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与《庄子》寓言的比较
[摘 要] 在中国,寓言萌芽于春秋末年,成形于战国初期,在先秦时代便趋于成熟,并广为先秦诸子与史传广泛用,成为据谈雄辩、陈辞说理的重要手段。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其中“寓”字即是“寄托”之意,庄周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也就是将深刻的思想或哲理,隐含在所叙故事的具体情节中,透过语带双关、巧妙托喻等方式来阐发哲理。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如《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或进行辩论,创作或引用了许多优秀的寓言。
[关键词]《韩非子》 《庄子》 寓言 主张思想 艺术特色
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了空前的学术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写政治哲学思想的倾向,把寓言看作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当时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当时为了配合现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在这些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韩非子》与《庄子》两部。本文就这两本书的取材、思想、风格进行比较。
一、《韩非子》与《庄子》寓言的比较
我们都知道一部优秀的寓言故事是由丰富的内容所组成,那么我会从寓言的取材来源、描写对象、主张思想、艺术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韩非子》、《庄子》两本寓言各自的取材来源:
[ 网址:作者:宋兴昌]《韩非子》寓言的取材来源主要分为四点:1.引述和转化古代神话2.引用和加工民间故事3.改造和加工历史故事4.直接自我创作。《庄子》寓言的取材来源与《韩非子》寓言基本相同。
(二)《韩非子》、《庄子》两本寓言各自的描写对象:
1.《韩非子》寓言,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坛、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生活况味,尊至三皇五帝、历代王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遗。其内容之广泛、事件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2.《庄子》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寓言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形象,这其中包括人物类形象,动植物类形象和随物赋形的无生物类形象。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广泛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类别,也有通过想象杜撰出的。庄子的寓言中,或借用动物,如:井底之蛙、涸辙之鱼、朝三暮四的猴子等,或借用神话中的神灵,如:河伯、山神、云神等,透过庄子笔下活灵活现的动物或神灵的对话和活动,展现多姿多彩的故事内容,进而表现庄子崇尚自然与追求主体精神自由的思想。
(三)《韩非子》、《庄子》两本寓言各自的主张思想:
1.韩非子的“法、术、势”。
在韩非之前,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兼采三家学说之长,加以融会贯通,所谓法,就是商鞅在秦国所推行的新法。他认为,要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加强君主的绝对政治,必须有一个公布于全国、臣民共同遵守的法令。法包括“赏”、“罚”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乃是君主巩固统治地位的权柄,必须牢牢掌握。所谓术,就是君主驾驭群臣进行统治的权术。他认为,术与法不同,法是公开的,而术是隐蔽的,是君主藏于心中而不能公布的,君主利用种种手段考察大臣是否能忠于君主,能力是否和官职相称等等。所谓势,是指权势即政权,他认为,势是君主手中的权势,是统治人民、控制群臣的最有力的工具。法和术都必须以势作为前提。
2.庄子的“无为”、“自由”。
庄子的“无为”包含着对人生的指引。即人的生活也要遵从“无为”之道。这种“无为”之道就是顺其自然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以适应人的生命自由本质。也就是不去违背本性自然,扭曲真性而强作妄为。所谓自由就是与"道"合一,"与宇宙精神往来"。这种自由的获得,靠生命体验而不是客观认识(对象认识),从心灵的角度而言,是情感论的,不是知识学或知性论的。所谓"天在内,人在外"这种看似反主体论的语言,其实正是提倡生命的情感主体、德性主体,而反对知性(及其欲望)主体,表明庄子哲学以"无我"、"忘我"的心灵境界为人生的真正自由。自由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的价值追求,这种自由是超越的"真情自由",不是今人所说的社会自由、选择自由。情感生命是庄子哲学的内在核心。既不是知识论,也不是意志论,而是情感论,才是庄子哲学的真正特色。
(四)《韩非子》、《庄子》两本寓言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1.[ 网址: 作者:王苗苗]《韩非子》的艺术特色
(1)语言的艺术特色:a.犀利峭刻:是《韩非子》总体的文学特色,这在他的寓言中体现得极其鲜明。韩非鄙视一切属于艺术、美感范围的东西,是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者,但他的文章很有特色: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韩非子常运用大量的譬喻来论证事理,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b.平实机智:韩非寓言,大多选自历史故事或世俗生活,在平实中见生动,寓言主人公,善于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比喻,借此说服对方。比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的《智子疑邻》“郑人有一子,将宦,谓其家曰:“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其巷人亦云。不时筑,而人果窃之。以其子为智,以巷人告者为盗。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我们都知道古人有爱孩子却不爱他人,这是中国人常犯的问题。这是看人的偏见,知道自己孩子是好的,但也不能就此说明别人就是坏的。所以做事要讲公道,不能偏激于一点。郑人的观点他偏了,对邻居那么信不过,以后邻居也不会帮忙。今天社会还有人因为救人而惹上官司而这些也主要是偏见和不信任造成的,然也有人是为了一己之私。偏见和不信任是人性的缺点和弊病一个社会好坏就看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果是相互信任没有偏见那就是好国家,反之就是坏国家。现代人强调物质利益,而相互信任和没有偏见是基本的国民素质。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韩非寓言中的许多人物,善于采取因小及大,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言,把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融入简单明了的比喻,使说辞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又如《三人成虎》、《郑人置履》大多简短而生动,令人在忍俊不禁中获得某种有益的启示。
(2)内容的艺术特色:a.形象众多,旨意明确b.情节完整,曲折生动
(3)结构形式上的艺术特色:《韩非子》一书首创了独立的“寓言群”这一结构形式。把内容相关的寓言组织在一起,用来集中论证某一论点。这种具有明确指向的寓言,题旨往往比较单纯明确,即使是较为生动形象化的刻画,也总是着力于形象化的某个侧面的描写,因此,寓言形象化虽鲜明却显得有些单薄,不过,这种单一而又鲜明的形象往往令人过目难忘,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庄子的艺术特色
(1)无比丰富的思想内容。浓厚的主观虚幻色彩、朴素的辩证的哲学思辨色彩、消极避世色彩。
(2)浪漫主义的文学体现。
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主观性,而主观性也是《庄子》所体现出的思想内容的最大特征之一。在《庄子》中惯用的手法是运用寓言、神话传说和虚构故事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因此,《庄子》所展现出的是一种纯主观的虚幻的世界,正是主观性与虚幻性让庄子的思想境界可以无限扩展放大,恢宏浩渺,茫无边际。《庄子》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宏大的审美意境、奇幻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三个方面。
(3)独到的寓言艺术特色。借用寓言、神话传说和虚构故事说理;独特的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造成《韩非子》与《庄子》寓言风格异同的原因
一部优秀的寓言形成离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对人生的认知,那么我会从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处世之道进行分析。
(一)韩非子与庄子时代背景的异同
1.他们的不同出身。
(1)[ 韩非子:《提问韩非子》;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12年1月;第1页]韩非子不是一个政治实践家,他甚至没有当过一天官,理过一天政。他始终是一介书生。他只是凭借着自己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学养,凭借着孤臣孽子对时局的特殊感悟,凭借着一腔冲天的孤愤之情,为“明天”的政治进行了大胆的勾勒和设计。他要打碎那个“为故人行私谓之有行”的现实世界。他憎恨这样一个现实世界。这是一个一切都颠倒了的世界。他要把这样一个颠倒了的世界再颠倒过来。他知道,他那样做会有多大的风险,他在自己的文稿中一再提到“伏王尸”而死的吴起和车裂而亡的商鞅。他知道得很清楚,那可能就是自己的前车之鉴和最终归宿。可是,他没有退缩, 一腔书生意气,义无反顾,一意孤行。最后他受妒被害,被毒死在秦王朝的云阳狱中。
(2)[ 庄子:《提问庄子》;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12年1月;第3页]庄子寄身于大起大落、大争大斗的战国时期,但世人对其人其事,可以说一无所知,其祖籍何处、出生于何年何月、平生行踪、有无子嗣,后人众说纷纭,无一定论。在百家争鸣的那个大时代,庄子以其特立独行、怪异荒诞闻世,其人的寂寞落魄,在当时的诸子中是罕见的。他一生贫困潦倒,始终是个了不起的“小人物”。他好说大话、怪话,被人们视为奇谈怪论。“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同去”,就是共同抛弃和去除,就是说,谁都不愿相信他那一套。当然,他的终生寂寞落魄,也使他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索他所处的那个世界,去叩开现实世界和梦幻世界的神秘之门,进而去探究人生的真谛。
庄子是个大明白人。面对污浊的尘世,他知道该怎样自处他把自己安顿在出世与入世交界的微妙境地。他不时为生民的苦难发出感叹,在这点上,他完全入世的。他追寻梦的世界、鬼的世界、神仙的世界,用梦话、鬼话、神话来著述,这点上,他又是出世的他是在出世与入世的交界线上出神入化地游弋、盘桓。他说的,他书中写的,好多都是大实话、明白话,让人们对入世、对生命、对生活有所顿悟。他对权贵的蔑视,对贪得无厌者的警示,对金钱、美色、地位的淡然,对人世的彻悟,对生死的达观,其性情及认知上的恣肆汪洋,不只是孔子做不到,就是老子也难以企及。这些无疑将给世人以永久的沉思,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他们时代的相通之处。
(1)韩非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战国时期,是一个时局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烈的时期,韩非子作为公室诸公子之一,对这种“主辱臣苦”的局面感到痛心疾首。他亲眼目睹了韩国的衰弱,并且深悉那些导致韩国衰弱下去的原因。
(2)庄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大繁荣时期,那个时候,诸子百家,各舒己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的时代,他的思想是自由的,精神是满足的。两个时代都给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提供了必要条件。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道理。
(二)韩非子与庄子处世之道的异同:
1.[ 网址: 作者:王夏红]韩非子主张的是人处于乱世所表现出人性的自私、好利。(以《韩非子》中的寓言为例)
(1)对人性好利的提倡
在韩非子眼中,只有利才是最根本的,没有利,君臣可以反目,父子可以成仇,反过来,如果有利,则主仆可以合作,敌人可以成为朋友。利既是反目的原因,也是合作的基础,所以韩非子得出结论:“凡人之有为,非名之,则利之也”。从根源而言,好利恶害的人性是自然发生的;从态度而言,人性是合情合理的,应当让人性自然发展;从作用而言,人性能够自然地调节人的活动,使人各自获得自己的利益。韩非子的人性论以好利为出发点,以得利为归宿,以个人的利益作为轴心,这是其人性论的基本特点。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咎犯之悲”中“晋文公返回晋国,到了黄河边,命令把食具笾、豆和席子、褥子丢掉,让手脚长了老茧、脸面黑色的人走在后面。”和“螳螂捕蝉”中“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还有在韩非子的《说林·下篇》“留有余地”中“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都体现的是人性论的特点。在韩非子看来,这种以个人利益为轴心的人类活动是应该予以鼓励的,而那些不受利禄驱使的人,是社会的蠹虫,是应该被铲除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的处世之道是主要针对统治阶级提出的。他之所以提倡这种“好利”的行为,也是因为这种行为可以为统治者所利用,利于他们对人民的治理。
(2)要随形势而变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崇尚变法,反对拟古,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卜妻为裤” 中“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像吾故裤。” 妻因毁新令如故裤。”和出自同本书的“郑人买履”中“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还有这本书里的“尘饭涂羹”,最有名的还是出自《韩非子·五蠹》中的“守株待兔”。 反映的都是在为人处世上要随之改变,即形势在变,处世的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3)仁爱是靠不住的
韩非认为,仁爱是靠不住的,因为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所以,一个人不要妄想用仁爱去征服别人。在韩非的寓言里,即使像商汤这样的圣主,也只是虚伪的仁爱:汤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让天下于务光。而恐务光之受之也,乃使人说务光曰:汤杀君欲传恶声于子,故让天下于子。务光因自投于河。两个恐字把汤对权势的患得患失,既想得禅让之名,又想重权在握的心理描写得十分传神。秦王罚祷者这则寓言表明韩非对仁爱的不屑。秦襄王生病,百姓为他祷告;病愈,杀牛塞祷。此事被秦王知道后,他不但没有被感动,而且处罚那个为他祷告的百姓,因为私自杀牛祷告犯法的。秦襄王的做法在韩非看来无疑是明智的。因为保存了仁爱,却牺牲了法治,国家将难以治理。这则寓言故事不仅表明韩非对仁爱的态度,而且还明确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君可以不仁,臣也可以不忠。前提是法度严明。反映到处世上,就是每个人的活动都以个人利益为核心,而仁爱无法满足人们好利的本性,所以在实际的行为中,人们只需对法律负责。在韩非笔下,连孔子这样的圣人在紧急关头也必须使用赏罚才能达到目的:鲁人烧积泽。韩非借这则寓言故事不仅说明仁爱在关键时刻根本靠不住,而且还提出解决之道:靠赏罚!
(4)礼是必须遵守的
韩非子虽然否定儒家的“仁”,却批判地接受了儒家的“礼”,但韩非子所要求的“礼”是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的“礼”。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箕郑示信”和“击鼓戏民”都是在表述“礼”是必须要遵守的。
(5)善于借助外力成就自己的事业
韩非子这里所说的外力和现代社会人们所说的人际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的“兹郑引撵”中“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兹郑踞辕而歌,前者止,后者趋,辇乃上。使兹郑无术以致人,则身虽绝力至死,辇犹不上也。今身不至劳苦而辇以上者,有术以致人之故也。”和出自《韩非子·说林下》的“三虱相讼”都是在说明不要只顾自己的小利,要懂得怎么做才能让所有人获得最大的权益。
2.庄子主张的是人处于乱世如何自保。(以《庄子》中的寓言为例)
相较于韩非子,我所感受到得庄子则偏重于自身的感受,正如道家所关心的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1)[ 庄子:《庄子原来这样说》;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6月
参考文献
韩非子:《提问韩非子》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12年1月出版。
庄子:《提问庄子》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12年1月出版
《庄子原来这样说》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庄子的立身之道
庄子认为无论外物、内物,还是荣与辱都是身外之物。不要被外在的事物动摇自己,应保有一颗自然的心。无论面对何种事,都应敞开心扉,把过度快乐与愤怒放之于外,不要压抑自己,保持平常心态。比如选自《庄子·徐无鬼》的“顽猴见巧”中的“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在这里庄子批评了那些见乖识巧之人,就像那只猿猴一样为了表现自己而丧命,中国古话;不要强出头,强打出头鸟。表现自己是正确的,但不要将这当做自己唯一目标。和选自《庄子·秋水》的“望洋兴叹”中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在这里庄子是在讽刺河伯,他自以为是,结果到人家那里一看不得了,他的所做就像后世的夜郎自大。人一旦自高自大就会出现问题,以为自己了不起的人迟早会受辱。故贻笑大方也。还有选自《庄子·山木》的“贤不自贤”。这三则寓言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要沉下去,才能看清上面的东西,要先调理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成事。
(2)庄子的成事之道
庄子认为人活于世应视时机而动,顺利时就可顺其发展,不顺利时,要精心等待,要懂圆通之道,不可强求。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是为了更好地进,适时无为,是为了更好的有为,聪明的人善于将“有为”与“无为”合用,是为了收获最好的“达”。比如选自《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说的就是每个成功的人其所付出的努力必然是大于其所获成就。和选自《庄子·逍遥游》的“不龟手药”中的“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洸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洸,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则所用之异也” 这里讲得是一个聪明人,会做生意,善于发现好的秘方技艺。他用小钱学得之后,又到吴王那边去贡献此方而得大钱。这样一来白赚了几倍,这些人具有好的投资眼光,他得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是值得学习的。
(3)庄子的自我认知
庄子认为人应清楚地认识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每一个人都很难认清自我,所以面对外来的种种评价,往往对自己会产生怀疑,失掉自我本性,随波逐流,将真我埋没。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可以代替谁,关键是你是否保持了自我。这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寓言“东施效颦”,东施是个可笑的人,她只知到去模仿而不知道怎样做适合自己。这些人脑子简单,没有创造,所以被人家笑。人想有成就不是容易的,要有自己东西,不能随意模仿,按葫芦画瓢。好曲子不唱两三遍,老是去模仿就没人要看了。
(4)庄子的快乐之道
庄子认为人得生活是否快乐,完全取决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蝉和斑鸠对大鹏的高飞不以为然,它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着快乐。当然,逍遥快乐不是让你无事可做,而是让你的心处于一种自由快乐的状态,忘掉那些所谓的世俗的烦恼,树立信心,做一个随风逍遥的人。比如选在《庄子·至乐》中的“鲁侯养鸟”中的“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䲡鲉,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寓言中的鸟是在天地中翱翔,却放在笼子里圈养,这样生活不适合鸟儿生活习惯。所以好的物质生活不一定是最快乐的,只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人是为了大义气节而活,不为金钱名利而活。
(5)庄子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一个不应该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应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的人生才不会悲哀。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生活的超重,我们应该学会重新面对自己,在以往成功的经验上得到升华,使自己面对的生活压力游刃有余。在我们的高中课本曾学过一篇选自《庄子·逍遥游》的“小大之辩”中的“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说的就是人的眼光及看问题的角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是知晓后世数十年,有的只知眼前,今朝有酒今朝醉。
(6)庄子的君子之交
太甜太近的朋友,发现其人品不如意,趣味不相投,也是悲哀,所以相亲不如远观,分开了,是更好。真正的朋友,不在乎平时多么亲密,多么无间,而在于危难之际,是否还能如一地站在你身边。真正的友谊像淡淡的茶香,有清香就够,不需多浓,却已是无尽回味。庄子说这番言论,也是在叙述自己的交友写照,一则很有名的寓言讲述的就是庄子一生中唯一的一位好友惠施离世后对庄子的影响。“楚国郢都有一个人在自己的鼻子上涂了一层比苍蝇的翅膀还薄的石灰,让一个石姓的木匠削掉。木匠抡起斧头,旋风般地向那人的鼻尖削去。石灰被削去了,鼻尖丝毫无损。后来,宋元君听到这个故事后,把木匠找来,要他再表演一番此等绝技。木匠说:“臣还能抡斧头,可是,那个敢在鼻尖上涂石灰的人已经死了,表演不了。”
(7)庄子的突破困境
懂得生活就会知道生活的艰辛,不是有了梦想就可以成功,只有付出行动,勤于积累,才能实现。只有积水深的地方,才能浮起大船。人若想成功,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成功需要勇气,也需要不断地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比如选自《庄子·达生》的“老汉粘蝉”中的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讲的就是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三)《韩非子》与《庄子》寓言共同的取材原因
1.客观现实的需要
2.时代背景影响
3.文化传承要求
三、总结
正因为韩非子与庄子生活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直接影响人生价值观的不同,所以《韩非子》、《庄子》寓言,除了一般的文学性和如何让人们更好的“入世”有相似之处,他们的主张思想和艺术特色都有很大的不同。我认为《韩非子》、《庄子》两本寓言给人的态度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就如同人活在世上会被不同的事所影响,只有不断的把握自己才能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留下美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