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出入法”(一)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
2015-04-16
来源:
人大经济论坛
有序才能渐进,有序有度才能高效。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重结论、轻过程”的旧有教学模式时,急切呼唤教师积极探索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以确保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
积多年教学经验,纳新课改教学理念,我逐步探索,反复实践,尝试语文教学的“出入法”,初步形成了师生都易于接受,乐于操作的“出入文本、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试论如下,以就教于大家。
[关键词]:语文、教学策略、教学目标
一、形成模式的思考
多年前,一日闲读,发现宋代陈善曾在他的《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并要求能“入时见得亲切”,“出后用得活脱”。
细细想来,这确实真切地道出了天下有心人读书的思维活动过程。读书之初,总是要“心凝神寂”地读进书本里去,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仔细品味,体验书中人物故事的荣辱得失,感受世事人情的冷暖悲欢,才会生发起内心情感的共鸣,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然后才会把笑脸一抹,泪眼一拭,去细细琢磨这赚人悲欢的文章高手都有哪些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的写作技法,学来为已所用。在这一“入”一“出”的过程中,既明了书中的情理,陶冶了自己的性情,又得了作文的法理,提高了自己的技能,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素养——这确为读书的真谛。
再一深究,天下文章,无不就写三个字:“事 ”。即通过描写演绎某一人事,来展示社会人生中的某一人性人情,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法规法理。
联想到教师教语文,不就教四个字:“事 ”。 即组织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深入文本,关注人事,体验人情,感悟事理,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审美熏陶;同时,又跳出文本,获得阅读、写作文章的技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出”“入”之间,不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应注重自主“体验”、“感悟”、“探究”的人文特性,不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注重“全人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若能长期坚持,养成了习惯,探索到了方法,形成了熟练的技能技巧,那就真到了“教是为了不教”,而且能“终身受用”、“和谐发展”的境界!
当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我便在原有探索的“教学出入法”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系列理念、目标和方法,重新构建了“出入文体、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模式的基本特征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彼此消涨的过程。情感越丰富深厚,认知越广泛深刻;反之,认知越广泛深刻,又越能促进情感的丰富深厚。而这种情感的产生,来源于学生在轻松愉悦、自由和谐的学习状态中,心灵与文体的自主体验,感悟,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而不是靠教师等外力所能代替,更不是靠外力强压所能凑效的。良好情感的保持,需要学习活动形式的丰富多彩,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来补充、丰富与深化。
因此,注重情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愉悦积极的学习状态的引入与保持,突出学生自主“出入”文本,多层次的体验、感悟、探究,师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便构成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三、主要教学目标
我把这一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以新课改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为经,以“教师角色转换”、“学习情感培养”、“学习方式的改变”的师生“双边共进目标”为纬,达到语文教学的“全人发展”、“终生发展”和“师生同学共进”。
这主要是基于如下几方面考虑: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我国语文教学多年研究的一大突出成果,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凸现了出来,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一体,更是给语文教学插上了“全人教育”、“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有力翅膀。
但要真正落实这三维目标,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解决三大难题:
一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实践表明:人是自主学好的,不是单凭教师教好的。过去“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刺股悬梁”的苦学成才范例,今天已难以复制了。现代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完美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渊博丰厚的知识影响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感染学生,睿智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激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入学生心灵,回复到学生求知时代的初始状态,去理解学生的情感,感受学生的苦乐,发现学生的需要,然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焕发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由对话,自主探究,享受语文,享受学习,真正做到爱学、乐学,从而达到会学。
所以,教师角色的转换就在于:教师教学主体地位的凸现(而决不是淡化或丧失),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而决不是偏废或放任),师生心灵智慧的共享,全人素养上的师生共进。
二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总结教学经验时说:“教学若要成功,要以情感为纽带”。这是因为:“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梁启超)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把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第一要义。
“披情入文”、“以情悟文”,是强调语文学习活动中情感的价值和作用;“凝神静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八荒”,则是形象道出了情感体验、心灵感悟在阅读活动中的内在思维过程和外在表现形态。
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创设轻松自由、平等和谐、充满求知美感的学习场景和氛围,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乐观的状态之中,这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这种学习的情境越是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情感内容也越丰富,学习状态的保持才越持久,学习活动才越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