4、进一步定义数据库
在对关系表和要素类中的数据进行查询检索时,可以在字段上建立属性索引提高查询的速度。空间索引可以提高对空间要素的图形查询速度,属性索引是RDBMS用于检索表中的记录。
右键单击需要建立属性索引的要素类——属性——索引——添加属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