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1.篇章结构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中关于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假设,并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进行了比较。本章第一节分析了古典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概念。在斯密的经济人概念中存在着两面性,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分别继承了斯密经济人概念的不同侧面。第二节分析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当事人” 概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透过资本一般对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做了基本规定。第三节通过由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谢克引发的争论,分析了竞争即“许多资本的相互关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并探讨了下面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如何从一个普遍的动机出发解释竞争中的不同行为。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追求剩余价值和追求利润,在意义上是不同的。第四节介绍了演化经济学对新古典利润最大化假设的批评,强调这一批评事实上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不确定性的分析,以及在他看来这种不确定性如何影响着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目标和行为。第五节简略地评论了经济制度的多样性与行为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辩证的互动关系对中国的改革实践所可能有的指导意义。此外,在这一节里我们还指出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概念在解释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多样性时所具有的局限性。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第一,全面地、分层次地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人的行为和动机的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不同的理论层次上阐述了他的相关理论,这些层次包括资本一般、竞争、以及不确定性对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影响等。
  第二,通过由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谢克引发的争论,分析了竞争即“许多资本的相互关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并探讨了下面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如何从一个普遍的动机出发解释竞争中的不同行为。马克思事实上把当事人的行为在特定社会存在中的客观意义与该行为的经验动机区分了开来,两者并不是必然一致的;另一方面,前者始终像参照系一样,对主观的经验动机起着校准的作用。换句话说,经验动机只是前者的表现形式,而行为的客观意义则可以成为理论上所假设的普遍动机。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追求剩余价值和追求利润,在概念上具有不同的含义。正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才代表了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普遍动机。
  第三,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如何把不确定性引入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分析,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种种非理性。与此相关的是,本文澄清了,马克思的理论中并没有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的观念。
  第四,本文提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概念具有某种结构主义的局限。也就是说,这一当事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构件,执行着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所要求的功能。而这样一来,在这类抽象概念的基础上似乎就难以解释,第一,经济系统本身的重大制度性变革;第二,制度的多样性以及相应的人的行为模式的多样性。我们有必要结合其他社会科学的成就,超越纯粹经济学的视野,对人的行为和动机模式进行更为具体的研究,以丰富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提出来的假设。
  3.研究方法
  第一,本文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观点,在具体研究中,从纵向上按照思想史的沿革对不同理论观点进行了比较;在横向上对当代不同经济学范式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尤其是借鉴了演化经济学的新观点。
  第二,本文借鉴了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力图对人的行为和动机假设进行跨学科的、全面的研究。
  第三,本文尝试把人的行为和动机模式这一抽象的理论与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分析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如何影响了改革的实践。
  4.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文被翻译为英文,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全文收入,并置于当期的首篇。见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Feb.2008,vol.29, no.1.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