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融合发展探讨
[提要] 本文从会计涵义的界定、资本循环理论、成本价格理论等诸多侧面,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会计学的渗透和影响,从而为我们正确地分析会计新问题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会计学;资本循环理论;成本价格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1日
在会计学的诸多边缘学科中,经济学与会计学有着最紧密的关联。尼尔斯·H·哈肯森教授在美国会计学会(AAA)年会(1979)上发表的题为“会计学、经济学、财务学的交互作用与会计学的经济后果”的讲演中曾说:“即使从狭隘的、传统的观点看,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会计学与相邻学科(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年以来,会计学的发展中不止一次闪现着经济学的光辉,它们照亮了会计学的发展之路,为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新视野,这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功不可没,我们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会计涵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本质,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确定和控制企业资本价值的运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会计看成确定和控制资本价值运动的手段。就会计职能及其历史发展规律而言,马克思指出:“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在这里马克思所讲的“簿记”指的就是会计。
通过这一段话,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1、会计存在的必要性。马克思不仅给会计的涵义作了一个科学的界定,而且科学地论证了会计存在的必要性。说明生产(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生产越是社会化,会计越重要。
2、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这段话科学地论述了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会计发展的基本规律。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表现如下:(1)会计随生产的发展、社会需要的变化而进化的历史规律;(2)会计随着社会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的发展而进化的历史规律;(3)会计随着科技进步而进化的历史规律;(4)会计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而趋统一,会计目标日益明确的历史规律;(5)随着社会、经济、管理的发展,被动式的会计将转变为积极主动式会计的历史规律。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会计涵义界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3、会计的职能。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反映)与会计监督职能。我们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所下的定义里惊奇地发现了这两个职能的影子。“对过程的控制”毫无疑问指的是会计监督职能,会计上的监督职能也称之为“控制”职能。“控制”即是对经济事项和交易的发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审查。“观念总结”可以看作是会计核算与反映职能,最后总结的观念应有一定的载体,最终就形成了我们会计上的凭证、账簿与财务会计报告。当然,在马克思的时代会计的发展可能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完善,但是他的开创性的思想无疑会给以后的会计学家很多有益的启迪。
二、会计核算与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
马克思创造性的贡献是提出了资本循环理论,并从这个理论里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根源。
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例讲述了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在现实运动中,总是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再由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这样循环往复地运动,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家用货币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用公式表示即G─W。经过购买,资本家的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资本的运动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经过生产阶段,资本的形式也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资本的运动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产业资本回到流通领域,出卖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即W'─G'。经过销售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这一阶段是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商品能否卖出,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关系到能否收回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因而关系到资本循环能否正常进行和资本家的命运。综上可见,第一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循环运动中,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的全部过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G……W……P……W’……G’
→ → →
①采购阶段 ②生产阶段 ③销售阶段
2、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账务处理模式的影响。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会计教学的影响至为深远,甚至融和到了会计核算中具体会计业务事项的处理,我们可举一简单例子说明如下:
假定甲公司是一个工业企业,3月初银行存款账户上有10万元。3月1日采购了一批原材料,采购价格为10万元,实际成本核算,款项已经转账支付,材料已经验收入库。3月10日,车间领用了全部材料,用于产品的生产。3月20日,企业加工完成了全部商品,成本为10万元。3月25日,企业把这批商品全部出售,销售价款为15万元。款项全部收到存入银行。(为使流程简单起见,假定不考虑增值税,也不考虑固定资产的摊销、人工费用的发生等事项)。
我们用连续的T型账户图示来描述上述业务的处理,从而揭示会计核算与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公式之间的关联。(图1)
通过上面连续的T型账户图示,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的初始资本是10万元的银行存款,经过了材料采购过程,货币资本(银行存款)10万元转化成了生产资本10万元(原材料);当生产完工之后,10万元的生产资本(原材料)又转化成了商品资本(库存商品);当商品被销售出去之后,商品资本(库存商品)又最终转化成了增值的货币资本(银行存款15万元)。初始货币资本10万元(G)经过一个循环之后实现了增值,增加值为5万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会计学上通用的基本会计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的思路来自于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公式,它们具有内容上的高度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从令人惊奇的一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会计核算的一个切入点,尤其在给学生的会计学讲授课程中,笔者不止一次地发现了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公式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三、成本会计与成本价格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每一个商品价值都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即:
W=c+v+m
然而,对资本家来说,在生产中耗费的资本价值仅包括其预付资本耗费的c+v两部分,m是其无偿占有的部分,并不需要他耗费什么东西。因此,“c+v”就构成商品的成本价格K。但成本价格并非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东西和商品的生产本身所耗费的东西,无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是用资本的耗费计量的,由“c+v”两部分构成;后者是用劳动的耗费计量的,它形成的价值包括“c+v+m”三部分。所以,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费用小于商品生产的实际费用。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工人自己在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成为执行职能的并属于资本家的生产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资本家是实际的商品生产者,所以,对资本家来说,商品的成本价格必然表现为商品本身的实际费用”。当所耗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后,商品价值公式也就发生了变化,由W=c+v+m转化为W=k+m。这种转化抹杀了c和v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掩盖了商品价值的创造和资本价值增值之间的内在关系。
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述为会计学的成本核算界定了内涵和外延。该理论既从耗费的角度,指明了成本是由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所组成;同时,又从补偿角度指出了成本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东西,从理论上使成本的概念完整起来。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成本是耗费和补偿的统一体,它既是生产中耗费的反映,又是生产补偿的尺度。因此,要以资本耗费“c+v”价值部分作为成本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会计成本的内涵);同时,以成本价格的补偿尺度作为成本研究的实际出发点,合理界定成本的实际内容(会计成本的外延)。
主要参考文献:
[1]丁庭选,李连华.经济学与会计学的融合及其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2]杨智杰,夏文杰.经济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J].当代经济管理,2007.4.
[3]萧骥.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