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据挖掘|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师| R语言| 市场营销| 统计年鉴| 学术培训| 经济学| 经管之家
论坛首页 > 人物专题 > 经济学人 > 衣俊卿 进入论坛下载中心
财会学人 | 统计学人 | 管理学人 | 金融学人 | 经济学人 |
衣俊卿衣俊卿
更多

基本信息

  • 姓  名:

    衣俊卿

  • 职  务:衣俊卿
  • 民  族:汉族
  • 籍  贯:辽宁
  • 出生日期:1958年1月
  • 毕业院校: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
  • 所学专业:哲学
  • 最高学历:博士
  • 所属行业:政府官员
  • 联系老师讲课,请扫描右边微信二维码联系客服 微信
  • 简介:衣俊卿,辽宁东港人,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博士,1976年7月参加工作,目前在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2010年2月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2013年1月17日,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免去其中央编译局局长职务。 

教育经历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7年3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2007年4月起担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2010年2月起担任中央编译局局长。
2013年1月17日,衣俊卿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免去其中央编译局局长职务。

学术兼职
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
黑龙江省政协
活动照(20张)委员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黑龙江省哲学学会会长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衣俊卿研究领域

(1)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2)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衣俊卿论文与书籍

学术著作
1、《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1990年版,台湾森大读书有限公司, 
2、《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 》,1993年12月,台湾唐山出版社 
3、《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1994年7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4、《历史与乌托邦》,1995年12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5、《衣俊卿集》,1995年12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6、《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2000年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2001年5月,中央编译出版社
8、《文化哲学》,2001年8月,云南人民出版社
9、《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2003年5月,中央编译出版社
10、《文化哲学十五讲》,2004年10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11、《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 
12、《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 
13、《 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评述》,2005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 《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2005年9月,云南人民出版社
14、《宗教与当代西方文化》(译著),Edward Cell编,1995年2月,台湾桂冠出版社 
15、《日常生活》(译著),Agnes Heller著,1990年,重庆出版社


论文作品
1、《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中国社会科学》 ,1994年2期 
2、《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 
3、《人类发展状况批判与人学主题的确立》,《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1期 
4、《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3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9期论点摘编
5、《哲学的本性与马克思学说的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5期 
6、《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5、新华文摘2004.20、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转载 
7、《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8、《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中国哲学年鉴·2007》“热点聚焦”转载,P155-156。 
9、Problem-Oriented Philosophy and Problem of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Spring 2007, Vol. XXVIII, No.1;(《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著作照(5张)10、《论人的自然》,《哲学研究》,1991年9期 
11、《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哲学研究》,1992年10期,《新华文摘》1993年1期全文转载 
12、《交往与异化》,《哲学研究》,1994年5期 
13、《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哲学研究》,1997年8期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哲学研究》,2005年8期,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日摘编 
15、《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阐释结构》,《哲学研究》,2007年11期 
16、《主体性----人之自我相关性》,《哲学动态》,1991年8期 
17、《哲学:在文明转型时期重新定位》,《哲学动态》,1993年11期 
18、《开拓文化哲学的新领地: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动态》,1995年1期 
19、《论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定位》,《哲学动态》,1995年2期 
20、《承载时代人文精神重建之使命》,《哲学动态》,1996年3期 
21、《人学研究:域界厘定与范式转换》,《哲学动态》,2000年6期 
22、《社会发展与文化转型》,《哲学动态》,2000年3期 
23、《“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求是学刊》1988年1期; 
24、《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求是学刊》1988年4期; 
25、《论人之主体性的双重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2期; 
26、《论实践的多重哲学内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3期; 
27、《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范畴》,《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1辑; 
28、《论改革时期的“意识形态断裂” 》,《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4期; 
29、《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异化观》,《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2辑; 
30、《从总体上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分化》,《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3辑; 
31、《马克思学说的一体化及其实质》,《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32、《从康德到马克思:完成哲学革命的契机》,《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6期; 
33、《人的需要及其革命——布达佩斯学派的“人类需要论”述评》,《现代哲学》1990年第4期; 
34、《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契合机制》,《吉大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1期 
35、《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3期 
36、《论人类精神的跨世纪走向》,《求是学刊》,1992年1期 
37、《人的实践与人的世界的多重对应关系》,《江泽论坛》,1992年9期 
38、《革命范畴的哲学反思》,《现代哲学》,1992年1期 
39、《人的现代化:走出日常生活的世界》,《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1期 
40、《从日常生活批判到哲学人类学》,《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1期 
41、《论马克思从传统理性主义向现代理性主义的转变》,《浙江学刊》,1992年5期 
42、《“具体的总体”与辩证法》,《学海》,1992年1期 
43、《论日常世界与非日常世界——透视人类社会结构的新视角》,《学术交流》1992年第3期 
44、《中国文化的转型与日常生活重建的批判》,《河北学刊》,1993年2期 
45、《新世纪:总体人的生成》,《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1期 
46、《论发展的尺度》,《学习与探索》,1994年3期 
47、《“内在创造性转化”还是“外在批判性重建”》,《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4期 
48、《论日常思维与原始思维的内在关联》,《理论探讨》,1994年6期 
49、《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演化》,《江海学刊》,1995年3期 
50、《多重文化的冲突与哲学的重新定位》,《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4期 
51、《现代实践哲学的文化内蕴》,《开放时代》,1995年6期 
52、《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重塑——关于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深层思考》,《北方论丛》1995年第4期 
53、《评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教学与研究》,1996年2期,《新华文摘》1996年8期全文转载 
54、《人:在文化哲学的视野内》,《江海学刊》,1996年1期 
55、《论中国现代化文化精神的缺失及生成问题》,《长白论丛》,1996年2期 
56、《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的裂变与整合》,《开放时代》,1996年2期 
57、《日常生活批判与深层文化启蒙》,《求是学刊》,1996年5期 
58、《人的成熟与人学的自觉 》,《江海学刊》,1997年2期 
59、《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求是学刊》,1999年1期,《新华文摘》1999年4期全文转载
60、《文化哲学:未来哲学的自觉形态》,《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2期 
61、《人的存在与辩证法》,《现代哲学》,1999年1期 
62、《现代文化哲学视野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开放时代》,1999年1期 
63、《论人的存在----人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学习与探索》,1999年3期 
64、《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江海学刊》,2000年1期,《哲学动态》,2000年5期论点摘编 
65、《回归生活世界与建构文化哲学》,《求是学刊》,2000年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2期转载 
66、《实践哲学:超越与升华》,《求是学刊》,2000年2期 
67、《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北方论丛》,2001年1期,《新华文摘》,2001.5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3论点摘编
68、《论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理性的走向》,《求实》,2001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转载
69、《双重文化背景中哲学理性的位移》,《开放时代》,2001年2期 
70、《关于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4期 
71、《论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更新》,《求是学刊》,2001年5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 
71、《关于马克思学说的双重解读》,《学术研究》,2001年12期 
72、《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域》,《社会科学缉刊》,2002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73、《哲学:在全球化时代重新定位》,《河北学刊》,2002年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论点摘编” 
74、《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求实》,2002年6期 
75、《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5期 
76、《论文化的内涵与社会历史方位——为文化哲学立言》,《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3期,《光明日报》2002年8月6日B4版“论点摘编” 
77、《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兼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江海学刊》,2002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重点摘编” 
78、《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求是学刊》,2003年3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4 
79、《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述评》,《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3.3转载
80、《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2期 
81、《回归文化批判:哲学的本质要求》,《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 
82、《东方与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语境下过程哲学和文化哲学的一次对话》,《世界文化论坛》,2004年10期 
83、《走近罗蒂——与罗蒂先生关于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和文化哲学的对话》,《求是学刊》,2004年5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84、《关于人学研究内在局限性的反思》,《江海学刊》,2005年5期 
85、《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求是学刊》,2005年6期 
86、《在启蒙的地平线上——关于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问题的对话》,《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 
87、《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88、《日常生活批判:一种真正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中青年专家访谈录” 
89、《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90、《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6期 
91、《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河北学刊》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3期全文转载 
92、《包容的力量——纪念罗蒂》,《求是学刊》2007年第4期

代表性论文
1、《总体性范畴初探》,光明日报,1991年4月1日 
2、《今天马克思仍然“在场”——“重读马克思”笔谈》,光明日报,2002年4月18日 
3、《日常生活批判与价值念变革》,光明日报,1999年1月1日 
4、《当代哲学的人学自觉》,光明日报,1997年8月16日 
5、《破解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中国教育报,2006、1、19第7版 
6、《日常生活批判与社会科学范式转换》, 《光明日报》2006、2、14第12版

承担课题
1、社会文明与日常生活哲学研究 1994国家教委项目 
2、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的实证性哲学研究 1998年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 
3、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结构的实证性哲学研究 1999年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5、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人类学 1993年黑龙江教委科研计划项目 
6、中国的哲学人类学 1994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 
7、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阻滞力的实证性哲学研究 1997年黑龙江省教委科研计划项目 
8、关于中国现代文化与日常生活结构变迁的变化哲学研究 1999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9、系统建构以人的现代代为宗旨的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2000年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衣俊卿主要成就

荣誉成果
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1992
2、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5 
3、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获奖等级三等奖 1998 
4、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2002 
5、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 
6、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专家提名奖 1994 
7、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金岳霖学术奖优秀奖 1995 
8、文化哲学,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 2002 
9、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黑龙江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青年一等奖 1992 
10、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黑龙江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1994 
11、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 黑龙江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1996 
12、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黑龙江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0年8月11日 
13、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黑龙江省第11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4年10月 
14、20世纪的文化批判,黑龙江省第12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12月

人大经济论坛

京ICP备11001960号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107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GMT+8, 2024-04-25 11:48

为做大做强论坛,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62719935)

联系QQ: MSN:pinggu.org@hotmail.com 邮箱:service@pinggu.org

合作咨询电话:(010)62719935 广告合作电话:010-68456523 13811729406 (李老师)
投诉电话:(010)68466864 不良信息处理电话:1366129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