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_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
2015-03-24
来源:
人大经济论坛
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_硕士论文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在阐述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加强与改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建议
目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在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高速度发展,高起点探究,短周期转换,综合化趋势,大科学体系”已成为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面对这种El益突出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及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学科体系,我们培养的人才(大学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广阔的科学视野、多方面的学识修养和较强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为此,必须转变重理工轻人文的传统倾向,加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
(二)是国际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左右半脑在创造性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共同发挥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前,加强素质教育、加大人文建设力度正日渐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认为:理工科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外,要特别重视加强基础,第一是很好的理科基础,工者就是理的应用,没有理作基础,工科不可能有创造性的突破??第二更重要的是文,没有文就没有很好的理工?。美国学者怀特赫也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人文。”[2]培养文理工结合,能够综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三)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素质方面的根本要求。但是从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在认知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大学生素质教育客观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高等教育过于突出人才的“红”,过于强化其为政治服务的职能;改革开放以后,在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心理驱动和西方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又凸显其功利性弊端,过分夸大教育的经济功能。上述问题造成了我们在理工科人才培养上过于突出其专业特性,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均以专业为中心,重专业技能培养,轻人文素养养成,重知识被动接受,轻知识自主创新,重集体稳定平衡,轻个性特质发展。如此一来,导致不少用人单位对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给出了“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的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