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评价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战略_工商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7-28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评价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战略_工商管理论文

摘要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本文采用定性的、动态的和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在借鉴国际工业化实践基础上,面对着新的时代背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得出我国工业化道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及其发展战略。
关键字: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等产量线 等成本线
引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在建国初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增长的方针,当时是为了迅速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另外它实行了赶超的战略,当时是在中国特定的背景下实行的。改革开放以后,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这样一种片面性的做法。从80年代初开始,实行了向轻纺织工业倾斜的政策,鼓励支持轻纺织工业的发展,调整重工业过度、轻工业过轻、市场消费水平供给不足这一局面。
从90年代后期以来的十年,特别是1998年以来又出现重工业重新高度增长的这样一个局面,这种高速增长大概数据是,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重工业增长率要超过轻纺织工业,当然轻纺织工业也增长得很快,但是它比重工业要慢四个百分点。它增长的结果就是重工业与轻工业在增长值中的比重值发生了这样一个变化,在整个增加值构成中2003年重工业占到64.3%,2004年达到65%,轻纺织工业增长值达到35%。
一、概念与理论基础
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重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劳动密集型产业指的是在生产技术发展过程中,占用劳动力较多,资本和技术的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劳动比重相对较大的这部分经济,一般为传统的产业、行业、企业和传统的产品生产。
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说明,长期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技术进步。这是因为,没有技术进步,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最终人均产出的增长就会停滞。一个国家要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就应该不断推动技术进步。然而,经济增长理论只是从总体上进行分析,而且一般都在封闭经济假设下进行,而技术进步一般不会在一个国家各个部门同时都发生,并且现在的经济往往都是不断开放的经济。这样,不同的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是相当不同的。
图1中的等产量线上的各点代表生产既定数量的某一产品的各种可能生产技术或所需要的不同的资本和劳动的组合。A点代表的技术比B点更为劳动密集。C、C1、D、D1是等成本线,等成本线的斜率代表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在一个资本相对昂贵而劳动相对便宜的经济里,生产既定数量的产出采纳A点所代表的成本最低。当劳动的相对价格上升的时候,采用B点所代表的技术成本最低。
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并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市场经济中,如图1所示,一个企业只有在生产中采用最低成本的技术时才能长期生存。在图1中,如果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是C曲线,则采用A点代表的技术就是成本最低的,任何其他技术选择,如B点,就会导致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将使选择A点以外的各种技术的企业不具有长期生存能力。因此,在一个竞争市场中,给定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企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其技术选择。

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决定于该经济的要素结构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丰裕或稀缺程度。当劳动相对丰裕而资本相对稀缺时,等成本线类似于图1中的C线,当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相对稀缺时,等成本线就会变化为类似于图1中的D线。因此,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其技术选择是否位于经济的相对要素结构所决定的最低成本线上。
上面的讨论可以扩展到生产许多不同产品的一个产业,以及拥有许多不同产业的经济中去。如图2所示, I1、 I2、I3分别代表产业I中具有相同产出价值的三个不同产品的等产量线,三个产品的平均相对资本密集度从I1到I 3递增。如图2所示,一个企业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其产品和技术选择是否位于最低成本线上,该线又是由经济的相对要素所决定的。
一个产业可由其所有不同产品的等产值曲线的包络线来代表。一个产业的等产值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该产业中以一个特定技术生产的某一特定产品,同一个等产值线上的所有产品都有相同的价值。如图3所示,一个有三个不同产业(用I、J和K三个产业等产值线表示)的经济,图上的三个产业有相同的产值。如果劳动相对丰裕,等成本线是C,则该经济在I和J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进入这两个产业并选择相应的技术生产产品I1(或J1)的企业就具有自生能力。假定随着资本相对丰裕度的提高,等成本线变化到D线,该经济的比较优势将相应变化,企业也只有将自己的产品或技术J1调整到产业J中的J2,或者转移到K产业并生产K1产品,才能继续保持生存能力。在I产业生产I1产品的企业就会丧失生存能力。
另外,对于给定的资本和劳动数量,如果技术进步在两部门之一发生,无论相对要素密集度如何,在不变的商品价格下,发生技术进步的部门的产出水平必然提高,而另一部门的产出水平必然下降。图4显示了技术进步后保持商品价格不变时要素价格的变动。假定初始的生产单位产量的资本密集型产品X和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均衡点分别为A和B,其中F是等成本线。两部门均衡的资本/劳动比例分别由Rx和Ry给出。技术进步发生在资本密集的X部门。X的等产量线X0下移,它与F1线(平行于F线)相切于A1。该点显示,技术进步后,可以用相对较少的资本和劳动生产出同样多的X产品。这意味着技术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成本的节约程度取决于等产量线X0或F曲线的下移程度。显然,如果F的斜率不变,该商品的价格就必然下降或部分工人失业。要使商品价格不变或使工人全部就业,技术进步的效应必须通过要素价格的调整来消化。由于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技术进步效应就要通过提高资本使用的价格和降低劳动的价格来消化。这在图中就表现为F曲线变得平坦,成为与X0和Y0分别相切于C点和D点的一条P线。
当然,如果我们假设技术进步发生在劳动密集的Y部门,其结果正好相反,Y部门的生产扩大,而X部门收缩。但是无论技术进步发生在哪个部门,生产扩大部门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收入会增加,而生产收缩部门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收入会减少。只是生产扩大是由商品价格提高引起的,而商品价格不变,生产扩大由技术进步(实际成本下降或生产者实际价格提高)引起。显然,如果技术进步后要素价格不能发生变化,两部门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例也就不会变,这时就会发生要素供求的不平衡。如果这种不平衡不能由要素市场来调整,某种要素就会供不应求,而另一种要素就会失业或闲置。
由于大多数的技术进步发生在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或者换句话说,技术密集的产业往往也是资本密集或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因此,对中国这样非技能劳动相对丰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推动技术进步很可能是不利于非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分配的。
技术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一些人便以此为依据,否定劳动密集型产业。固然,由于人类追求自身自由和资源稀缺状况等因素的作用,技术进步的总趋势是以资本替代劳动。但是,在技术进步具体而漫长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以资本替代劳动,而是表现为多种形式。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节省劳动的技术进步、节省资本的技术进步和资本-劳动比例保持不变的中性的技术进步。因此,不能认为实行技术进步就是发展资本密集型经济而否定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要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利用我国外生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就意味着我国要更多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推动技术进步,就意味着我国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如果说一国长远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技术进步,那么,更多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似乎是不利的。但是如果说技术越是先进的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相对越少,那么,要推动技术进步,发展高科技产业,就会面临如何解决我国大量的非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
就业乃民生之本,是老百姓过上小康日子的起码条件和门路。解决再就业问题,首要的是开发就业岗位,为下岗失业人员找到一份工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失为最现实选择。遗憾的是,一谈起密集劳动,许多人就简单地把它当成“落后生产力”的代表。
在不少人眼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切入经济高速运行的“快车道”,应当全身心地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错,但不能顾此失彼,冷落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看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就业门槛高,就业容量也有限。而眼下的下岗、失业人员,多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术单一,迈得过如此高门槛的人不多。相比之下,纺织、服装、食品、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用资金少,吸纳劳动力多,能为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找到出路,解决再就业的作用直接。
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是我们愿意不愿意的事,而是有客观必然性。中国之大,即使经济发展到高度发达阶段,也不可能所有企业都集中于高精尖,都生产计算机而没有做袜子的,企业涉及领域多样化、全面化乃是必然。况且目前工业化的坡我们才爬了一半,多层次的经济结构更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如此说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大量排挤劳动力的过程,也不意味着抛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作用和地位不应被忽视。有的地方盲目抛弃一些传统产业,跟风式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充分发掘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扩大再就业方面的能量。各产业的发展都应根据比较成本原则,在保证产品技术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多使用劳动力。
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着力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即目前技术不能替代人工作业的,或者能够替代但成本太高的、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第一产业,应引导和鼓励它们尽可能地选择资本密集型的技术,以期推动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对于第二产业,应鼓励其采用劳动密集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对于第三产业,则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从发展经济来说,促进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节约 建设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因为,有些产品既可采取高新技术生产,也可采用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生产,但投资却可能大不相同。在我国建设资金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不能一味追求高新技术。发展和采用劳动密集型经济,有可能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它们往往生产成本更低,经济效益更好。何况也有一些产品和服务在现代条件下,是无法用高新技术取代的。像农业中的蔬菜、瓜果、花卉生产,国内外市场和社会需要量越来越多,但只能依靠劳动密集型经济来生产。
三、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我们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在市场经济下,考虑问题必须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市场的引导。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更要这样。
第二、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创名牌保名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注重特色。在市场经济下,什么都要讲究特色,突出特色。因为有特色才有辐射力,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能吸引人来观光和购买,才有产值和效益。千篇一律是绝对不行的。这一点在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中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一国实行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方式,是由其国情决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必须遵循而不是背离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人均资源拥有量少。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以密集地使用劳动力资源,同时节约资本和自然资源。当然,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不是不要技术进步,而是要求技术进步必须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而节约资本和自然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经济要逐渐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确实要依靠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例如劳动力成本低、有一定的技术专长的生产,来参与国际间的分工和协作。只要有市场,有竞争力,就要发展。我们甚至可以直接出口劳动力,在海外承包工程项目,直接生产产品。
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对广开就业门路,促进和扩大就业有着非常的意义。因为这一部分经济所需要的劳动力最多。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就要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企业、产品放在首要位置,当作我们重要的职责。在这个问题上,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且还要继续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方针政策,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多想办法,具体地落实这些方针政策,使劳动密集型经济切实地发展起来,缓解就业压力。所以,我国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前景必定是美好和光明的。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