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第二章
“静态的插曲”:以研究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为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的一段时期第三章
外延型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经济增长,我们称之为外延(粗放)型增长。若资本-产出比为实际中发生的资本-产出比,则在实际储蓄率水平下,由基本方程导出的增长率为实际增长率,记作g;投入-产出比若为企业家意愿中所需要的资本-产出比,则这样得到的增长率为有保证的增长率,记作gw;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收入的增长必须与劳动力的增加同步,经济增长率必须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此时的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gn。哈罗德认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等。
根据哈罗德的理论,若实际的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则说明是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小于企业家意愿的投入-产出比,产出不能达到企业家的意愿水平。此时,企业家会增加投资加大产出,从而使实际产出水平进一步的增加,实际的增长率继续增大,形成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更大的缺口。同理,若实际增长率小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企业家就会减少投资减少生产,从而使实际的增长率继续减小。这得出了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偏差则经济体系不但不能自我纠正还会持续产生更大的偏离的结论,这就是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不稳定原理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很难在稳定的速度上发展,而是会出现剧烈波动的状态。
2.索洛模型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量水平;如果储蓄率低,经济将有较少的资本存量和较低的产量水平。但储蓄率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对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可见,资本积累本身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
在选择稳态时,政策的制定者的目标是使社会各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他们关心的是能够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有最高消费水平的稳态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表示为k**。黄金律稳态的条件是MPK=δ
(3)人口增长:在有人口增长的稳态中,由于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不发生变化,总资本量和总产量也按人口增长率n的速度增长。但当人口增长率提高时,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减少,这解释了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现象。人口增加同时还影响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是k*是这样一种水平,在这一水平上有MPK=δ+n
(4)技术进步:纳入技术进步因素以后,生产函数变为Y=F (K, AL)。其中A是劳动效率,AL效率劳动,该新生产函数表示Y决定于资本K的数量和效率劳动量AL。假设是技术进步造成劳动效率以某种固定速度增长,劳动效率增长的速度为λ,由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是n,每单位劳动的效率收入的速度增长,效率劳动的增长率是n+λ。此时,索洛模型的方程为。引入技术进步时,一旦进入稳态以后,人均产出量以λ的速度增长,总产量以n+λ的速度增长。
人均产量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于劳动放大型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进步是外生的。由此可以得出推论:如果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各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趋于一致。这种趋同在发达国家的增长经验中已有所表现,它是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第四章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它能够表示衡量生产效率变化或衡量全部投入量的节约。第五章
1.如何理解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你对西方学者的各种资本形成理论有何评价?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循环中,其国民经济中内在的推动力量过小。低下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它们即使不断增加投资,而终难超越收入水平低下的束缚,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这种低收入均衡陷阱难以冲破呢?莱宾斯坦用提高收入的力量(income-raisingforces)和压低收入的力量(income-depressingforces)的冲突来说明。他认为,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这两种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因为这两种力量受不同因素支配。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人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人口增长和投资规模决定的。只有当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提高收入的力量才能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是,压低收入的力量往往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收人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收人难以打破低水平的均衡。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才能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人的力量。不仅如此,莱宾斯坦还指出,实现临界最小努力还要具备一些制度和人文条件,如人们观念的更新,形成追求利润,能承当风险的意识,适宜企业家成长和投资盈利的社会环境等等。
(3)罗斯托(Rostow,W.W.)的“起飞”理论。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而闻名。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建前提、起飞、成熟、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这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他认为,“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间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向迅速发展的坦途。要实现经济起飞,他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在这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根据罗斯托的分析,假定人口年增长率为1%-1.5%,投资与产量之比为3:5:1,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2%,必须有10.5%的积累率,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3%,必须有12.5%的积累率。第六章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第七章
3. 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八章
希克斯中性:希克斯的中性型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劳动比率K/L一定时,使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或者说技术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的边际产量对劳动的边际产量之间的比率。第九章
刘易斯模型第三,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征本身意味着经济发展可以有两条引线:现代部门的扩张和传统部门的改造。这两条引线的交织构成了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第四,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如何界定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制度都是一个重要维度。如李特尔(Ian M .D .Little)(1982)所言:如果在一个经济中,一个重要部分在家长制或准封建制下运行,另一个部分在工资就业制下运行(工资就业制可以是资本主义式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式的),这个经济就是二元性的。经济发展本身也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制度选择和制度建设应构成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不论何种形态的二元结构理论,都是对不发达经济的一种抽象概括,它只能揭示经济现实中最引人注目的轮廓,却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现实的多样化特征。
第十章
农村转型:是指一个贫穷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以及这一生产方式最终在该国社会形态中取得支配地位所必需的农村变革。农村转型的过程也就是小农经济得以改造、农民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答:根据库兹涅茨(1964)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贡献。
(1)产品贡献。非农业部门的扩大以农业发展为前提,农业不仅要为非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员提供食物,而且还要为某些制造业,如纺织,提供原材料。前者可称之为农业部门的食品贡献,后者可称为原料贡献,合称为农业的产品贡献。
(2)市场贡献。农民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等消费品和化肥、农药、农机及其他农业投入品,扩大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刺激了工业生产的扩张。这样,农民作为工业品的需求者,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农业的市场贡献还应包括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库兹涅茨称前者为“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后者为“农业净产品的市场化”。
(3)要素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业生产,农业的市场贡献来源于农业和其他部门的交换,农业的要素贡献则来源于农业资源向其他部门的转移。按资源的种类,农业的要素贡献又可细分为资本贡献和劳动贡献。
(4)外汇贡献。在工业化进程中,外汇短缺是一个长期问题。在这方面,农产品的出口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十分宝贵的外汇。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很不发达,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可以说是许多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外汇贡献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要下降,但可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业的外汇贡献仍是不可忽视的。
3.改造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答:传统农业的改造主要有两条途径:制度创新(土地占有方式的变革)和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1)土地占有方式包括:大规模现代耕作或养殖、种植园农业、大庄园、家庭农场独立农业者、租佃制、分成制、不在地主、公社制、集体化农业等。因此,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也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租佃合同的改革保障了佃农的使用权,依法签订限制地主驱逐佃农的权利的长期合同,会使佃农更愿意投资于土地,而且也会给佃农的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稳定性。再如减租,包括规定地主吸取的地租占农作物份额的上限,佃农家庭可因此拥有更多剩余进行消费和投资。还有,以有偿转让的方式使土地归于耕作者。这种改革本身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ZF可以颁布律法规定个人能够拥有土地数量的上限,迫使个人出售限额外的土地。或者,法律可以规定除了耕作土地的人拥有的土地外,其余必须全部出售。以无偿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是激进程度仅次于集体化的改革措施,除耕者拥有的土地外一律没收。
(2)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对农业来说,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所有农业技术都必须针对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和当地要素禀赋状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在地多人少的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有限的劳动力生产出最大的产量。在地少人多的国家,虽然也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是更重要的因素。例如,美国和日本实行的农业发展战略有实质性的不同。在美国,劳动生产率非常高,但每公顷土地的产量却远比许多国家要低,甚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日本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每公顷土地产量却接近美国的10倍。
不同的发展战略要求采用不同的技术。这些不同的技术可分成两大系列,即机械(技术)系列和生物系列。机械系列是指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形式的机器替代劳动。生物系列是指使用杂交玉米或由建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所培育的新型稻种等改良的作物品种而提高产量。由于采用了这些新品种,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这种现象经常被称为“绿色革命”。
第十一章
配第—克拉克定理: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中指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得多。”克拉克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配第这一思想做了进一步阐释,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这就是所谓“配第-克拉克定理”。
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和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即所谓“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的结论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按霍夫曼的分类,在20世纪20年代,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智利、印度、新西兰等,处于第二阶段的有日本、荷兰、丹麦、加拿大、匈牙利、南非、澳大利亚等,处于第三阶段的有英国、瑞士、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在当时还没有出现。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的几个特征:
第一,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不仅在增长速度上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在绝对量上也超过了发达国家。到197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城市总人口的50.8%,1980年则达到54.6%。3.简述托达罗模型的主要内容。
答: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城市失业不断上升,但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有增无减,为此,托达罗提出了一个解释框架。他假定:(1)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但不是无限的(2)城市工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3)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的收入差距的反应。迁移者可以考虑城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就业机会,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预期收益的迁移。预期收益可用城乡工作实际收入的差距和迁移者在城市获得工作的概率来计算。也就是说,劳动者比较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和农村的现有收入,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就可能选择迁移。
按照这一模型,迁移速度超过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要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仅仅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综合性的农村发展规划,缩小城乡就业机会之间的不平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托达罗建议,ZF应当把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使农业劳动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只有这样,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的速度才会减弱,从而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第十二章
回波效应: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回波效应”使落后地区由于失去人才而进一步放慢发展的步伐。经济迅速增长地区,由于需求扩张较快,不断拉动投资增长,投资扩大又反过来增加收入和需求,导致另一轮投资扩张,如此循环积累将使贸易也成为把落后地区的储蓄转移到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的工具。区域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迅速扩张地区而不利于落后地区,竞争的结果会严重影响落后地区的企业经营,甚至引起倒闭。十三章
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利弊两缺口模型:两缺口模型(Two-gap model)是由钱纳里等人( 见Chenery and Bruno,1962, Chenery and Strourt, 1965)提出的用以说明外援对一国经济的发展作用的理论。其中心论点是,外部融资(贷款和赠与)在补充国内资源以解除储蓄和外汇短缺的困境方面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发展经济学“两缺口”理论的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利用外部资源,为此要坚定的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一方面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增加经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利用外部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最后,两缺口模型为确定外援对各个国家的相对重要性及评价各国有效利用外援的能力提供了一种笼统的办法,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银行的贷款政策。这是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利益分析。
除此之外,还有外国援助,关于外国援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西方经济学界的看法也不一致。传统经济学认为,外国援助对于发展中国家改善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持激进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外国援助主要是基于援助国自身的利益,不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多大的作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附加条件,降低了援助的作用,有的导致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有的援助加剧了二元结构。他们认为外国援助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外部资源的重要途径了。十四章
先增长后分配: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就是增长,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只要经济总量增长了,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分配问题、社会福利、人民生活问题等等,都能迎刃而解。他们的理论认为社会存在一种“滴落效应”(trickle down effect),意思是经济增长的果实可以滴落给穷人。这种理论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ZF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