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8.6)杨瑞龙教授领衔的宏观经济研究团队入选2010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日前,经学校推荐、专家通讯评审和现场答辩、实地考察并经公示,教育部公布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0年度入选团队名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杨瑞龙领衔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团队名列其中,并获得150万元的经费专项资助,实现了我校高水平经济学科创新团队的新突破。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团队于2006年创建,从事中国宏观经济动态研究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的学术平台。该研究团队在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的率领下,组建了以刘元春教授等为主要骨干的中青年研究团队,同时获得了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东海证券有限公司的长期资助,并于2006年下半年正式创建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这一常设性高端学术平台,定期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每年四期,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以发布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为主,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以研究中国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重大问题为主。至今已成功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18期。

  近年来,研究团队充分发挥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智库”作用。论坛所发布的报告被列为中国人民大学品牌的“三大发布指数”之一,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等上级领导部门纷纷来电要求上报研究成果,以供中央领导参考。研究所的骨干人员多次受邀参加中央有关部门的形势分析会,以及在重要论坛上发表演讲。杨瑞龙教授被聘为北京市、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刘元春教授受聘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经济频道首席经济学家,多位专家直接参与中央和地方“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工作。2007年,该研究团队所在的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被香港媒体评为中国内地八大经济预测权威机构,位列国家发改委之后排在第二名,一举奠定了中国著名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机构的地位。

  研究团队的成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2010年9月9日,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大学期间,听说该研究团队的学者正在就宏观经济形势问题进行讨论,当即表示“我很感兴趣”,并亲切地走到教授中间,认真听取了研究团队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下一步发展趋势的研判,同大家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选择、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杨瑞龙院长还向总书记简要介绍了人民大学举办宏观经济论坛的目的、过程与效果,当总书记听到经济学院经常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宏观分析报告供决策参考时,他笑着点头道“好”。交谈期间,经济学院的胡乃武教授、刘元春教授等先后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胡锦涛总书记对他们的见解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希望大家继续加强研究,拿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所发布的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做出重要批示。

  研究团队产出了一批在中国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杨瑞龙教授主持的《内需可持续增长的结构性基础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获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刘元春教授主持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研究》获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刘元春教授主持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获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决策咨询项目资助;杨瑞龙教授、刘元春教授主持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项目资助。郑超愚教授的专著《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体系》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研究团队的成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渐放异彩。报告每期同时推出英文报告,在中国人民大学英文学报上发表,并作为国内代表性、前沿性研究成果与美国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学府开展合作研究与资源共享。2011年2月,论坛报告英文版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走出去计划”的翻译资助,在海外出版发行,主要面向海外政府机构、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等,成为他们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之一。2011年4月,研究所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联合举办“中美宏观经济圆桌论坛”,来自中美的100余位学者和业界精英群贤汇聚,对目前中美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进行了深入研讨,引起美国学界的强烈反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经济学研究成果在海外顶尖研究机构的影响力。

  研究团队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效平台。研究团队努力追踪前沿热点,积极联系一线,其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方法丰富了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内容,为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出谋划策,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宗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指出,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是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创新之举,对于人民大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于2004年开始实施,每年遴选支持60个创新团队,旨在培养和汇聚优秀拔尖人才和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是否具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是衡量一个学科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编辑:王宝奎;核稿:丁凯)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