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近十年我国版权贸易硕士、博士论文选题分析_研究生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5-03-24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近十年我国版权贸易硕士、博士论文选题分析_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 系统考察我国高校编辑、出版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对关于版权贸易方面的选题进行阶段性归纳总结,分析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的建议,以期对促进我国版权贸易的研究和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版权 贸易 学位论文 选题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国内出版领域的国际版权贸易空前活跃,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对出版物实施走出去战略和鼓励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出版领域在种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广泛开展版权贸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版权贸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相应的研究也不断强化,表现为研究队伍逐渐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对象日益丰富,研究专着和论文数量增多。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以其独特性从各种研究中逐渐凸显出来,成为我国版权贸易理论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文以版权贸易为题名或关键词,在CNKI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及相关学校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提供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搜索到93篇,时间跨度为1996-2008年。 1、现状描绘 1.1 学校状况对论文来源分布的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各高校对版权贸易的关注程度及研究深度。经统计,笔者搜索到的9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分布于33所高校,其中以硕士论文为主,共有85篇,博士论文仅8篇,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论文最集中的是武汉大学,共有21篇;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共有11篇文献;再次是苏州大学和南开大学各6篇,北京印刷学院5篇,其余高校均在5篇以下。 同时可以看出, 目前国内开展版权贸易研究的高校有以下特点:数量众多,共有33所;类型多样,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师范、政法、财经等专门性院校;分布范围广泛,分散于我国16个省和直辖市。这33所学校中有8所高校在北京,这是与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分不开的。 版权贸易学位论文分布的广泛性说明,该选题不仅是近年来实业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也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反映版权贸易这一主题的重要性。自我国颁布《着作权法》并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以来,版权贸易实践逐渐升温并广泛开展,对版权贸易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版权贸易研究成为硕士、博士论文一个重要的选题领域。 1.2 学科状况 1.2.1 一级学科状况对所搜索到的所有硕士、博士论文进行统计得出,所包括的一级学科有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共7个(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新闻传播学所占比重最大,达36.2%;其次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和法学,分别为25.5%和23.4%;再次是应用经济学领域, 比重为l0.6%;而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以及工商管理仅占很少一部分。这说明我国版权贸易学位论文研究的主流学科分布在与其关系密切的新闻传播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和法学这三个一级学科上, 由于版权贸易重要性的增加,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涉及出版、经济、法律等多种学科,所以对版权贸易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高校的这些相关院系和专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如下特点:第一,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学校院系的名称也不一样,综合起来主要有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商学院等,少数来自外语学院、政治管理学院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版权贸易这一主题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第二,即使是同一学校同一个学院,也有不同的专业研究版权贸易的相关问题。以武汉大学最为典型,仅信息管理学院就有图书馆学、情报学、出版发行学三个专业研究过版权贸易这一选题。除此之外,版权贸易的研究队伍还在进一步扩大,在表1中可以看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和苏州大学的政治学理论专业对此也有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丰富了版权贸易的研究理论。 1.3 时间分布状况 由表3可看出,论文集中在2003-2007年(由于2008年的论文统计不充分,暂不考虑),数量均在10篇以上。1996年到2002年,论文数量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从2003年开始,有关版权贸易的学位论文数量激增,达到10篇,之后一直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态势。这与版权贸易在我国的发展路线是基本一致的。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以及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以来,图书版权贸易逐渐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加入WTO后,版权贸易空前活跃。在2006年第十三届BIBF上版权贸易量突破12000项,创历史新高。其中,已签约的版权输出合同实现历史性突破,共达成1096项,比2005年增长98.2 ;版权引进合同为891项,比2005年增长6.7%,版权输出与引进之比为1.23:1。由此可见,出版学界的研究与业界的发展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 2.1 选题特征 2.1.1 选题内容特征虽然硕士、博士论文选题存在一定差异,博士学位论文偏重于法制建设和版权保护,倾向于整体性、系统化梳理,硕士学位论文更侧重于针对版权贸易某一方面展开具体研究,但总体而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还是表现出一致的内容特征,即选题内容丰富,涉及版权贸易的方方面面。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版权贸易逆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版权产业和版权贸易出现了一片繁荣发展的局面,但是版权贸易的严重逆差始终是我国贸易发展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二是版权引进与版权输出。版权的引进与输出是版权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版权引进方面,侧重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创造引进图书效益;由于版权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如何扩大我国图书版权的输出数量则是版权输出的关注点。三是版权贸易法制建设。版权市场不规范,存在严重的无序竞争和违规操作情况,诚信意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因而健全的版权贸易法制建设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少儿类图书版权贸易。由于儿童图书自身的优势,如出版生命线较长,投资经营保险系数高等特点,使得少儿类图书的版权贸易成为各国版权贸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 五是区域性版权贸易。基于某一个省或地区的版权贸易现状,探索该地区整合版权资源,集聚地区优势的版权贸易发展机制。六是版权代理。版权代理是版权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国外,版权代理在版权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国内,版权代理的作用却微乎其微。版权代理制度的不成熟成为制约我国版权输出的瓶颈。七是国内外版权贸易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版权贸易的异同,找出我国同国外的差距所在,从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版权贸易政策,有效地指导版权贸易实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版权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版权贸易人才的培养、版权贸易图书的营销策划、版税制度等视角新颖的选题,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版权贸易研究。 其次,侧重国内版权贸易研究。将所有选题按照国内、国外和中外对比三个层面分类,国内版权贸易研究共有87篇,占93%;国外3篇,占3%;中外比较研究4篇,占4%。可见,目前对版权贸易的研究以国内版权贸易研究为主。研究主体主要关注本国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重视本土相关版权产业的发展,这也表明研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需要。少数国外及中外对比版权贸易研究的重点也是借鉴其经验为我国版权贸易发展服务。 第三,行文特色各异,传统与创新并存。既有按照传统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一般思路阐述版权贸易这一主题,又有创造性地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探索我国版权贸易发展模式的。前者如北师大姚达的《中国版权贸易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该文先回顾我国版权贸易的历史,再结合大量统计数据对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取得的成绩,提出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中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后者如南京大学潘文年的《版权贸易竞争力体系研究》,文章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证版权贸易竞争力体系四个基本组成要素,即人才资源、品牌形象、信息平台、执行系统的概念及其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详细、科学、有针对性地提出版权贸易竞争力体系的五种建构方法,归纳版权贸易竞争力体系的建构意义。 2.2 学科特征 2.2.1 学科多元化,各学科特色鲜明从学科角度出发,版权贸易论文研究各有特点、各有侧重。总的来说,新闻传播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主要是描述性的;应用经济学主要是技术理论方面;法学主要是法律关系方面,包括贸易的法律、政策环境、法制建设,以及实际中的法律问题;政治学引入一个新的视角将版权保护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中外语言文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我国版权贸易。学科范围的多样化说明, 目前对版权贸易的关注不仅局限于出版行业内,也是其他学科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它同国家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是相吻合的。 2.2.2 多学科交叉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范围,而是将相关学科有机结合。以法学为例,如对涉外版权贸易的研究,既不是单从版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探讨,也不仅仅是从版权经营方面的出版研究,而是将出版与法律有机结合,研究我国涉外版权贸易的法制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突破了出版界和法学界各自为重的分散研究, 以全新的视角选择将法学范畴的版权保护和出版经营中的版权管理和版权交易相结合进行研究。这种复合性研究符合涉外版权贸易这一交叉领域的特征,从整合的视角对我国涉外版权贸易立法进行考察,进而为开展版权贸易法制管理奠定法律基础。 2.3 学校特征学校优势积聚,各有千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法学院是版权贸易研究的主力军,经过多年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法学院以版权保护和法律环境建设为主,信息管理学院以版权贸易实务及相关业务为主。与此同时,二者之间也不是完全割裂,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如信息管理学院现有的一些教授有法学背景。基于北京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北京印刷学院也有其特色。如2007年的3篇硕士论文均来自北京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出版业版权经济发展研究》(sz200610015004)研究子报告。 3、存在的不足及对我们的启示 3.1 存在的不足 3.1.1 对港澳台地区版权贸易研究不足在我国有一种版权贸易情况比较特殊,就是对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版权贸易。尽管同属于一个国家,但因历史原因,港、澳、台地区均施行本地区的版权法,与中央政府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不是一个版权法。从法律角度看,这种贸易存在对不同版权法的选择,这一点与一般的涉外版权贸易相似。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大陆对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版权贸易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涉外版权贸易,或称之为海外版权贸易。目前我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对此方面少有涉及。 3.1.2 网络版权、数字版权研究不足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应用,网络对版权产业和版权贸易的影响日益凸现,网络出版和网上版权贸易也给我国的版权产业和版权贸易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我国网络立法的落后特别是目前网络版权保护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网上版权贸易发展的严重障碍。目前对网络、数字版权的研究明显不足,仅有5篇学位论文研究该领域。 3.1.3 存在选题重复现象,研究理论深度有待提高尽管研究队伍呈现出不断壮大、学科背景更加多样化的趋势,但是选题重复现象依然存在,研究主体在领域和视野』二的局限是导致目前我国版权贸易理论研究整体落后于实践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当前我国版权贸易研究的一个瓶颈。虽然研究涉及多个方面,但总体来讲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理论创新较弱,重复研究现象较为普遍,学科交叉研究不够深入。 3.1.4 多以图书为研究对象目前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图书方面,而对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为主体的文献数据库的贸易情况研究不足。从1990年代末至今,国外版权贸易研究更多地与知识产权贸易研究结合在_。起,以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主体,更注重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和版权贸易研究。 3.1.5 论文行丈模式较为单一,现象问题解决型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尽管社科学位论文有其相对固定的行文结构,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架构似乎跟不上版权贸易问题本身发展的速度。因而,有必要在创新版权贸易研究内容的同时,对研究体系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与发展。 3.2 对我们的启示目前我国版权贸易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版权贸易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问。通过对近十年版权贸易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初步梳理,笔者认为今后该论文选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关注网络版权贸易以及数字版权等的发展。 因网络产生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着作权人增加了获得新收益的可能,也影响了传统着作权贸易的模式。 更好地利用网络为着作权贸易的发展服务是一个新的课题。 其次,关注港澳台地区的版权贸易情况。对港澳台地区版权贸易的研究,将弥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同时,由于上文提及的港澳台地区版权贸易与大陆相比存在的相对特殊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势必会对大陆版权贸易的研究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再次,关注版权贸易开展的新模式。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版权走出去 的研究正在崛起,能够揭示一些规律,但仍处于尝试阶段。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代理机制不断完善,出版行业的建设和规范,出版集团规模效益的发挥以及出版单位在具体操作方面的成熟,中国版权输出会有大的突破,走出去 战略终将实现。 最后,多学科交流。可以通过加强相互合作,使各学科问联系更紧密,针对版权贸易展现的新问题有更好更深入地研究与探讨,促进版权贸易事业的发展。 相关学校、相关院系、相关专业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共享利用,促进版权贸易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