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深入研究需要理论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_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0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一所学校的优劣第一关键看校长,第二关键看教师,第三关键看硬件设施。校长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硬件设施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难度,而执行发展方向、克服发展难度的恰恰是教师。因此说,教师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强度。”①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想把学校办好,就必须研究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启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让教师安于工作、乐于工作、甘于工作,进而在工作中愉悦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呢?
有些学校的管理者,头脑中还保留着我国六、七十年代的思想观念。他们认为,要想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依靠政治挂帅,依靠思想教育。认为这样一来,教师就有了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教学工作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极大的积极性。殊不知,教师首先是人,他们首先也是考虑生存,生活上必须有保障,虽不必过得好,但起码得过得去。否则,所谓积极工作、无私奉献也必然成为空谈。
也有些学校的管理者,他们机械套用企业单位的管理模式。片面地利用物质刺激的方法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殊不知,教育教学工作周期长,见效慢,有许多工作不可简单机械评价,它的工作性质跟生产单位根本不一样。“通俗地讲,教师的工作是一本‘良心帐’。”②如果按生产单位那样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奖励,不达标受罚,非但调动不了教师的积极性,而且会让这种简单机械的管理方法将教师的注意力引入误区,严重了还会干扰教师的教学行为。
当然,尽管思想教育和目标管理不能完全达到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的,但并不等于说,学校管理中不能出现思想教育和目标管理。必要的思想熏陶、师德教育还是要进行,宏观的目标体系、目标调控还是要实施。但应该看到,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目标管理,强调的是“外因”的作用,而教师的积极性还应是首先从“内因”生成。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也首先应从“内因”抓起。
那么,到底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呢?
只有深入研究需要理论,正视并了解教师的需要,并根据学校和社会实际,合理满足教师的需要,同时激励教师追求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为“需要是教师积极性的源泉。”③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现代管理学意义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原理可知: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亚拉伯罕·马斯洛在1943年创立了“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一)生理需要。这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具有最强的优势;(二)安全需要。指对安全感、稳定感的需要;(三)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与别人交际的社会需要,如交往、友谊等;(四)尊重的需要。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赏识和承认。(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赋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以上五种需要是按一定顺序依次满足的,当较低的层次需要满足后,才有可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需要层次由低向高上升,以缓慢的速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发生;他还认为在某一时期内,人的需要中有一种优势需要,它对人的需要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一,他从研究人的需要入手,来探索激励个体积极性的方法,这是符合人的心理规律的。第二,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五个不同层次,对我们研究人的需要层次及发展规律有一定启示。比如,在教育和管理中,首先应当考虑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这些需要不仅不能剥夺,而且要充分保障;其次,要尊重人。教师和学生、领导和下属都应当互相尊重,不能无视人的尊严;再有,在这些较低层次需要都得到满足后,要激励人产生更高层次直至最高层次的需要,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影响深远,深入研究,深层把握,是每一个管理者应该做的。尤其是我们教育管理者,更应该取其精髓,不断丰富,积极地应用到教育教学管理中。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不足和局限
当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也有不足和局限之处。首先,层次划分比较绝对。层次论认为,只有当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后,上一级的需要才能渐次产生,而实际上,在不同的条件下,层次关系是可以改变的。人们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可以不顾生理、安全和爱情的需要,而忍受和克服各种艰难困苦,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说明信念、理想、世界观在各种需要中具有最高调节作用,反映了人在支配自己行为中的主动性,层次论是忽视这一点的;其次,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层次看成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上升运动,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论点,许多事实证明,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尚未满足时,高层次的需要不仅产生了,而且成为人的主导需要。例如,有的教师虽然生活清贫,但都忘我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培育人才而奋斗;再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强调意识自由,看不到个人需要和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关系,体现出“重个人轻社会”的倾向,这也是其理论的局限性。事实上,过分强调个人需要,而忽视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制度等社会需要,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
基于上述分析在对待教师需要,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无论赋予教师多么神圣的称号、字眼儿,但教师首先是人,只要是人就应该有需要且有需要层次的体现、发展与提高;第二,合理满足需要是必须的,但不能忽视本校实际,不能无视社会状况,一定要处理好个人需要和集体目标、社会需要的关系,脱离实际的满足是不现实的。另外,无休止的满足会造成“需要膨胀”,其后果也是对社会有害的。确切地讲,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三,合理满足需要是必须的,但更重要是激励教师不断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直至最高层次的需要,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更持久更强大。也只有这样,教师的生命历程才是完美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我国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析我国教师的需要,可知教师有物质和安全需要;进修和提高需要;自尊和荣誉需要;创造和成就需要。在这些需要中,教师的精神需要胜过物质享受,这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有很大关系。另外,不同年龄的教师,其优势需要层次有较大的差异。李致博老师说,为师一生三件事: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④这大体概括了不同年龄教师的需要层次。
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深入学习并研究需要理论,批判性吸纳、创造性应用,结合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加强需要管理。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那么到底如何加强不同层次的需要管理呢?
1.合理满足物质和安全需要
工资待遇和福利条件并不能完全影响到教师的政治进步和成就追求,大多数教师能够以自己的觉悟和意志克服困难,在困难面前保持良好的思想境界和心理状态,但这决不意味着对教师的困难可以不管不顾。
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十分妥善地解决教师的物质需要,关心教师的生活,要多方筹措资金,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条件,要千方百计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困难,要想方设法开辟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为教师排除后顾之忧。同时还要经常组织安排一些文体活动,如每周定时文体活动、教工运动会、春秋游等等,要让教师经常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快乐,以达到张驰有度、劳逸结合的目的。如果一个教师的基本物质和安全需要尚未满足而一味地强调精神作用,那是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我们国家曾有一段时期把教师视为“臭老九”,政治上受歧视,生活上得不到起码的保证,工作中没有安全感,因此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我国的教育、科学一度发展缓慢,这不能不说是惨痛的教训。
2.努力提供进修和提高需要
教师的工作处在人类文明的延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需要广泛吸收人类文化的遗产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新成果。他们渴望知识不断更新,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能够不断地进修提高。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满足了一定物质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上,就要考虑教师的进修和提高需要。例如,要购置丰富的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外请高水平的专家讲座,实施针对性的校本培训以及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以满足其业务能力提高的需要;要鼓励教师在职和业余进修,从时间上和经费上尽可能给予帮助,以满足其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提高的需要;要提供设备和条件,安排时间,支持教师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开展研究,以满足其教科研水平提高的需要。
3.及时彰显自尊和荣誉需要
教师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他们很自然地把自己与知识和人才联系起来。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发达,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因此教师有着强烈的自尊的需要,要求得到对其劳动的承认和尊重。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满足了一定物质和安全需要,提供进修和提高需要的同时,要及时彰显教师的自尊和荣誉需要。例如,重视日常公众场合的口头表扬和各种集会的公开表彰;加大教师节的庆祝力度,轰动政府效应和社会效应,做到尊师重教;力争校务公开,尽可能多地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视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翁,以满足他们自尊和荣誉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责任感,发挥更大的积极性。
4.不断激发创造和成就需要
他们不懈地努力、刻苦地探索和追求,总希望获得创造性的教育成果。教育教学的成功、学生的进步和成才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和精神满足。这是教师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教师实现理想、追求幸福的完美体现。
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强大推动力,也是能动地调节个人物质需要的控制力量。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中国工农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突破围追堵截,战胜饥饿严寒,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仍能说出“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铸成的”豪言壮语……有的教师即使在物质生活上有一定困难,也能表现出高昂的士气、乐观的情绪、必胜的信心,决不动摇对事业的追求。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就要从政策上、心理上因势利导,激发教师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引导教师的需要从较低层次升华到较高层次,决不能只停留在物质需要的追求上。同时,对教师中已产生形成的高成就的精神需要,领导者要给予爱护、鼓励和支持,并创造条件使其得以实现。只有不断激发和培养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才能使教师产生并唤醒新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的积极性才能更持久地发挥作用。令教师在生活上身心愉快,政治上追求进步,事业上创造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重精神需要胜过物质需要,一味地用物质刺激来调动教师积极性,是不符合教师需要层次要求的。只有正确处理教师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无论是教师物质方面的需要,还是精神方面的需要,如果合理又有条件满足,应全力给予满足。对哪些虽然合理但因条件一时还不能满足的需要,一方面要跟教师解释清楚,取得教师的谅解;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使这些需要逐步得到满足并激励教师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目前,我们的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尊师重教,不断增加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拓出了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好形势,抓住机遇,加速教育发展,加快学校发展。以发展为前提,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需要理论为基础,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需要管理”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文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需要管理的理论必将成为优秀教育管理者必备的理论基础,需要管理的方法也必将成为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师需要层次的不断提升和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意味着教育目标的不断完善和实现。

参考文献:
章永生著《学校管理心理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7月北京第一版第39----51页

注解:
引自《搭建平台 促进教师发展》一文
作者 王 青 房山区大安山中心校副校长
引自房山区教委主任郭志族同志在《今日做教师》征文
动员会上的讲话。
引自《学校管理心理学》(第40页)
作者 北京教育学院 章永生
引自《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29日上的一篇文章——
《为师一生三事》 作者 甘肃省庆阳师专 李致博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