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原创]为实验经济学正名! - 由一篇批判实验经济学的博文说起 (3) 完结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为实验经济学正名! - 由一篇批判实验经济学的博文说起 (1)的地址:点击这里 或者: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extra=#pid25720489

为实验经济学正名! - 由一篇批判实验经济学的博文说起 (2)的地址:点击这里

或者https://bbs.pinggu.org/thread-3131579-1-1.html


在论坛发了为"实验经济学正名"的贴子才不过1天多,就收到几十条回帖和消息。我认真的看了一下,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我的观点,有不少回复的确是写的很认真,很感激。另外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实验经济学正名 (1) 的点击率几乎是实验经济学正名 (2)的10倍,由此可见多数读者们是没耐心读完整个系列的,会读这个贴子的人可能会更少。我猜是贴子加精的的影响才使更多的人读了第一篇,既然加精的影响这么大,那我申请管理员看到把这一篇也加精吧 :-),这个帖子回应了不少人们对实验经济学的质疑,另外我以后写帖也要注意少铺垫一些,把重点的东西放在第一篇上。
有很多朋友发私信给我说我为什么不重点回应一下李俊慧教授所说的"局限条件"的问题。我相信论坛里面不乏高手,其实假如你受过正统实验经济学的训练,你就很容易看出来博客中说的"局限条件"说白了就是一个"粗糙版"的external validity (外部有效性)的问题。为什么说是粗糙版呢?因为早在80年代就曾经有传统的经济学家就这个问题和行为经济学家探讨过,而且探讨的层次要深很多。后来这些问题被实验经济学家完美的回应了。你简单的想如果被击倒了怎么会在21世纪涌现出一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实验/行为经济学家呢?早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恩师就在课堂上列出了这些对实验经济学的批判是什么,我们的回应是什么。只是由于现在很多学者(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没有去读这些文献,所以才反复提出一些早已回应了千百遍的问题。现在对实验经济学方法论探讨的问题早已不是这种最基本的高度了,看到这些的感觉就好比大家都在讨论量子物理突然有个人开始抨击牛顿力学的一样。尽管如此说,我依然相信绝大多好奇的朋友是没有太多时间去读关于实验经济学方法论的文献的,因此我还是在这篇帖子里面简单回应一下。既然很多人想要我说局限条件,那么我们就从局限条件说起吧。
不得不说,"局限条件"是一个听起来很唬人的词。也许它的支持者会这么想:"太对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当然脱离了当前环境去研究问题是不对啊!" 我们先假设局限条件对的,那我请反问你一句,局限你的当前环境究竟要多细化呢?是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市?一间房子?是不是你在客厅研究出来的经济现象拿到卧房就不好用了呢?如果要强调局限条件,那么别说整个经济学,哪怕是整个社会科学都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不信就让我们来看看,首先中枪的还轮不到实验经济学,倒下的应该是所有的经济学理论,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经济学家已经放松了很多模型中的前提假设(比如说理性人,偏好的传递性,完备性等等),但是到今天为止依然没有办法脱离前提假设就建立模型。这时候"局限条件"跳出来了,说:所有的模型都是垃圾!因为现实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模型中的前提假设,这些模型没有考虑现实局限条件!搞实证的经济学家这时候可能在偷笑,结果第二个中枪的就是他们,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没办法包含影响因变量的所有自变量,你怎么知道你在计量模型中加入的自变量是真正的局限条件呢?而且你数据中的每一个观察值都有无数个局限条件(比如个体所处的环境都是不同的),这样一来研究出的结果不能被普及化。照这样的逻辑下去,实证经济学家必须搜集这个世界存在的所有个体的数据才能开始研究,不能从中随机选一部分数据研究,因为这一部分数据有局限条件。
说到这里聪明的可能读者已经看明白了,局限条件这个词除了抬杠的时候能发挥最大作用以外,其实是一个没什么实际意义的概念,其实它要说的无非就是不同的因素(自变量)对一件事物(因变量)有不同的影响罢了,而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常识而已。经济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研究的是人或事物的"共性"。比如经济学家们发现一个理论,收入对支出有正影响,换句话说"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他的支出也会随之增加。" 那么这种影响在绝大多数的环境中都是好用的,不会受到绝大多数因素的影响。那么突然有一天经济学家发现收入增加了支出却减少了,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原来因为人们预期未来的经济不景气,想要多存些钱,那么这时候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另一个很重要的变量"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对支出有什么影响,之后,再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到一起考虑。但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共性是很难被发现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假设(比如理性人)限制了已有的模型,而场数据有很多杂质 (尽管人们学着用计量经济学来克服这些缺陷,但依旧无数的变量原本就没有被记录到数据中,或者根本无法被观察到) 这时候实验/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了。
一提到实验/行为经济学,我总听到"取代"或"推翻"传统经济学这样的描述,于是一部分传统经济学家便视之为洪水猛兽。这着实有些危言耸听了,实验/行为经济学不是石头里面蹦出来的,是在传统的的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很多情况下,它只不过放松了一下传统经济学理论众多假设中的理性人假设而已,这最多可以称得上在传统的经济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如何称得上是推翻呢?
关于对实验经济学方法论的质疑,多数是关于外部有效性的,说白了就是问实验做出的结果拿到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好用(我怎么觉得经济模型们似乎膝盖中箭了...)。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基本知识:实验经济学不单单是包含"实验室实验"而且同样包含是"场实验",场实验就是以真实的环境(比如一个超市)为背景设计一个实验,受试者根本不知道他们身处实验当中。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是被控制的,实验经济学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搜集数据研究人的行为。我猜很多学者主要质疑的只是实验经济学的一部分- 实验室室实验。 下面我简单的回应一下这些质疑。
质疑一: 实验室实验样本往往不够大/受试者大多是学生,因此得出的结果会有偏差和局限性。
回应: 有很多实验(尤其是场实验)数据是以百万计的,在实验室实验中,设计实验有一个基本要求叫做实验的可复制性,也就是说你设计出的实验必须能够在任何场合都能运行,而且结果要一致才可以。一个实验/行为经济学总结出的理论,必须是由很多个不同环境互不相识的实验者用不同的方法(包括场实验)在不同的样本中反复的千锤百炼才能留下来。其实不但是实验经济学,任何的实证经济学都是这样。
质疑二: 搞实验经济学的人故意用语言动作或文字引导受试者使之做出期望的结果。
回应: 避免"框架效应"的产生只是设计实验的一个基本功课。实验和实验介绍,与表述中的每一个用词都非常讲究,必须是中性词。而且表述必须简单易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实验经济学要研究人与人的合作问题,为了控制环境,"团队"或者"队伍"这些词就绝不能在实验出现。因为这些词不是中性的,它会在潜在德增加人们的合作几率,会影响结果。所以必须放弃使用。不但如此,每一个实验中必须确保每个受试者了解这个实验的内容或规则。在开始实验之前很多情况下必须回答与实验内容相应的问题,完全答对之后才能开始实验。
质疑三: 即使搞实验经济学的人不故意引导,受试者也会揣摩你们的心思,做出你们想要的结果。
回应: 这种质疑叫做experimenter demand effects。 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受试者是根本不知道实验经济学家要研究什么的。而且正如我在质疑二中回复的那样,实验经济学家会用中性的表述避免一切多余的引导,即使存在有很小的几率受试者猜出了实验意图,在这些实验中也同样可以用social desirability 等变量控制。喜欢了解细节的可以看2010年的一篇文章 Experimenter demand effects in economic experiments
质疑四: 实验室里的受试者可能怕他们的行为会被别人观察到,所以才做一些不那么自私的事情。
回应: 实验室中每一个受试者都是在一个单独的空间里,被严格的隔开,并且不允许交谈。他们的行为不会被(包括实验的运行者)在内的任何其他人观察到。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根本互相看不见。不但如此,分析数据者和运行实验者得到的数据不包含任何受试者的身份。说白了就是你的身份最终就是一个编号,没人知道你是谁 。这事儿受试者心理清清楚楚的。
质疑五: 受试者在实验室里面可能会胡乱表现,反正是实验,不在乎。
回应: 每一个参加实验的人必须都是自愿的。(我看到很多人强迫自己的学生做实验,这完全是不允许的) 并且每一个经济实验都是incentivized的,说白了就是真给钱,而且你的选择会直接导致你最终能真拿走多少钱。一个实验的最终受试者的平均所得必须要高于这个国家花费同时间能赚的最低工资。在欧美国家一般是60-70人民币每小时。但这仅仅是个最低限而已,真的试验做起来要比这个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没人强迫,拿钱多少与你的行为挂钩,没理由胡乱表现的
其实我所说的这些只是实验经济学的冰山一角,实验经济学的严谨程度要比通常学者想象的高的多的多,否则也不会至今枝繁叶茂,屹立不倒。只是由于现在所谓搞“实验经济学"的人多了起来,难免出现一部分学者不严谨的情况,以致有人竟然离谱到把课堂测验也当作在搞实验经济学,让笔者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又要反对,听你这么一说实验经济学就最厉害没毛病了呗? 笔者只能说,无论理论还是实证,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是否应该被推崇,最直接的判断是看这种方法能不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更深一些,或者让我们过得更好。有人说实验/行为经济学不是主流,如果你说实验/行为经济学不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主流,我没意见,这就跟多少年前计量经济学在国内也是非主流一样。但是你如果说一个在世界五大经济期刊发表的文章层出不穷的学科,几年包揽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科,研究的结果被广泛应用在金融,ZF决策,市场,能源,博弈等各个方面的学科不是一个主流学科的话,我真的不知道主流学科该怎么定义了,是比谁人多谁主流吗?即使是比谁人多,实验/行为经济学家也遍布欧美各大顶尖学府,天才辈出,丝毫不逊色。
这里额外提一下实验经济学的兄弟学科神经经济学。有人可能觉得神经经济学才是抓到了根本,因为决策都是由大脑决策的,研究明白大脑了当然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理论上这是对的,但现实并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神经经济学严重的受到了生物学和化学的制约。我们今天的生物学和化学远远达不到支持神经经济学发展的高度。笔者曾经和一位剑桥大学研究神经经济学的朋友聊天。我问他最近都在研究些什么,他说他发现人们做出风险决策的时候大脑的某个区域就亮了(是指脑扫描图,亮了代表活跃),我问他这说明了什么?他就笑,他说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可是花了不少钱才发现的。(那人喜欢搞笑,指的是神经经济学研究成本很高。)
文章写到这里该把"为实验经济学正名"这个系列告以段落了,其实笔者也知道国内对实验经济学的偏见不会因为我写的这几篇文章而有大的改观,但是即使我的文章哪怕能使1个人改变对实验/行为经济学的看法,或是对实验经济学有更深的了解,我也算是没有白写了。下面列出几个在TED上面与行为经济学有关的演讲视频,都非常的有意思。英语不好没关系,(用电脑看的话) 可以在右下角选择中文字幕。
1. 题目: The riddle of experience vs. memory (经历与记忆之谜)
链接 : http://www.ted.com/talks/daniel_ ... e_vs_memory#t-10320
2. 题目:Are we in control of our own decisions? (我们真的能控制自己的决策吗?)
链接 : http://www.ted.com/talks/dan_ariely_asks_are_we_in_control_of_our_own_decisions
3. 题目: What makes us feel good about our work? (是什么让我们对工作感觉良好)
链接: http://www.ted.com/talks/dan_ari ... good_about_our_work
4. 题目: How behavioral science can lower your energy bill? (行为学是怎样帮你节省电费的)
链接: https://www.ted.com/talks/alex_l ... er_your_energy_bill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