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有关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与法律、政策_硕士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4-09-25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有关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与法律、政策 " 一、宏观调控中的不确定性及成因正如作家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所言,天鹅一般是白的,但当黑天鹅— — 即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出现在意料之外,却又将改变一切。 自李嘉图之后,经济学理论的结构遇到了两难的选择:经济分析只有排除不确定性和变动才能进行,而经济政策只有仔细考虑到不确定性和变动才可能实行。凯恩斯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将不确定性牢固置于经济发展各阶段的中心,并作为宏观调控的起点。提到凯恩斯的着作,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就业、利息与货币理论》,但实际上《概率论》或许是最能代表其思想原创性的着作。他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个可感知但却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或者说世界在某个短暂的时期可以看做是确定的,但从长期来看是不确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把握住我们所能把握的。凯恩斯有句名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死了。他认为经济的最大弊病是风险、不确定性和无知所造成的,政府干预不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是通过提供服务和信息,使人们更好地运用理性。他坚决否认风险可以被精确计算,提出宏观经济中有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需求冲击因素,严重的负相冲击会造成产出下降、通货紧缩,严重的正相冲击则会造成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对不确定性的认识构成了他与古典经济学的根本区别,而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学、宏观调控政策等都是从凯恩斯的理论出发的 。 一)宏观调控不确定性的主要表现.宏观调控客体—— 经济波动的不可预测性。 开展宏观调控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对经济波动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清晰、理性的预期。然而,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因而难以避免错误的预期和判断。美国经济学家曼昆直言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和无法预测的。他还说,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这个词有时也会引起误解,因为它似乎表明,经济波动遵循一种有规律的、可预期的形式。实际上,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说通货膨胀往往是不可预期的 儿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归纳了四种关于经济周期的观点。除了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有 规律并可预期之外,其他三种(实际经济周期、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都认为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是无规则并且不可预测的 ¨。 例如,2007年7月,中国的广义消费物价指数突然跃升到5.6% 。当时CPI的上涨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因此,经济学界与政府官员普遍认为,当猪仔长大之后,猪肉的供给将随之增加。猪肉价格下降,CPI也将下降。简言之,中国的通货膨胀仅仅是个猪仔问题,无须大惊小怪。但是,后来通货膨胀形势却迅速恶化。2008年2月,增长幅度达到了8.7% ,成为近11年来的最高涨幅。与此同时,物价上涨不仅迅速从猪肉向其他农产品扩散,而且还从农产品向工业品扩散。原来一直维持在低水平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上涨幅度也达到了6.6% 。人们至此认识到了眼下的通货膨胀远非仅仅是个猪仔问题,反通胀应该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但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学界仍然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主要是成本推动型,是自然灾害、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标准收严、外部供给冲击(国际市场上原油、铁矿石和粮食涨价)等因素造成的。另有人认为,通胀是需求过度引起的。归根结底是货币供给过量引起的。 关于中国2008年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经济波动,政府的判断在8个月内就经历了三变。先是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但到了2008年月2日新华社发布的《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则提出了新双防: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而到了年7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改为一控一保:要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还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8个月内,宏观调控的对象及政策即有三变,这说明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很大,人们基本上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中。 经济波动之所以具有不可预测性,是因为其原因迄今仍扑朔迷离,未有定论。有西斯蒙蒂的消费不定论,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米契尔的自然发生论,熊彼特的创新周期说,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金融周期理论,等等。 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格林斯潘曾在《金融时报》撰文详细说明了他对这次危机的看法。他承认他没能采取恰当措施避免危机,但他并不认为存在另一套更好的理论和模型,能让他或其他监管者做出正确预见,也不认为存在可行的措施来避免危机。换言之,格氏承认它不是上帝,如果不是上帝也是错误,那他的确错了 。 .宏观调控手段搭配方式的非固定性。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多,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这两种手段没有固定的的搭配方式,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而进行不同的组合。概括而言,有三种:一是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二是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三是松紧搭配的政策。社会总需求严重落后于总供给,存在相当严重的通货紧缩时,采用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存在巨大的通货膨胀时,采用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但不太严重,或者经济增速虽然较低,但不至于全面衰退时,采用松紧搭配的货币政策。这第三种又可分为松财政、紧货币和紧财政、松货币两种,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宏观调控的节奏也具有不确定性。有时需要多步小幅的渐进式的微调或平滑调控节奏,有时需要一步到位的激进式调控节奏。后者一次性地将经济指标调控到目标水平,前者分步渐进地调控,逐步地将经济指标调控到目标水平。前者是西方国家采用的基本模式,后者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采用的模式。两者各有利弊,我们现在还很难刚性地规定一种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式。 还应指出的是,除了财政和货币两个手段外,还有科技进步、土地供给等手段。里根时期和克林顿时期的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走出衰退,都和里根时期星球大战带来的尖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克林顿时期的信息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密切相关 儿 。中国在多次宏观调控活动中采取限制土地供给手段,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宏观调控效果的不确定性。宏观调控效果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宏观调控的成本与收益容易众说纷纭。 宏观调控的成本主要表现为高失业率和经济总量的锐减。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即:通货膨胀率低而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高而失业率低。例如,1979~年,美联储主席沃克尔成功地把通货膨胀率由% 降到了4%左右,但失业率却上升到了10% ,是他刚刚担任美联储主席时的两倍。奥肯法则指出,当失业率低于可持续失业率2个百分点时,实际GDP就将比潜在的GDP水平下降4% 。有些人曾对美国的反通货膨胀成本进行过研究,并获得了一致的答案。这些研究表明,1980~1984年间的反通货膨胀的代价是,每降低1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率,就大约损失3000亿美元的产出(按1996年 美元价格) 。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把失业率和牺牲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成本指标。牺牲率是指在通货膨胀每减少1% 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比。而一些研究成果表明,通货膨胀率每减少l% ,在这种过程中每年必须牺牲产量的5% 。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年,在任期间经济总体繁荣,甚为人们嘉许。卸任之后的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许多人认为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格林斯潘。他在2001年~年的一连串间隙动作,幅度过大,使得美国房地产领域出现大量泡沫。而泡沫破灭之后,美国经济增长后劲乏力。统计分析证明,在中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在~ 1997年的宏观经济治理期间,经济增长率由年的13.5% 降至1995年的10.5% 。而通货膨胀率则由1994年的24.1% 降到1996年的.3% 。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一年后通货膨胀率下降约5个百分点。换言之,为使通货膨胀率一年以后降第一个百分点,当年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下降0.2个百分点。 第二,经济波动之间具有继生性。即:一种经济波动治理好了,但另一种经济波动又往往相伴而生,这就容易使人们对治理前一个经济波动的效果产生歧义。例如,沃尔克把很高的通货膨胀压下去了,但却引发了美国自20世纪3O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1984年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经过1985年的治理,刚刚见好,1986年初又出现了通货紧缩;经过1986年的治理,刚刚见好,1987年第四季度又出现了通货膨胀;经过年的治理,刚刚见好,1990年又出现了通货紧缩;经过1991年的治理,刚刚见好,1992~1993年又出现了通货膨胀;经过1993年的治理,刚刚见好,年又出现了通货紧缩;经过1998年的治理,年又出现了局部过热现象。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企业在繁荣阶段播下什么种子,在萧条阶段会有相应的收获。反之也可以说,在萧条阶段播下什么种子,下一轮经济高涨阶段就会有什么收获。 所以,斯蒂格利茨直言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对于经济政策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在任何时候,某种政策工具的不确定性可能大于其他政策工具的不确定性;二是在某些情况下,不确定性可以迅速地加以判断.从而政府行动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另一些情况下,判别不确定性要花很长时间。 宏观调控客体—— 经济波动的不可预测性,实际上就决定了宏观调控手段搭配方式的非固定性,而宏观调控手段搭配方式的非固定性又决定了宏观调控效果的不确定性,这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逻辑递进关系。 二)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是由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决定的经济运行具有确定性的一面,我们不必将经济不确定性推到极端,变成了经济运行不可知论。但同时我们的确要承认经济运行又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知的一面,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是由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决定的。 市场主体决策多元化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多样化,造成市场主体决策分散化。但市场经济条件的生产却都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因此,市场主体的利益多元化和决策分散化与生产社会化、经济一体化存在一定的矛盾,可控性不强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计划经济就是试图解决这一矛盾,但带来的是短缺和浪费。因此,没有最好,只有较好,我们在享受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越性的同时,也要承担市场经济可控性不强的折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消费者、供给者等市场主体是凭着各自的心理预期做出分散的经济决策的,如果他们的心理预期过热,就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如果他们的心理预期过冷,就有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如果他们的心理预期出现过热与过冷不一致的情况,就有可能出现滞胀。 人们的心理预期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所以经济波动也就相应具有不确定性。所以经济部门和经济学界都非常重视社会各个阶层的经济信息指数。 为什么市场主体的心理预期会发生不确定这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生活的不确定性。例如,农场主的农场产量不仅取决于他投入多少资本、土地和劳动,还取决于今后一年中的气候状况,这是农场主无法把握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不完全信息,导致了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各种风险。二是信息分布的不对称。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市场的一方往往无法获知另一方的全部信息。三是各个市场主体支付信息成本的能力不同。获取信息需要成本,如果寻找信息的成本过于高昂,或者有些人不愿意为获取信息支付成本;而能够降低信息成本或者愿意支付这种成本的一方就形成了对另一方的信息优势,从而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格局。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院长罗伯特·布鲁纳说,世界上的金融危机往往是由七个因素造成的。一是每一次危机之前都有一段经济泡沫膨胀的时期。二是市场的复杂性已经发展到了决策者难以彻底了解情况的程度。危机的关键就是信息不对称,市场中有些人知道情况,有些人却不了 解。三是每一次危机都和经济体缺乏承受冲击的弹性有关。四是过于乐观的心理预期,人们相信房价和估价不会跌、只会涨。五是监管层对膨胀的经济泡沫袖手旁观。六是每次危机都有一个重大事件来做导火索。七是危机发生时金融机构缺乏统一的应对行动 。于此可见市场主体的心理预期和信息不对称在经济波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经济全球化使原来一个经济体内市场主体决策分散化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扩展到了全球范围。 历史事实表明,经济全球化很容易使一国经济的波动通过如下渠道传导到其他国家。一是国际贸易传导机制。这主要是通过世界市场价格的波动对一国的国内经济造成影响。一国经济可以分为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两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的开放部门的运行都与世界市场的价格息息相关。二是国际金融的传导机制。首先是信贷关系的传导。当一国的主要债权国由于经济衰退或是其他原因需要回收资金时,该国的短期信贷就会大量地被抽回,企业和银行就会面临支付和信用危机,甚至爆发国家乃至区域性的金融危机。 其次是汇率的传导。汇率是两国货币的比值,它直接对本国和他国的进口价格产生影响。当一国宣布货币对外贬值,就会增强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相应的会把赤字和失业带给其他国家。再次是利率的传导。当一国的利率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有差距时,国际资本就会依据利率平价条件相应地进入或流出,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的利率和资本的供给,从而导致各国的通货膨胀率与世界通货膨胀率趋于同步。最后是货币政策的传导。 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与该国的货币政策直接相关。 当一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该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其他主要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时,资本便会流向国外,从而把本国的通货膨胀传导到国外。同样,当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低于国外时,资本又会内流。 为了避免资本过多流人,该国又不得不施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与世界一致,这样就导致了国外的通货膨胀传导到了国内。 .宏观调控手段搭配方式的非固定形式是由经济波动成因的复杂性决定的。经济波动既有通胀,又有通缩,还有滞胀。其中通胀又有五种。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珀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一是国内某些部门,甚至某些大宗关键产品需求过多而供给不足,导致价格猛涨,并且只涨不跌,进而扩散到其他部门产品的价格,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二是国内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后,其他部门的货币工资也会随之增长,引起价格上涨,从而使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三是开放型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影响而趋于提高时,会波及非开放型经济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4)输入型通货膨胀。 由于输人品价格上涨而引起国内物价的普遍上涨。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