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整合教学的思考_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发布时间:
2014-10-19
来源:
人大经济论坛
摘要:作为药学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长期以来被分隔成两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存在着重复教学、内容繁杂等弊端,且与教材改革淡化学科意识、增加实用性。有鉴于此,有必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地域情况和专业层次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将两门专业课合并进行教学。整合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整合教学
药用植物学是利用植物学中的形态解剖及分类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药材鉴别等的一门学科,它包括形态解剖和分类学两大部分。生药学是以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具有医疗或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质量和变化的规律,探讨其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9/6以上的生药来源于植物,识别、鉴定药用植物是学好生药学的基础与前提,这2门药学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笔者拟就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两门专业课程的整合提出自己的设想,与同行商榷。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整合的必要性和依据
整合的必要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药用植物学通常被安排在第二学期,生药学被安排在第三学期,这样的课程安排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药用植物学是生药学的基础课,二者之间重复的内容较多,既浪费教学时间,又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二,两门课程各自使用独立的教材,学生难免将两门课程割裂开,这与教材改革淡化学科意识、增加实用性的要求不符。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有机整合,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整合的依据、目的皖西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各类制药企业就业。自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至今已培养了2届本科毕业生。随着药学教育改革的深化,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针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拟从2010~2011第一学期开始,将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合并为一门课,课时由05~07级的75学时(药用植物学35学时,生药学4O学时)压缩至48学时。整合2门课程的依据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郑汉臣、蔡少青主编的教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四版,以系统为基础,打破两学科间的界限,精选内容,避免重复,体现两学科之问的双向渗透与重组,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教学效果。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整合后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将两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内容进行以下改革和调整,可以更好地将两学科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
以生药学内容为主线,将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穿插进行在药用植物学各论中首先讲授植物的形态、显微构造这一部分内容,为生药的基源鉴定、显微鉴别打下基础。植物显微构造中器官的内部解剖构造穿插到生药学基源鉴定、显微鉴别和实验教学中完成。将 二者重复的内容,如古代本草著作、中药材的原植物的科属、形态特征、分布、入药部位、功效等内容合二为一。把药用植物学中植物分类学的各类科、种的特征与生药学中各味药的鉴定相结合。在讲解单味生药之前,先讲述各类生药科属的分类学特征及组织构造特点,这样就将两学科内容很好地融合起来了。
重点增加教学内容《药用植物与生药学》教材是学习药用植物和生药理论的蓝本,但由于我国地域跨度大,各地地理气候有别,生物群体各异,植被明显不同,各地生药也不同。所以,应根据地域不同适当增加教学内容。
介绍生药鉴别的三级标准生药鉴别是生药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标准很重要,应让学生树立生药鉴别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观念。目前,我国推行药品管理三级标准,逐步形成二级药品管理标准,即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规定的标准,这是法定的国家药品标准。
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标准,并且掌握这些法定标准对生药学鉴别的重要性。
介绍当地的道地药材讲授药用植物与生药品种应根据我校所处的实际情况适当取舍。除讲授大纲规定的药材外,还应介绍一些皖西地区的道地药材如霍山石斛等,重点介绍其性状鉴别,注重其性状、显微特征上与伪品、代用品的异同点,培养学生鉴别真伪的能力。
适当舍弃部分内容整合后的药用植物与生药学是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专业课程,为了突出生药以基源、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为重点的特点,应根据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对教材进行取舍。
淡化生药的各类化学成分简介生药的各类化学成分属于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在总论中学习生药的各类化学成分,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有碍培养学习兴趣。
舍弃淘汰的生药品种随着生药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经过漫长的临床药学试验发现一些习惯的临床药物却有很明显的毒副作用,有些甚至已被国家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如有肾毒性的关木通等生药,应予删除。
教材整合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药用植物及生药的单独讲解为归类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某些药用植物或生药的性状、显微结构及理化性质非常相似,如果单独讲解,则体现不出它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达不到准确鉴别的目的。我们可采用归类列表比较法介绍,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鉴别。如当归与独活,半夏、南星及白附子,人参、天麻的正伪品,贝母的品种等;还可对全教材所有生药相关性的特征进行比较,如可根据草酸钙簇晶鉴别大黄、人参、白芍等3味药材的粉末:根据簇晶的颜色进行比较(大黄簇晶黄棕色,人参簇晶淡黄白色,白芍簇晶黄色);根据簇晶的形状进行比较大黄簇晶棱角大多短钝,人参簇晶棱角锐尖,白芍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这种教学法,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准确鉴别。
注重经验术语的教学经验术语是我国数千年来鉴定生药材的经验总结,用简洁易懂的短语或拟人拟物的形容词,形象地描述了某些生药材的重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引用这些经验术语,学生很感兴趣,容易记忆,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党参的狮子头,大黄的星点,何首乌的云绵纹,板蓝根的金心玉栏,人参的芦头、芦碗、枣核芋、珍珠点,天麻的肚脐眼、鹦哥嘴,黄岑的珍珠头,单子叶植物根茎的筋脉点,双子叶植物根、根茎及茎的菊花纹、车轮纹等等。
讲授中引用典故、奇闻轶事祖国医药博大精深,本草著作有400余种,集中了前人的精辟论述,民间也有许多趣闻传说。在课堂教学中把民间那些妙趣横生的奇闻轶事搬到讲台上,能活跃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山民何氏常服何首乌而使白发变黑;传说某新婚夫妻,丈夫外出经商数年未归,其妻思念成疾,正在重病时,丈夫归来了并带回一味药,妻服之而痊愈,因此命名该药为当归,意即应当回归,否则妻命难保了。诸如此类的还有王不留行、徐长卿、杜仲等,关于人参、灵芝的传说更是传神。如此典故,举不胜举。当然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一定要剔除糟粕,注意科学性。
改革实验教学,加强系统培训和实验考试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课教学既能够配合理论教学、巩固和验证所学的知识、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又能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系统地开设实验,训练学生全方位地鉴别各种生药的能力。将某些生药及药用植物标本直接带到课堂发给每一位学生,由学生对照书本独立观察鉴别,找出其鉴别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由教师提出有关问题,经学生讨论,由教师综合各方情况得出结论。在该课结束前,进行一次实验考核。内容包括药材的识别、混合未知生药粉末的鉴别,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鉴定。实验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准许实验考试补考,这种考核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我校位于皖西,临近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大别山。在教学中可结合本地区的生药资源进行野外实物教学,开展第二课堂,扩大学生视野。例如,带学生到附近的山林、田野、河岸等调查当地的生药资源情况;到附近的药材市场、药店、药材加工厂、生药种植场进行生药市场调查,了解本地区生药市场中的交易情况如品质的真伪优劣等。
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集游乐与学习于一体,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生药现状和信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开展多层次的生药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讲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药学的研究任务已从传统的真伪优劣评价发展到生药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多个方面,新方法和新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生药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如应用现代分析手段(HPLC,GC/LC—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生药的鉴定和评价;植物组织培养和转基因技术生产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药用植物的遗传育种等。这些研究内容和技术又恰恰是我们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为此,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的生药学课外讲座,如现代分析技术与生药品质评价、生物活性成分的高通量筛选、植物转基因技术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药用植物生物工程等,充实学生的生药学理论和实践知识,作为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为学生日后从事与生药学相关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以上是笔者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课程改革的一些设想,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依据药用植物与生药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生药学发展趋势,不断总结经验、适当取舍教材,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实现培养实用型药学人才的教育目标。