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活动中迁移的初探(一)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
2015-04-17
来源:
人大经济论坛
[摘 要]:幼儿园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活动目标和价值取向正如《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所指出:“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提供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 美术活动 兴趣 迁移 导入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学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很少会自己主动去创作一件主题很明确的作品,因为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生活积累不多,知识结构简单。所以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兴趣,学习良好的表现方法,增强欣赏作品的愉悦感呢?结合工作实践,我从以下几个途径面进行迁移:
一、情境迁移对绘画兴趣的培养
1、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幼儿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游戏,对于孩子的美术活动来说,其实是一种宣泄自己情绪情感的一种游戏。只有当孩子愉快的在画纸上留下对他们个人来说有意义的痕迹时,游戏的同化思维特征也会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演绎。他们的表现动机以及信心等方面都显得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浇灭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只有针对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加以引导启发,才能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平时幼儿在家中刚想涂涂画画,家长的命令就来了:这里不能涂,那儿也不许画!不能用剪刀!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十分不理解,以至于孩子就没了作画的兴致,自然就谈不上对美术活动感兴趣了。针对这一问题,开学初,第一个活动我就让幼儿在白纸上尽情地涂画,让幼儿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孩子们画得特别开心。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还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老师,我下次还要画!在活动形式上我就采用游戏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来让幼儿深刻体验到美术活动的趣味性。 一次添画活动"吹泡泡"时,考虑到幼儿对泡泡的形状、颜色都不是十分了解。在活动前,我准备了吹泡泡的工具,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吹着泡泡。有的幼儿看着自己吹出的泡泡很自然地说出"泡泡是圆圆的"有的幼儿还发现泡泡被太阳一照出现了五颜六色,就兴奋地说:"泡泡是五颜六色的!"有的幼儿在吹泡泡时还发现泡泡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形象直觉地感知到了泡泡的形状颜色,活动时我又重点指导了幼儿画圆的技能。由于幼儿对于自己亲身的体验记得特别牢,画的时候也特别认真。一个活动下来,大部分的幼儿已经能大胆地画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了。
“顺其童心,投其所好。”我们在教学中为幼儿创设特定的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情
境,激发幼儿兴趣,使他们乐学、愿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孩子有了表现兴趣就会激发创作激情,很投入美术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我们注重通过情境迁移的方法来提高幼儿绘画兴趣。幼儿在情境中,渗透了对作品的评价,也提高了创作的兴趣。他们愿意为此情境的进一步延伸,争取表现机会,愉快地投入到更多的美术创作中。
2、组织参观活动,培养幼儿兴趣。
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努力激发孩子们绘画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并使美术教育活动生动有趣,如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将纸剪成花瓶、鱼缸等各种形状,让幼儿在适当的位置上添画小鱼、水草或者装饰各种各样的花纹等,在绘画时我们注重让幼儿多观察实物,并引导幼儿学会按顺序观察,同时,也注意在观察中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如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菊花,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向幼儿介绍菊花的花色品种,让幼儿了解菊花不但颜色不一样,而且形状各异,这样孩子们感受到了菊花的美,画出的菊花也各有特色。画《美丽的秋天》,我们首先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幼儿去观察、体验秋天的景象:秋天的农作物丰收了,农民伯伯忙着收获;秋天的水果丰收了,红的、绿的、黄的挂满枝头,孩子们活蹦乱跳地摘苹果;秋天的枫叶红了,风一吹,片片树叶在空中似蝴蝶飞舞,孩子们对秋天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快乐的情感,在绘画时加上教师有表情的配乐诗朗诵《美丽的秋天》,孩子们画出的秋天也是五颜六色的:有的画了秋天的水果;有的用各种树叶粘贴小动物;有的画农民收获的景象。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既生动又真实。
二、多种迁移在美术创作的导入
1、运用形象迁移进行导入。
“观察”是绘画的首要问题,也是获得其它知识和感受的重要途径,所以幼儿学画首先要学会观察。老师利用课间、散步和午休的空余时间,带幼儿观察细微事物,分辨事物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在绘画中把视觉形象通过不同的手段表现出来,以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为主题,可以设计添画“小兔吃草”、“小鱼吹泡泡”、“给小鸡围篱笆”等内容;以幼儿熟悉的玩具、食物为主题,可以设计绘画“帮妈妈绕毛线”、“彩色气球”、“妈妈的项链”和泥工活动“冰糖葫芦”、“棒棒糖”、“饼干”等。这些内容来源于幼儿身边所熟悉的生活,能更好地激发起幼儿表现、创造的欲望和兴趣,使幼儿毫无障碍的自如表现、自由发挥。例如:幼儿把弯弯的月儿当作小船、香蕉、眉毛,把红红的脸蛋当作苹果,把各种动物脚印当作是花朵等。当幼儿观察了秋天的树叶后发现,叶子有很多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枫树的叶子和鸡爪子的样子有点象,杨柳树的叶子很象我们的眉毛,银杏的叶子呀,就好比是一把把小黄扇……孩子们把生活中熟悉事物的形状和眼前观察树叶的样子进行了形象迁移和匹配,很容易地发现了共同处。
2、运用比较迁移进行导入。
我们认为,研究事物之间的差异,可以从相同到变异的形似过程中去研究,很多事物是万变不离其中的。在幼儿作画《可爱的小动物》的时候,根据幼儿以往画小鸡的经验,我们先让幼儿说说,小鸡的脑袋和身体是什么样的?我们曾经画过哪些小动物的脑袋和身体也是圆圆的?首先帮助幼儿找出其共同点,然后进行求异性探索:那小鸡和小鸭(小鸟等)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和回忆来找出小鸡不同于其它小动物的地方,较好地表现出该事物的特征。孩子们在举一反三的创作活动中感受到了乐趣,增强了自信心,为以后开展美术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运用启发迁移进行导入。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园并不强调幼儿在绘画技巧的训练,更多地是对幼儿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体验。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幼儿知识迁移和启发思维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看是否有利于幼儿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活动的内容要给幼儿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避免每个幼儿画出一样的画,呈现同样的风格;要引导幼儿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幼儿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能力。如画《蝴蝶》,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蝴蝶,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蝴蝶,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蝴蝶,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